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伟业-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在归德府城驻守的清军江南总督马国柱有清军汉军八旗7500人,他的身后再向西就是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两只巨兽一般的主力兵团。至此大战就要拉开帷幕了。不过在此之前明军还进行了一些调动,第一个是陕北的忠贞营李锦东进至山西西部的汾州。而汾州的马进忠本部人马则同李锦换了防,主将在南京不在部队,他的部队就要被换防到后方去,回到了陕北。还有陕北刘体纯部到了山西西南的平阳,而平阳的蜀王刘文秀去了潼关接替李定国防守此处要隘,而李定国便因此成为了机动部队。

    此后明军的分布形势是,在洛阳以西的潼关有李定国明军御营前军精锐主力133000 人;开封以东有归德府虞城县明军高必正部62200人;距离高必正的西面不远的徐州府砀山县有王允才明军10800人;紧邻的是徐州府丰县有明军王进才11000人、还有归德府东南的毫州郝永忠御营左前军71000人并且和毫州正北的虞城县高必正形成了犄角,可相互支援;另外还有黄河水道上的朱成功水师70000人,以上所有明军共计358000人。

    而朱四这个大明皇帝亲率的御营各部410000人已经到达了凤阳,同最前沿的虞城高必正部的距离,和开封多尔衮以及济尔哈朗两路大军距离虞城的路程相当,均为五六百里左右,而这两支清军的总兵力为335000人。

    清军还有徐州的孟乔芳襄红旗29200 人,和李国翰的18400 人,以及驻守归德府的江南总督马国柱7500人,这三支清军共55100人。明军投入战场的总兵力为768000人,而且绝大部分是明军中的精锐部队。清军总兵力391000人,双方共计投入兵力1159000人,这将是一场超级对决。

    烦请众位看官,多投票、多订阅呀。你们的支持就是南明前进的动力!

    (本章完)

第484章 初战虞城(6)()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李白的诗作多有怀念东晋谢灵运的章句。也许倒并非全是因为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谢灵运常怀愤愤的叛逆性格真的很像李谪仙。再联想谢灵运被污蔑反叛后,后来居然真的反叛,那种被逼而反时的奋起倒和此后两章的主角有些相似。

    在明军主力出征不久以后的永历5年10月8日14点51分,出现了一次日偏食天象,南京城更是瑞雪成花,姿态万千。瑞雪让南京的山川和树木变成了一座座玉雕,落地天成如松花江的雾凇奇景。一时间江南军民人心振奋,皆视其为祥兆,虽然留守后方的王船山、顾亭林等人并没有认定这种祥兆会使大军取得一场胜利,然而当主政的慈圣太后得到钦天监的禀报后还是非常高兴的。嗅觉更加敏锐的老太后即刻与慈宁太后带领两位皇子以及皇后宫妃去天坛焚表祭拜,并大赦天下,还颁发懿旨让天下各州府将此天象与南京城发生的祥瑞公诸于世。

    老太后果然是政治高手,此举不但振奋了民心,更是振奋了即将发起大决战的明军的军心。而在因此士气遭受打击的清军的大营之中,多尔衮只能抱怨道:“这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北京不下雪,偏偏南京下那样的雪。”范文程又为多尔衮出了一个主意,让摄政王巡视大军,并告诉清军中的每一个人:雾凇有什么稀奇的,松花江上的冬天总是有这样的景色,而且也只有白山松水上的雾凇才最为壮观,南京那个讨厌地老太婆不过是在装神弄鬼罢了,而日食呢?天上只有一个太阳,你能看到日食,我们也能看到日食,又不是单独为大明准备的,更没意思。

    不过身在凤阳的朱四和多尔衮的意见肯定是不同的,虽然他前世也生长在白山松水,可他还是觉得南京的雾凇一定更美。与日偏食天象同时发生更是证明了这是一次不折不扣的祥瑞,朱四对老娘的这番心理战佩服至极。尤其看到军中信心倍增后,真是想要跑回去亲自己老娘一口,老娘真是太给力啦。

    大明真可谓上下齐动员,慈圣太后在后方进行攻心战;明军在前方进行攻坚战。郝永忠部、焦链部已经开始了对徐州的进攻。朱四不是说要围点打援吗?怎么真的攻打起徐州来了?其实攻坚战是必须的,如果不拉起真的攻打徐州的架势,又怎么才能调动清军主力呢?

    这大明的祥瑞也让徐州变成一颗果实,明军也欢天喜地的准备吃下这颗果实。可等拿在手里才忽然发现,这果实并不是想象中的什么草莓或西红柿,而是一颗坚硬的核桃。明军在这颗核桃面前准备了三天,又猛攻了六七天,动用了各种攻城器械——有云梯、撞车,并五百门各式火炮,可就是没能将核桃砸开。不过也正是因为慈圣太后颁布的祥瑞,让坚城之下的明军没有一丝气馁。他们坚信徐州至少会像南京城那样,虽然攻克艰难,但终归是会被攻克的。

    只是徐州这颗核桃不但外壳坚硬而且还长满了利刺,守城清军也装备了火炮,而且数量更多,接近七百门。想要吃掉徐州真需要一副好牙口。攻城十余日损兵七千余人,郝永忠与焦链也只能暂时望城兴叹了。

