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阴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鄯濉诟笫赘ā

    周延儒能这么年轻就当上内阁首辅,除了他的能力之外,还有两个其他的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前面所说的,他是一个美男子,大明朝也是个看脸的社会,因为长相而得到过高或者过低待遇的,不计其数。

    比较典型的是王艮和胡广,建文二年的科举,王艮本来策论第一,基本上面见皇帝之后,状元那是妥妥妥的,但天有不测风云,建文帝朱允炆见到他之后,嫌他长得丑,硬是把状元给了策论第二,但长相帅气的胡广,王艮就因为长相差了那么一点,丢了状元之位。

    还有蔡汝楠,历任江西左、右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河南,召为兵部右侍郎,从诸大僚祝釐西宫,世宗(嘉靖皇帝)望见其貌寝就是长得丑),改南京工部右侍郎,没过多久就气死了。辛辛苦苦三十年,一丑打回解放前。

    这些都是长得丑的,长得帅的就是另一种情况了:师逵,洪武中,以国子生从御史出按事,为御史所劾,逮至。帝伟其貌,释之,着御史台书案牍。久之,擢御史,迁陕西按察使。

    这个故事说的是明初的户部尚书师逵,在他还是国子监学生的时候,跟着巡按御史出巡,算是逾制了,被其他御史弹劾,被逮到朱元璋面前,“帝伟其貌”也就是被他的帅惊呆了,然后就免罪了,还给升了官。

    在大明朝,长得帅,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谢陛下!”美男子周延儒小心翼翼的坐下,心中却在揣测着崇祯召自己前来的目的。

    周延儒能有如此显赫的政治生涯,除了能力不错,而且长得帅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体帝心,用现代人比较熟悉的语言表述就是善于揣测领导的意图。

    这固然让他的官运亨通,但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缺乏经验。

    仔细研究这位首辅大人历任的官职,不难发现这位大明第一文官,基本都是在翰林院这个系统内部升迁,从未担任过县州府一级的亲民官。

    这种情况在今天几乎不会发生,但是在大明朝却是司空见惯,而且越是科举排名朝前,越是前途光明的官员前往地方任职的可能性越小,像周延儒这种三甲出身的进士,往往去趟陪都南京转一圈就算是出任地方了,究其原因还是越是距离天子近升官越快,自然这些天之骄子要往中央挤。

    “周先生,今日所谈之事干系重大,不得说与外人,尤其是那些乌鸦!”崇祯口中的乌鸦便是都察院的那些御史们,这些御史们有着风闻奏事的特权,即无需任何证据便可弹劾朝中大臣,而被弹劾的大臣一般都必须回家闭门思过,这本来不过是皇权用来制衡相权的工具,但到了明末已经异化为文官集团内部党争的工具。

    即使是崇祯本人在很多时候也必须顾忌到御史的威力,毕竟他虽然是天子,但要推行一个政策也无法事事亲力亲为,必须通过自己信任的大臣,而这些大臣遭到敌对派别御史的弹劾,也只得停止工作,回府闭门思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张居正那样的心理素质无视御史的弹劾的。

    “陛下放心,臣不秘失其家,君不秘失其国的道理臣还是懂得的!”周延儒笑道,但是暗自却有些不安,他开始意识到今天崇祯召见自己要谈的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

    按照大明的政治制度,首辅的权力大小是一个弹性非常大的范围,大的像张居正,一手执掌国政十几年,其实际权力甚至超过了不少大明皇帝;小的上台两三个月就被罢免了。

    究其原因,明代阁臣虽然号称宰相,但实际上不过是天子的一个高级秘书,内阁大学士最初不过只有正五品,而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大学士与阁臣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

    其实际权力和天子对其的信任程度成正比,与天子亲自处理政事的意愿成反比,换句话说,假如当今天子懒得处理政事又对首辅信任,那么首辅就是名副其实的宰相,假如天子勤快的话,那么首辅的权力就要打上几折了。

    以当今圣上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勤政程度来看,周延儒很清楚自己这个首辅的成色恐怕打个对折还不够。

    “那就好!”崇祯微微一笑,他对于自己选择的这个首辅还是颇为满意的,仪表堂堂,看着养眼不说,在许多事情上的意见又符合自己的心意,又聪敏过人。

    “周先生你看看这份折子,再来说话!”说着便让曹化淳将毕自严打的那份奏折的抄件递给周延儒。

    周延儒赶忙站起身来,双手接过抄件,细心看了起来,他一边飞快的阅读着奏折,一边小心的揣测着崇祯的用意。

第227章 剿抚并用() 
周延儒能这么快爬到首辅的位置,迎合皇帝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至于替天子、替朝廷、替国家多做一点事情,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在能迎合崇祯的心意的同事做一些好事,他是不会介意的,但如果两者冲突,他会毫不迟疑的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位,选择前者。

    所以,后来史料中对他的评价:“怀私植党,罔恤国事”

    “陛下,不知这折子是何人所上的?”周延儒开始试探性高的询问道,这份奏折是抄件,他无法判断出是何人能所写,只能套取一些信息,在做判断了。

    崇祯有些犹豫,想到刚刚还跟毕自严所说不能让第三人知道,这要是说出来岂不是打了自己的脸么,但看着眼前自己最信任的周延儒,还是决定说实话“这份折子乃是毕尚书所上!”

