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峰就是为李清照而来,岂能不知道她的想法和苦衷?
原轨迹中,赵明诚上任时她还保持着一个人在青州独居了近十年的状况,那份寂寥实在难以道出,这才有了脍炙人口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词中可以想象,李清照独自一人泛舟,既在想念丈夫,也推想着丈夫在想念自己,那份眉头舒展、相思闲愁的形象活灵活现,直让人跟着她心情起伏,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相恋之情,也是一种夫妻分离的闺怨之情,这份情沉重地压在心头,实在无法排遣。
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份心境,李清照才把相思之情写到了极致,令后人收获了如此美妙的一首词曲。
第511章 夫妻之阂()
原轨迹中,李清照的凄苦生活应该是从赵明诚再次出仕开始。
赵明诚先后赴莱、淄任知州,却把李清照留在了青州,这一别就是十来年。其中或有李清照清心寡欲、不喜官场逢迎的关系,亦有她舍不下青州这众多的金石字画的关系,当然,还有另外一种传说,那就是她经年不育,致使夫妻关系紧张的缘故。
无论什么情况,对她来说都是从幸福的小女人向独立自强、孤立清冷转变的节点,而随着宋王朝的末落,她的际遇也日渐凄惨。
高峰了解这段历程,也是为了李清照而来,自然要不自觉地帮她安排。
“清照姐姐多虑了。”高峰安慰道,“《金石录》一旦出版发行,就是取信于人的凭证,我相信目前还没有几人对金石的理解和研究能超过贵夫妇,也就是说,贵夫妇就是时下金石研究的带头人,你们的意见也是最权威的。”
这话虽然李清照听来有些过头,但高峰自己认为并没有夸大的成份,因为他知道这本《金石录》十分了不起,就是对后世也有巨大的影响,而这恰恰就是夫妻俩人的功劳,如此要说他们不权威自是说不过去。
当然了,说他们权威高峰可不是说他们不可比拟,以这个文人才子辈出的年代,还是有同样出类拔萃人物的,只是那些人没有二人的先择条件,并不能有突出的成果出来。
高峰接着说道:“有了威望就有了基础,一定时刻只需振臂一呼便能群起响应,那时何愁缺少金石研究?不但如此,甚或一些志同道合者也会加入进来,这样就有了研究的力量,我们只需对这些力量进行整合,自然能把金石研究的事业推向高峰,我相信,到那时《金石录》绝对是有金石以来的天下第一大专集。”
就算对高峰起初的提议有过设想,但当高峰把畅想说出,赵明诚夫妇还是倒吸了一口冷气。他们从来只是把注意力放注在金石研究的本身上,却从来没想过如此把它们作为事业来做,更不会有高峰所说的那般做大做强的想法。
如今听了高峰的一席话,犹如醍醐灌顶,瞬间明白了他们做事的出发点和着眼点,如果真如高峰说的那般,《金石录》成为第一大专集又有何难度?
当然,出名只是出书的其中一个好处,筹集研究资金、向世人宣传金石研究的重要性也都是其中的好处。有了这些好处,这本书出来确实值了。
只是这个蛋糕画的再大,赵明诚和李清照再心动,夫妻俩人还是有一些顾虑,这个顾虑正如之前李清照心中担心的一样:谁来打理此事?又如何打理此事?
夫妻俩人若说只是研究金石的学者,那高峰的提议就是一种商业性活动,对于这种活动,他们可不善长。因而高峰说的再好,也只如镜中花,水中月,只能看,摸不着。
李清照终于不再犹豫,她出声说道:“高大人知晓,鄙夫妇无才无能,更无雄心壮志,只求一安身即可,何要那些虚名?还有,夫君即将赴任莱州,此种情况自然无法周全,又如何能续继金石之事呢?”
