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中大兄皇子的存在,威胁到了她的地位。

    这样一个人用来背锅,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套路,本宫好像有些熟悉。”李承乾笑道。

    能不熟悉吗?几天前吐蕃人就是这么说的。

    时间回溯到几天之前,吐蕃使者在宣政殿觐见李承乾。

    “太子殿下,此次大唐与吐蕃的战争,完全不是赞普和大相的意思。”吐蕃使者说道:“我们赞普刚刚继位不久,大唐这边应该也是知道,我们赞普是老赞普的嫡孙,年纪尚小,禄东赞大相在逻些,一边辅佐赞普,一边还要防范贡松贡赞谋夺赞普的位子,在大相拒绝了贡松贡赞之后,谁知道贡松贡赞竟然发兵攻打大唐,此次战争,逻些与长安,完全是个误会,若是大唐肯休兵,我们吐蕃这边,完全可以将罪魁祸首贡松贡赞送到长安,任由大唐处置。”

    吐蕃使者与倭国使者的话,换汤不换药,都是找人背锅,将比较弱势的政敌推出来,推到大唐的面前,用来背锅。

    或许他们在吐蕃,在倭国算是比较强势,能够威胁到正统的统治者,但是放在大唐面前,就是老鹰和小鸡仔儿的对比,他们就翻腾不起个儿来了。

    这样一来,他们还是在利用大唐,铲除异己。

    李承乾知道这当中的门道,所以,也不会让他们得逞。

    “大唐要你们的人没有什么用,而且,人是你们国家的人,大唐无权处置,你们的天皇有我大唐的金册,处置这些人的权利,自然在你们手中,这是大唐允许的,至于这场战争为大唐所带来的损失,你们总该负责吧?”李承乾对着河边麻吕说道。

    “这是,这是,应当的。”河边麻吕见李承乾松口,连连应声。

    大唐可不去干那事儿,帮着他们把政敌给铲除了,留着他们在本国挺好的,就让他们继续乱下去,争下去吧,有乱子,有争斗,大唐才安稳,要是他们上下一心,发展国内,强大了,膨胀了,往后不是还会再来找大唐的麻烦吗?

    就让他们斗,让他们耗着去吧,反正是他们本国的政治斗争,大唐不插手。

    他们想把本国的整治斗争转嫁到大唐身上,大唐这边,有的可以接,有的不能接。

    战争必须接,打出大唐的威风,至于这种背地里的阴谋论,大唐可没那闲工夫陪你们玩儿。

第一千零九章 算账() 
河边麻吕听李承乾松口,心里也是松了一口气,只要大唐肯从倭国撤兵,条件什么的,完全可以谈嘛,先让大唐这边停止对倭国的战争,至于谈条件什么的,可以慢慢来。。。。。。

    河边麻吕觉得大唐的军队,现在虽然在倭国那边,但是距离大唐本土实在是太过遥远,军队的补给线被拉长,即便是在倭国打仗,也不会太过长远,即便是谈条件的时间谈的久一些,只要那边不打仗,那对于倭国来说,就是有利的。

    河边麻吕想利用这一点,让大唐不能对倭国这边狮子大开口,而李承乾则是要想拖着河边麻吕给刘仁轨刘仁愿争取时间。

    双方都想在谈判方面缓缓进行,但是,李承乾在谈判成功之前,是绝对不可能下令让刘仁愿和刘仁轨撤回来的。

    这样一来,河边麻吕也不可能随了心愿,一旦他见李承乾在谈判之中,迟迟不下旨意送往熊津送往刘仁愿的手中,那最先着急的,肯定就是他。

    宣政殿之中,李承乾和河边麻吕都是各怀着心思在对话,至于李承乾对吐蕃那边,那就先拖着吧,让吐蕃那边知道知道着急也好,吐蕃人还真以为他们耍的小心眼大唐这边不知道,如今吐蕃的逻些城之中还有百骑司的人呢,能不知道吗?

    至于倭国那边,那座银山百骑司的人已经摸索到了,消息也送回了长安,现在就要看李承乾要怎么跟倭国的使者来谈了。

    “既然这样的话,使者可带来了你们想要求得停战和平的条件?”李承乾问道。

    “回殿下,这是天皇陛下让外使呈交给贵国的国书。”河边麻吕从怀中将齐明天皇亲笔所书的国书捧了出来。

    虽然河边麻吕一行人从倭国到大唐长安,路上吃了不少苦,在海上“孤岛求生”的时候也已经是衣衫褴褛,但是这封国书,却是被他们保存的完好无缺。

    河边麻吕和他船上随行的人,能够平安的到达长安城,靠着的还真是一股子常人难以匹敌的屹立,当中再带一点儿运气。

    要是老天爷不让他们来的话,肯定在他们还在海面上的时候就刮个大风,下个大雨什么的,干脆一个浪头拍死他们了。

    临安走到下面,走到河边麻吕身前,接过国书,捧着它,走到了李承乾的身侧,将其交给给了李承乾。

    李承乾将国书打开,仔细的看了看,这国书上说的,基本上与河边麻吕说的没有什么出入,多的话,无非都是些客套话,请罪的话看上去还听体面的,至于有几分虚情有几分假意又有几分真,那就不好说了。

    “贵国天皇认错的态度倒是很中肯。”李承乾放下手中的国书说道:“但是,起了刀兵战事,不是一封国书就能解决的掉的,外使说,是这个道理吧?”