    听到是毕自严所上的折子,周延儒不由得松了口气,他很清楚毕自严虽然颇得崇祯的信重,但在朝中却没有多少奥援,像放弃宁远诸堡垒,迁徙数十万辽民兵将入关以节省军费这么大的举措,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岂是区区一个毕自严就能搞定的?

    也不想想当初毛文龙是怎么死的,明面上是袁崇焕矫诏斩杀的,但真正的原因可是有很多的,要弄死毛文龙的并不单单是一个袁崇焕。

    袁崇焕的确是心高气傲,他短短五年时间就从正七品的知县,坐飞机一般连升十二级,做到正二品蓟辽督师,说他小人得志可能有些过了,但肯定有这样的心态,第一次召见东江诸将的时候,毛文龙不给他面子,加上毛文龙对他的命令一直都是阳奉阴违,未免会让他心生怨恨。

    但这些不足以让袁崇焕冒险私自斩杀毛文龙这么一位手握重兵的正一品武将,如果他没有足够的后援,根本不敢这么做,而他的后援,就是辽西将门以及部分文官集团。

    从天启末年开始,朝廷每年的辽饷都在四百万两以上,大部分用于辽西的防务,但是真正用到防务上面的连一半都没有,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的当然是被各级官员瓜分了,这部分文官就和辽西将门组成了利益集团,这叫有福同享。

    但东江不一样啊,这里完全是毛文龙一个人说了算,毛文龙又完全不鸟他们,他们无法从中获取利益,吃独食可不是个好习惯,偏偏怎么示意着毛文龙都不搭理他们,这让他们如何能人。

    既然你毛文龙不愿意做一条听话的狗,那你还是当一条死狗好了,能把你毛文龙解决掉,然后换条听话的好狗坐镇东江,我们这些大明的栋梁自然又可利益可分了,至于东江会不会乱起来,这么一座重镇会不会因此土崩瓦解,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于是,就是这种多方因素的作用下,毛文龙被杀了,他被杀的原因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子虚乌有的‘与后金议和’,而是‘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二当斩。’

    从袁崇焕给毛文龙编的罪名排序都能看出来,你不孝敬我们,还不愿意当条听话的狗,该杀。

    对于毛文龙的死,周延儒没什么同情的,因为当初他也有参与,死了一个毛文龙对大家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但是就目前这个折子而言,他当然是反对,得罪一个人总比得罪一群人好,而且每年的辽饷他也有份子,犯不着和自己过不去不是。

    不过他还是选了一个连毕自严都不得罪的说法“陛下,微臣果然是毕老先生,微臣方才看这份折子,一颗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毕老先生忠贞之心值得赞扬啊!”

    本就有些心动的崇祯,听到周延儒这么说,急忙问道“那周先生是赞同这个他提议?”

    周延儒却笑道“陛下!毕尚书上虽然一心为了朝廷,但从这份折子来看,仍有一些问题尚未考虑周全。

    辽西兵将不下十万,眷属百姓加起来部下六十万,若要尽数迁回关内,田土庐舍皆捐弃于东虏,关内短时间很难获取如此多的土地用于安置他们,一旦这些眷属心生怨恨,对士气打击极大。”

    “这倒也是!”崇祯点了点头,正如周延儒所说的,假如真像毕自严所说的收缩防线,放弃宁远等突出的城池,那么随之入关的七十万辽西百姓就是个大问题了。

    这些人基本和辽兵都有亲属关系,在辽西都有田产房屋,可以自耕自食,但回到关内后就成为了一无所有的流民,若不他妥善安置,稍有不慎便会激起一场大规模的民变。

    这些辽民若是发生民变,就不是陕西那种级别的民变了,而且也不是陕西那种远离京辎的地区。

    “陛下,眼下西北民变尚未平定,若是辽西再闹出些事情来,那后果可不堪设想,以微臣所见还是持之以静吧!”

    崇祯有些心动的念头还是被周延儒打消了“那就依周先生所言吧”

    顿了顿,又问道“周先生,还有一件事,徐从治的那份奏折,朕看了你的草拟,不甚明了,还请周先生为朕解惑!”

    一般的奏折最先是送到内阁的,随后才呈递给皇帝,身为大明朝的内阁首辅,周延儒自然知道这份关乎西北大局的奏折,他甚至还记得上面的票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