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军侯-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醉心研习道家学说,对诗词歌赋有很深见解,更是在戏曲玩乐上有不俗的认知,这样的王爷哪里是什么有野心的人。

    可以说宁王朱权其实在某些方面和初代晋王朱棡有很大的重合点。

    只不过这两人还是有些区别,宁王在实物用处上那是完胜了晋王朱棡,不管是哪方面都没有办法相比。

    晋王朱棡那是纯粹的不想管事,什么都交给属下,自己安心做好一个享乐的藩王,整日里吃喝玩乐潇洒度日。

    而宁王朱权则是将琐碎小事交给下属,必要的大事他自己处理,但却从来不超过底线规矩,也不会有什么出乎意料的表现,本本分分规规矩矩到了极点,哪怕是犹有余力的事情也一定不会多做半分。

    那剩下的空闲时间自然就是由朱权自行安排了吗,也正是这样的时间多了,他才能学习这么多知识,涉及的范围这般广阔,甚至对于很多学说能力的研究都是十分深入,为当世名家大学之人都不足为过。

    就说这样的一个王爷,能有什么表现不满的,也就只是朱允炆入眼看过去只有他的兵马权势,而恰好忽略了主权的性格,或者说朱允炆更相信这些都是朱权故意表现出来的更为恰当吧。

    反倒是朱棣这方面的反应他没猜错,只是蒋瓛不会让他看到真正情况而已。

    也就使得这两位王爷传回来的情报居然一模一样,让朱允炆心里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这位燕王叔转了性子,不然怎么如此安分没有动静呢?

    难道说他和周王朱橚之间的交情都是假的吗,都是传言不成?

    怎么面对昔日兄弟如此下场,这居然是毫无波澜的样子

第662章 削藩(十二)() 
不过蒋瓛能伪造一份情报,这也只是因为情报来源是他的手下,全由锦衣卫负责,而且朱允炆还没有发现他早已经变了心,这才能如此轻易的让人相信。

    可关于之后诏令各藩王府世子入京的事情,就不是蒋瓛能够作为的了,他再怎么掩盖也绝对不可能干涉的了朱棣自己的想法啊。

    更别说什么主动出面表示我很看好你,我想激起你和朱允炆之间的恶劣关系,然后顺势推你做大明的皇帝。

    这话除非蒋瓛是脑子被人锤傻了才会说出来,不然这辈子就只能压在自己心底作为隐藏起来的秘密,哪怕将来真的是朱棣成事了,他也绝对不会透漏半分。

    而且蒋瓛还发现,其实一直被朱允炆忌惮,被黄子澄,方孝孺,齐泰他们顾忌针针对待的朱棣,竟然是这些藩王当中少有的偏向朱允炆一方的。

    要知道那些对于周王事件表现漠不关心的亲王,他们也只是对周王朱橚的遭遇不在乎,没有放在心上,可这不代表他们对自己的权力也不放在心上啊。

    将来如果出现涉及到己身权力问题,有害于自身的政策,这些个亲王肯定不会还像今日这般淡定,甚至都有可能集体炸锅了都说不准。

    而朱棣却不然,从那份真实情报中完全可以看出,这失望的情绪表露无疑。

    那为谁失望,总不可能是被陷害的周王朱橚吧,更不会是那个没有父兄观念的朱有爋吧,也就只能是大明天子朱允炆能让朱棣失望了。

    如此确定以后,蒋瓛还真的是出了一身的冷汗,万分庆幸自己决定将周王府事件的实情泄露出去,不然这朱棣肯定不会如此快的就对朱允炆报以失望的看法,将来定然有更多的波折变化,反倒还不如现在失望的越早越好呢。

    所以蒋瓛这里是即庆幸又觉得安慰,反正只要朱棣之里不出什么问题就是好事,宁王朱权他是指望不上了,也就只能看看燕王朱棣的了。

    原本蒋瓛还想着分散投资,多方观察,可最后也只能是将宝押在朱棣一个人的身上了,朱权那边根本放不下心,如果将锦衣卫的希望寄托于这位醉心学术的亲王,可能他宁王的爵位被人夺去了对锦衣卫都没有什么改变呢。

    所以现在,蒋瓛算是将一切的中心都放在了朱棣的身上,所有有利的资源全都向朱棣倾斜。

    当然了,这种事情需要做的隐秘,不能被朱允炆察觉,也更加不能比朱棣所察觉,这是最起码的保障。

    如果将来朱棣起兵争夺皇位,那知道身边一直藏着一个势力在暗中照拂自己,这换了是谁都会觉得不安稳,哪怕是锦衣卫不会让朱棣有什么好的想法,反而还会加深对锦衣卫的忌惮之意,说不定还会对蒋瓛的计划起到极大的反效果,如此一来之前那番工作大费周折的,又是何必呢。