    而此时已经出动支援徐州,并已经到达了虞城的多尔衮也好不到哪儿去。清军同样攻打虞城近十日,同样损兵数千,同样的灰头土脸。两座城池、两方势力分别耗了十多天,城内城外,徐州、虞城都拥有数量可观的火器,这两场战斗也是两军开战以来规模和烈度最大的两场炮战。战斗场面可谓波澜壮阔,简直难以言表。

    可我们还是要先从虞城开始说起,因为最早取得优势的是攻打虞城的多尔衮。

    虞城内外,炮声震天,硝烟弥漫,双方每天的弹药消耗量都在十个基数以上,根本不分昼夜。攻守双方的损失都很大,然而多尔衮的目标不在虞城,他是来救徐州的,所以数日不克后,多尔衮叫来红翎急使说道:“八百里加急,将这封信交给郑亲王,叫他速速派那个人过来!”

    同虞城守军的火器数量相比,多尔衮的清军不占优势,毕竟虞城虽小,却有坚城可以凭借。所以多尔衮向洛阳的济尔哈朗要人要兵,被他在信中点名的只能是一个人,他就是大清定南将军刘之源、这兵就是刘之源手中的清军最精锐的一支炮兵部队。

    刘之源部隶属汉军镶黄旗,皇太极授他甲喇额真。明清的大决战——松锦之战中,皇太极遣刘之源部炮兵攻打锦州,刘之源指挥清军炮兵先在城东击毁明军炮台。又在城北炮击锦州城外晾马台,令明军伤亡惨重。是役清军大将马光远战死,刘之源接替马光远为正黄、镶黄二旗汉军固山额真。次年,随睿亲王多尔衮围松山,击毁明军炮台四座,俘获明将王希贤、崔定国、杨重镇等。又一年后,随郑亲王济尔哈朗围攻塔山,在城西,炸毁塔山城墙二十余丈,全歼塔山明军。再攻杏山,又击毁杏山城墙,迫使杏山明军出降,授世袭二等甲喇章京,领汉军镶黄旗。又过一年即崇德八年,随郑亲王先后攻克中后所、前屯卫,进封世袭一等。可以说在松锦大战的后期,就因为有了刘之源,才使得清军终于夺取了的几乎所有锦州的外围防线,俘获了洪承畴,还迫使祖大寿也不得不投降。

    刘之源就是那次决战中能够全歼辽东明军的开山之斧、是耗时长达数年的松锦之战中了结明军的最致命一刀,也是葬送了洪承畴一世英名的推手。

    清军在虞城县城外又与明军炮战了十日之后,镇南将军刘之源终于到来了。多尔衮没有同他寒暄,而是直接将他拉到了战场上说道:“孤王攻城时,炮兵损失较大,这虞城四周的护城河极为宽阔,守军又收起了吊桥。孤王几次都尝试搭建浮桥,并用撞车冲撞城西望汴门,却均未抵达望汴门便被守军全部击毁。孤王也试过造轻舟并载着云梯冲锋,效果也不大。你来了就好,从现在起,大军的全部炮兵都由你来指挥!”

    (本章完)

第485章 天下第一(1)() 
刘之源谢了恩,心中却在嘲笑多尔衮:‘有这样的墨尔根黛青吗?城头上有数百门大炮,您却让士兵推着比乌龟还慢的撞车去攻城,还得先搭建浮桥,您不是在打仗,而是在搞笑啊。’

    多尔衮靠边儿后,刘之源的照旧发起了攻击,然而他的攻击却是为了掩护部队堆积土垒。当土垒的高度足以避开仰角以后,清军的大炮便开始出现在一个个刚刚建好的土垒之上,继而开始了与守军在对等的地利条件下的另一番炮战。

    刘之源的部队,训练有素,射术极为精湛。他们也同守城明军一样,使用勾股法测量目标,然而每分钟击发的次数和命中率却远远高于明军。这场炮战的天平终于开始向清军倾斜了。刘之源的火炮与其他清军的炮火给虞城守军造成了巨大杀伤,守军炮兵阵亡近半,火炮也损失严重。

    眼看曾经的炮靶子忽然之间变成了拆迁队,灰头土脸的高必正急忙叫来了同样灰头土脸的蒋建勋说道:“小蒋啊,再这样下去,咱俩非得都成炮灰不可。我说话,你写一封信,然后马上飞鸽传书给我。”蒋建勋心想:“他这说不明白话的毛病还是没长进,我写完信再飞鸽传书给你?直接给你读一遍不就完了吗?”

    可他还是能明白高必正的意思的,于是连忙摆开纸笔,就听高必正说:“万岁爷,连日来清军攻城的炮火越来越猛烈,而且打得还贼特娘的准,我快靠不住啦,您那边也早做准备。这伙鞑子绝对是真鞑子,至少有二十万人马,而且全特娘的是主力精锐呀。您那边也早做准备,可别我死了以后您也死了。我老高死了没关系,您可死不起呀!要不然的话您就先逃了再说吧!我军伤亡太多了、城郭都快被炸没了,我觉得自己的死期不超过三天了。城破之日,我死不足惜,可决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