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时候,傅友德已经是武人一系的首位无疑,但他自己清楚的很,这是陛下为了将来太子登基之后做准备,没有了最初的六公支撑,大明需要一个承前启后的国公来维持局面。
傅友德很清楚这件事,但是他没有半点排斥的意思。
一来这是皇帝的安排,朱元璋的脾气性格他很清楚,忤逆皇帝的人根本就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其二便是傅友德本身就很满足了,国公之位梦寐以求的已经到手,大明朝不需要也不允许他再继续建立功勋了,如果真要统兵作战立下大功,那国公之上还能是什么,没有哪个皇帝会做出这等不利朝局之事,除非大明局势已经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所以安心养老的傅友德乐呵呵的做好自己稳定朝局的作用,一面给下一代的蓝玉让路,一面撑住大明此时的门面,只等将来二世皇帝朱标太子登基以后,他就能舒舒服服的彻底在颖国公府养老到死了。
可惜啊,天下之事没有事事如意,太子朱标意外病故,让朝堂之上的局势顿时变得模糊不清起来。
好在朱元璋当机立断没有犹豫的定下了下一位储君继承人,皇太孙朱允炆。
如此一来本应地位可能有变的蓝玉又坚实了,但傅友德却觉得事情没有这般简单,也许是他的错觉,也许是大明朝的变化。
而事情果真如此,三人请奏一句祥查,便让权倾一时威震朝野的凉国公蓝玉身死族灭,更是牵连数万人。
那这为的是什么,一手操盘此事的朱元璋清楚,旁观整局的傅友德也猜出了些许。
也正是他猜出了一部分,才让他越发的担心,越发的觉得身边寒意逼人,前路茫茫无光。
而今夜的冬宴便是爆发的时候,当朱元璋站在他的面前说话的那一刻开始,傅友德就知道自己的末路即将要来临了。
也许今夜只是一个提醒,也许朱元璋还会留着他一段时间,也许有很多种结果,但傅友德却不是一个听之任之束手待毙的人。
他挣扎不过朱元璋,因为一个国公在高也高不过大明一国之主,但是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反抗,来结束这一切。
当他把手中的两个锦盒扔到朱元璋的面前时,两颗血淋淋的人头翻滚而出,一直滚到朱元璋的脚下。
文臣一系见此血腥之状顿时变色,有的人甚至干呕不止,因为他们看得清楚,这两个徐血糊糊的人头正是傅友德两个儿子的人头。
就连坐在首位的朱元璋都神色为之一变,因为他根本就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一幕,也完全没有想到傅友德居然会如此激烈的反应。
是啊,你不是说我的儿子有藐视皇权的意思吗,那好,我就亲自杀掉给你,一个不够便两个奉上。
傅友德就是这么想的,如果两个还不够,那再加上一个大明颖国公的人头应该就足够了吧。
没有犹豫,没有多余的废话,只有那冷漠的目光,傅友德横刀自刎于大明皇宫冬宴之上,于满朝文武百官之前,于大明皇帝朱元璋的龙案之下。
他的人头在锋利的刀刃下齐断落地,在红色的地毯上翻滚着。
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殿前的白雪,也染红了大明的江山。
这一年,对于大明而言是血腥的一年,人头滚滚性命几多
第560章 杀戮不止()
大明冬日国宴上,颖国公杀儿子自刎于殿前,场面之血腥人人闻之变色。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大明朝皇帝陛下朱元璋血腥手段的开始。
为了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的稳定,为了将来大明朝局的平稳,为了朱明江山的安泰。
朱元璋不会停下自己的杀戮,也不会让自己的双手干净下去,他的罪恶多一些无所谓,本就是半只脚踏入棺材的人了,多带走一些对将来的大明而言便多一分干净。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任凭他下手,或许难逃一死,或许自己前路断绝,性格刚烈的人向来不在少数,拼死的反抗往往更令人侧目。
继颖国公傅友德之后,大明开国侯爵,以悍勇无双杀敌百战为名,双刀翻舞之间取敌首级的王弼自杀于家中。
也许他是因为悲痛,因为感念傅友德的自刎,也许是因为前路已死没有生机,这位战场上刀斧加身都不皱眉头一下的铁血汉子,这位双刀有名对战斩将无双的一代猛人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却身死于自己杀敌的那两把镔铁双刀之下。
或许他曾经斩杀的那些敌将直到这个消息会感到错愕,因为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汉居然死的如此憋屈,愧对了那些被他斩杀之人,也亏了他的那两把双刀。
但在王弼自己看来了,也许这是注定的结果,不愿意被朱元璋施以手段的他,选择了和傅友德一样的死法。
如果说傅友德死是让朱元璋感到了一丝错愕和惊讶,因为他没有料到傅友德居然如此刚烈,如此选择。