    李承乾现在一心想要从倭国拿好处,尤其是倭国的那座银矿。

    大唐的货币改革现在基本上已经普及遍了了大唐的十三道,当然,还有些偏远的地方仍旧需要地方官府的努力,但是金银作为国库的储备,只能多,不能少。

    李二陛下和李承乾父子两人心里对于大唐的国库,始终是抱着居安思危的态度去看待的,两人可都是从那个穷年头走过来的,李二陛下体会的最深,而当年家里穷,李承乾这个太子年轻时候的日子,过的也不怎么好。

    那时候长安城中的东宫,就跟快要拆迁似的,一年到头为了省钱,连件新衣服都成了稀罕物。

    并不是说真的穷到了太子都穿不起新衣服,只是连太子的娘都穿旧衣服,太子能穿新的吗?

    要节俭!因为国库里没钱,内务府里没钱!

    “若是大唐愿意撤军,天皇陛下愿意在十年之内每年向大唐缴纳十万两白银为贡。”河边麻吕说道。

    “十年?一年十万两。”李承乾轻蔑一笑:“外使觉得,一百万两白银就能把大唐给打发了?外使可知道,此次大唐用兵,调动了多少人马?耗费了多少钱粮?在战场上死了多少将士?而这些死去的将士,大唐国库要拨调给他们的家属多少钱粮补贴?”

    被李承乾这样的语气一问,河边麻吕的心中一颤,紧接着,心就沉了下去。

    “不知道吧?那就让本宫来告诉你。”李承乾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踱着步走下了台阶:“大唐此次兴兵,四十余万人,不说别的,就算是每人只发一两银子的军饷,这就是四十万两白银。”

    李承乾走到河边麻吕身边,围着他气定神闲的踱步,一边溜达着,一边给他算这个账。

    “四十万将士,从如今的奏报上来看,若是兵部按照现在这个死伤的人数拟定补偿的银钱的话,估计得有个三十多万两白银。”李承乾说道。

    当然,死伤的人没那么多,三十万两白银是李承乾自己瞎折合的。

    死伤的将士的补偿,除却银钱之外,还会给良田,还会免了他们的税,这对于国库来说,等同于钱。

    “这还没有算朝廷要为他们家免去的税收,这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一笔损失,就当是添头了,不与你细算。”李承乾说道:“仅仅这样,就是七十多万两白银了,还有其它,行军打仗,会有损耗,水师那边战船的损耗也厉害的很,毕竟是在海面上打仗,还有不军队的武器盔甲耗损,粮草战马耗损,除却这些之外,将士们凯旋而归,国库这边,总要给他们赏赐,本宫林林总总粗略算下来,若是用白银来填补的话,你们倭国这十年上贡的这一百万两白银,也就是个零头。”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大唐虽然没有大炮,但是战争本质上就是个烧钱的事儿,想要从战争之中赚钱,能够赚到的,也是有限的,尤其对倭国那边,他们的目的是银山,所以在打仗的过程之中,就不能对倭国那边的平民做的太过分,不然将来那边出事也是迟早。

    大唐要的,是在那边的一个稳定的环境。

第七百一十一章 兴致() 
“来人!”李泰呼喝道。

    书房外面李泰的侍卫走了进来,拱手行礼。

    “先把他带下去,还有,书院内凡凡是在账房做事的人,全都单独安置在书院的一个院子之中,没有本王与玄公的命令,谁都不能接触,另外,从府上调集几个侍卫过来,日夜轮班,守着他们,别出岔子。”李泰吩咐道。

    “是。”侍卫应声。

    账房的总管被李泰的侍卫带了出去,单独看管,书房里就剩下了四个人,李泰,玄世璟两口子,还有李泰身边的侍卫。

    “这件事的确是本王疏忽了,有负你的重托啊。”李泰叹息一声道。

    当初玄世璟正是因为信任李泰,才将这么重要的一处学院交给了李泰,结果现在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不过工学院存在,也有些年头了,而且这次的问题,归根结底,跟李泰也没多大的关系。

    但是毕竟这件事情,恰好就让玄世璟给遇上了,李泰也只能在玄世璟面前表态了。

    “工学院也有些年头了,虽然管理严格,但是谁都不是圣人,也无法不出错,这件事情既然发生了,查清楚了,处理掉就是了。”玄世璟笑道:“圣人就这么几个,还已经死了几百年了,无需介怀。”

    李泰点了点头:“本王倒是没想到啊,工学院这般管理之下,竟然还有人明目张胆的敢在账本上动手脚。”

    “你这么说的话,我倒是对这件事越来越有兴趣了。”玄世璟笑道。

    人啊,不可能无端端的生出什么贪念来,这账本明显被人改动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