李清照说得委婉,却也道出了个中的真义。高峰的想法是好的,可并不适合她,她还是喜欢过她的普通生活,更主要的还是第二点,赵明诚要走了,没有赵明诚,事情再好也是白搭,
这话是说给高峰听的,也是说给赵明诚听的。说这话时,李清照眼中露出一丝无奈,随即又变成一份坚毅。
不说高峰听不听得懂她的意思,反正赵明诚听出了她的玄外之音,那是一份哀怨,也是一份倾诉,更多的是一份不舍。
两人即将分别,情感细腻的李清照自然心中难舍,只是此情此景她实在不便于流露出来,只能通过与高峰的对答来说事。
只是赵明诚越懂,他对李清照便越是多一份意见。李清照不随他同去,他可是同样不舒服的。
也许夫妻俩人早就商量过,此时倒都没有多说一句,至于他们内心里的矛盾,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晓了。
不过,俩人的神态高峰尽收眼底,他对此即没有惊讶,也没有点破,而且笑呵呵地说道:“赵大人前去上任,不是还有清照姐姐吗?一样可以续接《金石录》。”
高峰这样说着,却在用心观察家俩人的情绪变化,试图把俩人看个透彻。
实际上不用观察高峰也知道,这夫妻俩人已产生了隔阂,这种隔阂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实际上就是中国传统观念束缚造成的。
李清照希望与丈夫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回到原来的那种清静而恬淡的生活中去,而赵明诚因仕途要奔波,再加上二人成婚二十多年了,一直没有生育,那种纽结环绕在赵明诚心头,一时间难以放下,这才趁这个时机想纳个妾以传宗接代,只是李清照又不愿意与她人共事郎君,这才有了隔阂。
要想打破隔阂很简单,那就是消除他们之间的屏障。只是仅仅这样还不行,高峰更想的是提升李清照的地位,这样,他们彼此间便多了一份平衡,相对时李清照才有了更多的砝码,从而少却一些伤害。
高峰的这番提议就是基于这种原因,只是他还不敢对这个提议抱太大的希望,因为正如李清照所说,她并“无雄心壮志,只求一安身”,如此的李清照他还不知道能不能说服。
当然,不试试怎能知道,高峰决定试上一试。
他接着说道:“清照姐姐是不是认为自己是名女子便无法独立处事?是不是认为自己是名女子便无法主持大局?是不是认为自己是名女子便不应该有雄心壮志。我认为,此念是大错特错。”
高峰突然间的话语转变,令赵明诚夫妇立马难堪起来,不过,他们看高峰说的认真,倒也想听听他接下来怎么说,于是都瞪着大眼睛望着他。
高峰清了清嗓子,真诚地说了起来。
第512章 女子如男()
“清照姐姐,在徐州新流行一种剧种叫豫剧,其中有一段花木兰选段,名为‘谁说女子不如男’,里面有句唱得好:‘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是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花木兰代父从军,流芳百世,成为女人中的楷模,同时也在告诉世人,谁说女子不如男。”
说这话时,高峰还偷眼观看着李清照夫妇,以免他们对这个观点不认可,只是这夫妻俩并没有太过惊异的表情,他便放心地接着往下讲。
“有句话说得好‘巾帼不让须眉,红颜更胜儿郎’,花木兰就是巾帼的表率,她用事实证明女子一点也不比男儿差。”
看李清照张了张嘴,欲言又止,高峰明白她想说什么,于是问道:“清照姐姐是不是认为花木兰只是一个艺术形象,作不得数?”
见李清照点头,高峰笑了笑继续讲道:“实际上并非如此。无论花木兰是否真有其人,可她仍是千千万万为命运而奋争的妇女代表,这样的花木兰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丰’县就活跃着这么一群女性,她们不受世俗拘束,别出形象成就了一番天地,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新的服务领域,让众人为之叹服,这就是花木兰形象的另一种缩影……”
高峰神彩飞扬的往下讲着,心中却在暗笑。曾经他用李清照的事迹来鼓励手下的那帮新新女性,而今他又用那帮新新女性的事迹来鼓励李清照,世间之事如此因缘巧合,还真是别有一份说不清道不明在其中。
一番高谈阔论之后,高峰便决定收尾了。
“伟大的女性即能文治武功,也能创造不凡成就,只因有了妇女我们才有衣和衫,只因有了妇女世界才更精彩,因此我要说,妇女能顶半边天,而清照姐姐你也是女性的代表,更多情况下顶的可不仅仅是半边天,而是多半边天。为此,我们何必气馁呢?”
“呵呵!”
高峰激情的讲完,本想再来个有气势的动作,不想李清照听到这里却笑了起来。
“高小弟,不,高大人,你如此抬爱小女子可担不起,还是不要如此说了。”
李清照似乎认可了高峰的姐姐弟弟的说法,不由得在言话之中坦露出来,只是她很快发现这样不妥又改正了回来。
接着又道:“不过,大人既然这么费心,民妇若不识抬举就太不合适了,我答应你的要求了。”
“耶!”高峰心里欢呼一阵,他没想到李清照这么快就下定了决心,这让他长出一口气。
当然,他也知道,李清照如此,并非真的是被他说动了,也不是真给他面子,而是她确实想找点事做来打发无聊的日子,他的提议只是恰逢其会的合了她的意罢了。至于李清照这样是不是在给赵明诚置气,他倒是无视了。
无论怎么说,他看重的是李清照的命运结局,他要改变李清照的命运,这一步至关重要,他必须把这一步走好。
不过,他也没想着去破坏赵氏夫妇的感情,不但如此,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