那么王弼的死便是彻底刺激到了朱元璋那已经紧绷到界点的神经。
一个自杀或许是意外,那第二个自杀更多的像是对皇权的一直藐视和不屑,这会令朱元璋更加愤怒,但未尝不是让朱元璋束手束脚的原因。
也许是怕后世的评价吧,也许是担心对后代子孙的影响,朱元璋在王弼自杀之后确实平静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就是和王弼一辈的武人最后的喘息时间了。
没有人会认为朱元璋退缩了,没有人会认为他害怕了,因为大明的皇帝从来不知道畏惧为何物,开国之君主朱元璋从来不清楚什么叫做退缩。
也许他会保守,也许会改变战术,但是在对陈友谅,对张士诚,对蒙元朝廷乃至王保保之时也从来没有真正的胆怯过,又何况如今了。
现在只是朱元璋自己主动停手了而已,但却并不代表整件事情的结束。
杀戮也许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却是最有效率也最管用的办法,没有之一。
连续的勋爵身死,牵连凉国公蓝玉一案,自杀的一些,消失的一些,大明朝堂之上的局势愈发的变得诡异莫测。
事情不但没有因为朱元璋的停手而变得消散,反而更加感觉强烈了许多,也让人更加的担心。
或许下一个死的就是他们自己,或许将来又会出现一个红玉案,白玉案之类的,只要朱元璋认为大明将来的隐患威胁没有消除干净,那么悬在所有人头上的那把屠刀就不会真正的消失。
这一次不仅是武人勋贵一方了,就连文人一系都觉得事情的危险性。
别看下一任帝王皇太孙朱允炆是儒家教育倾向文人,但他可不是朱元璋,也影响不了朱元璋。
更何况朱允炆就不许自己的班底吗,文人和武人在这一刻有什么区别,如其伴兼师长的黄子澄,如那些在朝堂之外的名师宿儒,难保这些人将来不会成为大明的重臣,当中哪些人会飞黄腾达,没有人真正的清楚。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现在大明的朝局已经不是什么看透不看透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活下去才是最关键的。
朝堂之上六部尚书之中除了礼部和工部两个不太重要的衙门以外,其他四部全都没有尚书,甚至连侍郎都有的缺少一人。
这是因为什么,还不是朱元璋杀戮多年的结果,还不是因为就算文人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这一切都和懿文太子的身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系,如果当初朱标没有病故,那么大明的朝局何以发展到如此地步,何以出现血淋淋的一年。
哪怕是在冬日庆贺的宴会之上,也让一位国公一家父子三人殒命,这是何等的凄惨,这是何等的悲凉
侍奉在朱元璋身旁的内侍太监感觉最为清楚,以前的主子爷也许嗜杀也许手段残忍了一些,但那还有一定的限度,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朱标病故之后,老太监已经很少在朱元璋的脸上能看到笑容,也就是当初选定了朱允炆的时候笑过那么一次,还十分的勉强。
也正是那一天之后,朱元璋的脸色愈发的沉重,身形也越来越苍老,面上的皱纹日益增多,却躲不过他手上的人名。
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每天进进出出宫城之内,从朱元璋手中接过一份名单便代表着一些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而这种名单光是老太监看见一天之内就足足有十多张。
死掉的是谁,老太监不知道,他也不打算直到。
现在皇帝陛下如此状态,想要活命就需要保证自己的眼睛是瞎的,耳朵是聋的,甚至必要的时候脑袋也可以不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在宫中活的够久,更何况于侍奉在君主身旁了,须要小心谨慎万分注意。
可是事情的进程却不是谁都能躲过去的,哪怕你再怎么注意也没有办法。
在傅友德王弼接连自杀之后,很多人消声隐匿,告老还乡的一大批,因病请辞的又是一大批,这些人甚至连勋爵之位都不要了,只想着安安稳稳的留下一条老命回老家安度晚年。
朱元璋自然不会准许,如果他准了那大明也就完了,没有勋贵武人的支撑,大明的军事体系必将倒塌,这对大明而言是毁灭性的打击。
可要做的事却仍然要做,接下来朱元璋顶上的人正是已经身无半点实权的宋国公冯胜。
这位被算计到如今地步,只能时不时操练新军,但却仍然没有躲过朱元璋的屠刀。
也许是因为他的女儿嫁给了周王朱橚,也许是因为他乃开国六公之一,名声地位在大明而言都是尊崇无比,哪怕现在失去了兵权,但仍然在军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也许,也许
反正冯胜自己是不会知道原因,朱元璋也不会告诉他,赐死的诏书下达,那就得死,绝无半点侥幸的可能
第561章 两年之变()
过去的两年,洪武二十七年和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