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朝汉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坷缟肀叩募脃īn王元晖业,如果不是他亲自招揽,怎么可能带着近万羽林军投靠?

    “怎么,陛下不愿吗?”元顼见元颢摇头,心下凉了半截。

    “放心!朕既已许你,自然不会食言,”元颢笑了笑,“入京之后,朕立刻把那所宅子赐给你!”

    “臣弟谢过陛下!”元顼欣喜的躬身下拜。

    “不用免礼。”元颢虚扶着说。在弟弟感激涕零的目光之中,他深刻的意识到了皇帝之尊贵,认识到了自己出口成宪的莫大威权。

    抚今追昔,元颢可谓是万千感慨,当初听闻尔朱荣入洛时的犹豫,自河北渡河南遁时的彷徨,江东面见梁主时的落魄,以及一路随军北征路上的艰辛,这一切都似乎有了价值,而上天也终于给了他丰厚的回报。

    车驾一路西行,进入洛阳东郭,很快转入了东阳门御道,然后沿御道直达洛阳宫。车驾所过之处,两旁皆有洛阳民众跪迎,宫前的阖门外的御道两旁,也是黑压压的跪了一片,都是品阶不够、无份迎驾的内官;进门继续往前,便是南止车门,门后是中书、门下两省,道旁依然跪了一地。元颢在此下了车驾,由众官簇拥着进入端门,即到了整个宫洛阳的核心地带,沿着御道所在的中轴,分别是太极殿、式乾殿和显阳殿,还有式乾殿两旁作为书阁的含章殿,以及作为乐斋的徵音殿。诸殿皆位于高台之上,愈发显得巍峨高耸,而其中最为宏大庄严的太极殿,即是举行大典和朔望大朝会的地方,此刻早已布置完毕,只等元颢前来,便可立即举行登基仪式。

    登基仪式上,最重要的一项是授玺,例由侍中跪呈。元颢在御床上坐定之后,群臣之首的侍中、临淮王元彧出列,从内侍李阿翟手中接过金盘,金盘上铺黄绢,并排摆放着三枚玉玺和三枚金玺。三枚玉玺,皇帝之玺用于封命诸侯及三师、三公,皇帝行玺用于赐诸侯及三师、三公书,皇帝信玺用于征调天下之兵;三枚金玺,天子之玺用于封命藩国之君,天子行玺用于赐藩国之君书,天子信玺用于征调藩国之兵。这套制度起于西汉,为之后的两晋及南朝所承,除六玺以外,还有一枚传国玉玺,即秦朝李斯所制,称为受命之玺,藏而不用。北朝也承袭此制,但因传国玉玺不在,另刻一镇国神玺,称为“承运之玺”,与作为“受命之玺”的传国玉玺相颉颃。

    不过,正如传国玉玺仅用于朝代更替、天子封禅一样,魏朝的镇国神玺也是藏而不用,皇位更替时仅授六玺即可。元子攸离宫时,虽然带走了三枚玉玺,却也不敢把镇国神玺带出(毕竟他不想咒魏朝灭亡),众朝臣只需重刻三枚玉玺,便能将全套国玺凑齐。

    望着呈上的六枚国玺,元颢抑制着心中的激动,从临淮王元彧手中接过金盘,然后高高的举过了头顶。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殿中诸臣尽皆跪地,向着新天子元颢躬身叩拜。

    ……,……

    。。。

第二五章:功成见疾(二)() 
台军前锋大都督费穆领两万虎贲自中牟攻向荥阳,后方的领军将军元天穆却已经向各部派出了信使,令诸部前往石济汇合,然后一同渡河北上护驾。尽管这是奉着天子明诏,但中军诸将依然十分抵触,四万中军虎贲按着原定方针继续进攻,将中牟以西的大梁城也攻了下来。然而,除洛阳六坊的羽林、虎贲两部以外,台军中还有近二十万来自河北诸州的府户军,他们却愿意跟随元天穆渡河前往河北,如此一来,大梁城的四万虎贲也不得不随同大军主力和元天穆一起行动。

    作为元子攸朝廷的实际控制者,元天穆兼职极多,其中最关键的自然是管理尚书台的录尚书事、统领洛阳台军的领军将军这两职;而他率台军主力出征,又依惯例领大行台(行台全称行尚书台)职务,麾下的所有属官,则全部安排在行台系统之中。

    如今他这个大行台准备渡河北上,行台诸臣却大多不肯追随,纷纷向元天穆辞去官职。元天穆知道他们念着洛阳故里和朝廷中枢,并且对河北的尔朱荣心怀成见,也不加任何留难,任由他们辞官离开。

    对于元天穆此举,武卫将军贺拔岳颇有异议,向元天穆进谏道:“殿下纵使不借重他们的能力,也应当把他们约束在军中。就这样放走的话,他们肯定会径直返回洛阳,为北海所用,徒然增加他的人望和声势。”

    “阿斗泥,我知道,”元天穆叹了口气,“可是,把他们强留在军中,也无法指望他们实心任事,反而会引起他们及其余朝臣的怨愤……咱们都在朝廷中枢,和这些朝臣共处,不能把关系弄得太僵。”

    说起来,这都是河yīn之难带来的后遗症,从那个时候起,几乎所有汉臣(指文化而非血统)都和他们尔朱一党划清了界限,即使慑于他们的兵威不得不屈服,也愿意辅佐他讨伐刑杲叛军,但却绝对不会真心投效。