    所以保密是要严格的,哪能像朱允炆这里什么事都得被泄露出去个四五成乃至七八成的样子。

    虽然有几次是故意被人泄露,可其他的呢,蒋瓛也不是一开始就没有了忠心失去了对朱允炆的耐心。

    那之前的消息走漏就能怪的了谁,还不是朱允炆他们自己的问题。

    真的以为靠着三个士子文人就能治理好一个诺大的帝国吗,这件事就是痴心妄想的事情。

    别说过于理想化的儒家思维国度,但是朝堂上风风雨雨的变化,百姓民间的想法观念等等,需要朱允炆他们去权衡处理的问题多了去了,需要保持好很多事情的平衡关系,哪有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真要是治国如此简易,靠着脑子想一想就能办到,那何以至于在历史上出现那么多王朝破灭,更迭轮换的事情发生。

    更别说大明不也是驱除胡虏,恢复华夏汉人衣冠而重新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吗。

    就连先帝都没有办法避免改变的事情,光凭这三个文士书生,再加一个经验浅薄阅历不足的朱允炆也是全然没戏。

    他们脑中的那所谓治国理念,也就是宽政松散的制度比之前有很大的改变,和先帝洪武一朝以严格著称的国家制度有很大区别,乃至完全相反的程度,才有了很好的反响和百官们的积极响应姿态。

    但一味的宽松可不是治国的好办法,真的有什么天下人全部谦恭有加和熙相处的事情吗,那只有在梦中国度才会出现。

    就算是秉承礼法的春秋时代,也绝对不是完完全全的毫无争斗,只是那时候大家都比较克制,都抱有着一些死板的礼节,也就是周礼之风的大盛之时才会有那样的情景出现。

    而现在可是大明朝,距离春秋一代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将近两千年的光景,再拿着老一套乃至都老到祖祖辈辈那年代的制度来管理今日的帝国,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理想化了,而是白日做梦的妄想。

    所以像朱允炆一味依靠黄子澄他们三人作为助力是完全不可取的,将来的隐患都说不定早已被埋藏下来

    不过现在尚且还不曾看出,反而重要的是要看燕王,宁王,桂王他们各自的态度。

    看看这些大明亲王会不会安安分分的将王府世子乃至次子等人都派出来送到金陵城,给先帝奔丧服孝来。

    朱允炆也好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地观察观察他这些皇叔们,制定好下一步的削藩策略,想着接下来要对付的应该是谁。

    虽然决定了这洪武三十一年最后的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保持静默消除事件的影响力,可却不代表朱允炆他们不会积极准备下一步的动作。

    尤其是现在深受倚重的黄子澄,他早就制定好了削藩的一些步骤,只待这一次命令王叔世子进京之事在细细观察一番,做好计划的详细准备工作。

    等到来年一到,朱允炆正式确立自己的年号,为先帝准备好庙号,谥号,确定新帝真正的称为大明之主,改元换代之后,才会趁势进行削藩的下一步动作

第663章 削藩(十三)() 
大明北平布政司北平城燕王府

    朱棣这两天被接二连三的消息是搞得头疼不已,心情极度的烦躁,就连王府的几位世子殿下都一个个没少挨骂,成了朱棣的出气筒。

    而这火气的来源,还不是因为他那个坐在皇位上的大侄子,真的是一点都不安分,更加枉顾皇族亲情。

    堂堂一位大明王爷,就这样轻易的被人定罪缉捕,乃至处罚徙移云南蒙化,其中最令朱棣生气的还是朱橚被剥夺了皇族身份这件事。

    血亲血亲,朱棣生于战乱时期,那个时候最看重的就是血亲关系,也只有家族成员才在乱世中最被值得信赖。

    和生于和平时期帝王家的朱允炆不同,朱棣本身的家族观念就非常的强,这也是他为什么现在心里仍然对朱允炆的帝位保持尊崇的原因,也是蒋瓛所看出来的那一点没错。

    可恰恰朱允炆所具备的正是帝王无情皇室冷血的特性,或者说这位天子陛下心中对大明藩王制度的不满已经达到了极点,对这些有能力威胁皇权,威胁他帝位的皇叔们十分的厌恶排斥。

    也就极大地加深了朱允炆对皇族血亲的不重视,乃至漠视的地步。

    不然何以至于如此对待周王朱橚,何以在朱橚到了金陵城以后居然连一面都不相见,又怎么可能认同齐泰当初的计划,在金陵外城门处阻拦朱棣,而且还要打算遣射手强弓伏杀朱棣于城门之下。

    这等冷血无视皇族血亲的计划,朱允炆居然能够准许执行,且还亲身到场,这里面无不体现了他对自己这些皇亲叔伯们的态度低劣。

    而这一次周王事件的发生,再加上蒋瓛故意泄露出来的真相事情,可以说是一记重拳狠狠的打在了朱棣的心上,让他难以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怒火和痛心的失落。

    朱棣本身是十分尊重自己父皇的决定,就连当初在二选一的时候也没有主动站出来争取储君的位置,反而变相的没有表现出争夺意向,有意无意的在和自己皇侄儿之间的竞争当中处在了弱势谦让的位置。

    这样的结果就是朱允炆顺利得到储君大位,朱元璋带着一些愧疚之意让朱棣回了北平,却也奠定了大明未来的动向。

    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