    如今想起来,元天穆心中未尝没有后悔过,他们当初做得实在是太绝了些。

    “前军的费穆还没有回音吗!”他突然问贺拔岳道。

    “是,”贺拔岳点了点头,“他们毕竟都是洛阳人,似乎一心要攻下虎牢关,拯救洛阳危局。”

    “哼!算了,由他去吧!”元天穆冷哼道,重重的坐回胡床上面。

    贺拔岳心里一叹。他知道,元天穆是准备舍弃费穆了。

    和他们这些出身边地或六镇的镇戍军不同,费穆是洛阳台军出身,曾在北地坚持抵抗六镇叛乱,也曾率军驰援南部荆州,俘虏入寇的梁朝大将曹义宗,可谓是台军中难得的名将。然而,去年灵太后毒杀孝明帝,立三岁娃娃元钊,正是他引尔朱荣南下,利用职权放尔朱荣渡过了河桥。之后,又是他煽动尔朱荣,纵骑兵将两千洛阳朝臣全部虐杀。

    河yīn之难那件事,可以说是尔朱荣受到了费穆的欺骗,帮他肃清了掌握朝政、压制武人的洛阳汉臣(依然是指文化而非血统)。虽然这同样是边地镇戍军的普遍想法,也是当初六镇起事的最重要原因,但事后大部分利益都落入了洛阳台军的手中,边地镇戍军却获益不大。其后尔朱荣为高欢所怂恿(可见高欢此人之yīn险,自己得势后终身不称帝,此刻却大力怂恿尔朱荣),准备废魏称帝之时,立刻就受到洛阳台军的大力抵制,使得尔朱荣不得不打消了想法,低声下气的向元子攸服罪求情(当然元子攸也只能好言相慰)。

    可以说,要不是去年尔朱荣击破六镇叛军,立下挽国家于危亡的不赏之功,现在掌握朝廷的依然会是台军方面。饶是如此,尔朱荣还是不方便长留洛阳,因此才以宗室出身的义兄元天穆代为执掌中枢。

    也罢,这或许是那家伙应得的……贺拔岳决心保持沉默。

    当初尔朱荣南下时,前锋是尔朱兆、高欢和贺拔岳三人。其后无论是虐杀朝贵,还是代魏称帝,贺拔岳都持反对态度,甚至还建议尔朱荣斩杀提议的费穆和高欢。

    门外的护卫来报:“殿下!行台郎中济yīn温子升求见!”

    “哦,温郎中还没有走吗?”元天穆高兴的站起来,“快请!”

    济yīn温子升,字鹏举,晋大将军峤之后,世居江东。他的祖父温恭之,曾任宋彭城王义康户曹,避难逃往魏朝,在济yīn郡冤句县安家。温子升少时家贫,在广阳王元渊(避他喵的讳,害我查了墓志铭才知道真名,李渊来咬我啊)家中马坊教诸奴子书,后来为大名士常景所推崇,名声大震,被御史中尉东平王元匡召补御史,元子攸继位后担任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其文传入江东,为梁帝萧衍极力推崇,称“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而元天穆也非常看重他,东征时强召他为行台郎中,还威胁他说,“今复不来,便须南走越,北走胡耳”(越指梁朝,胡指柔然)。结果温子升只好从命,跟着元天穆东征,并加了个伏波将军的职务。

    可惜,温子升也是准备辞职的,同时也最后一次向他提出了谏言:“陛下因为虎牢关失守,才不得不离开京师,如今元颢刚刚继位,人情未安,如果全军前往征讨,必定有征无战……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殿下若能够克复京师,奉迎大驾,这是齐桓、晋文一样的功业,岂不比奉诏北上更有价值吗?放着这样大的功业不要,属下私下里为殿下觉得可惜。”

    “我明白温郎中的意思。”元天穆点了点头。他知道,温子升的话很有道理,但问题是他不想当辅佐元子攸的齐桓、晋文,而是要进一步削弱魏朝的根基。而且,虽然尔朱荣对他非常尊重,但是像这样的大功,要立也只能由尔朱荣亲自来立。

    所以元天穆只能敷衍温子升:“但是天子发了明诏,作为主力的河北府户军坚持也北上,我总不能上违帝命,下逆军心。”

    “既然如此,”温子升躬身一揖,“请殿下允许属下辞去行台郎中的职务。”

    “准了,”元天穆微微的挥了挥手,“去吧!”

    。。。

第二六章:功成见疾(三)() 
周惠前往陈庆之军中履职时,陈庆之正率军驻于虎牢关内。在此之前,他已经令宋景休部放弃残破的荥阳,前来和主力汇合,现在他的手中一支完整的南军。

    经过一路的征战,特别是攻击荥阳城、对决前锋骑这两次惨烈的战斗,南军现在只剩下六千两百余人,而他们要面对的台军,仅前锋费穆部便有两万。考虑到兵力差距问题,元颢在陈庆之离开巩县前的时候,曾经提议将一万河南郡兵拨入他的麾下,却被陈庆之婉言拒绝。

    之所以这么做,陈庆之自然有他的原因。一方面他是以文德宿卫军起家,向来秉持着“兵在jīng而不在多”的观念。前年他和领军曹仲宗(曹义宗之兄)、寻阳太守韦放(韦睿之子)攻涡阳,也是这个费穆率军而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