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阴雄-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直到三月中旬,崇祯皇帝才下定决心,派遣一部分兵马进剿,但数量也不是很多,而且主持平叛的居然是兵部右侍郎刘宇烈。

    范景文身为兵部左侍郎,对于这个老搭档太熟悉了,此人对兵事兵部在行,只外放过一任关宁巡抚,而且时间只有几个月,统兵能力连一个千总都不如,弹何平叛。

    而且刘宇烈是首辅周延儒一系的人,他们对于这次兵变,一直都是招抚的主张,刘宇烈自然也不例外。

    让这么一个不通兵事,又持招抚意见的人主持平叛,结果可想而知。

    范景文坐不住了,继续这么下去,平定叛乱将会遥遥无期,而且一旦莱州城被攻破,刘宇烈率领的军队惨败,山东境内将不再有足够的坚城或者军队,能够挡住叛军的脚步,整个山东都会落入叛军的手中。

    到时候山东一地的百姓被祸害是小,一旦叛军切断漕运,整个京城就会和天启二年一样,进入物资紧张的时期,说不得会天下大乱。

    而且自己父亲的仇,不知道要何年何月才能得报,作为儿子,不能亲自为服气报仇,将来有何颜面面对父老乡亲?

    于是,为父亲守孝三个月后,安排子女代为守孝,他则毅然决然的启程,只身奔赴京城,面见崇祯皇帝。

    对于范景文这个人,崇祯皇帝是很有好感的,并不是说他能力有多强,能够力挽狂澜什么的,而是在己巳之变中,他的表现可谓相当不错。

    当时鞑子入寇,蓟辽督师袁崇焕在蓟州设防,结果并没有什么效果,后金军大队潜越蓟西,直奔北京城下,开始进攻北京城,期间大同总兵满桂和平辽将军赵率教战死。

    而袁崇焕的得力大将祖大寿,也在袁崇焕被下狱后,不顾京城安危,率军回师锦州。

    山西方面,山西巡抚耿如杞和山西总兵张鸿功,率领着万余山西兵马入京勤王,结果发生哗变,劫掠地方,崇祯四年,耿如杞被斩首示众。

    当时的山东巡抚楚永珍磨磨蹭蹭,出兵的时候畏缩不前,山东总兵张可大都带着本部兵马到了一个月,他才带着抚标营姗姗来迟,而且与鞑子作战的时候,也是一触即溃,己巳之变结束后被罢免,替换为成功召回祖大寿的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

    其他的一些文官,表现得有好有坏,相比之下,范景文的表现就可圈可点了。

    当时范景文赴任河南巡抚才几个月,己巳之变发生后,没有半点犹豫,就很果断的率领八千兵马,自备粮饷,出兵勤王,沿途军纪良好,不曾祸乱百姓。

    尽管在对抗鞑子的战斗中,河南兵马的战功并不是最卓著的,但水平也和宣府,大同这些边军的战果不想上下,比起其他地方的军队,更是高得多。

    作为一个第一次担任一省巡抚这样的高官,而且时间只有几个月的人来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显然说明范景文能力不低,不然也不会取得这样的成果。

    再加上一月底,通州总兵杨御藩和天津总兵王洪,以六千人对抗叛将李九成三万兵马,杀伤叛军万余人,终因兵力悬殊,只得撤退,虽然这万余战果有水分,但打个对折,五千还是有的。

    而范景文,此前一年半的时间,就在通州训练军队,可见成效相当不错。

    所以,当范景文面见崇祯皇帝,说明自己的想法之后,崇祯稍一思虑,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用他替换了刘宇烈,负责此次平叛事宜。

    其实,这个时候崇祯皇帝内心的想法发生了一些改变,原本是打算打疼叛军,然后招抚过来。

    既然范景文自荐,那就交给他好了,并且赋予了他更多的权利,连同他调动通州剩余兵马的请求,也一并赞同了。

    他在己巳之变中,以区区八千兵马就能有那么好的表现,现在给他四万多兵马,说不得,他就能一口气将叛军全部消灭掉,然后收复登州城,彻底平定此次叛乱。

第402章 文官武将云集() 
青罗观的巡抚行辕中,范景文没有穿戴官服,而是一身素服坐在首位。

    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丁忧制度从汉朝开始实施,大明朝也不例外,按照规定,范景文也是要丁忧满二十七个月的。

    但好在朝廷也有夺情起复的规定,朝廷根据需要,不许在职官员丁忧守制,称夺情,或有的守制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来应职者,称起复。

    关于“夺情”最有名的例子是张居正。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相见的父亲去世了,这时正值张居正掌握权力不久,各项改革事业刚刚铺开,他当然不愿意此时离职。恰逢小皇帝这时也对他崇拜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

    但是张居正一系列改革措施,清丈土地,打击隐田漏税等等,极大地侵犯了地主士绅阶层的利益,他们便联系在朝中的关系,利用舆论阻止这次夺情起复。

    因为只要回乡丁忧,张居正的那些改革就会被取消,即使他丁忧期满,重新启用,也会从稍低一些的官员做起,至于首辅之位,自然不可能给他留三年,这样一来,就算张居正想要继续改革,也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了,对他们的利益影响没那么大。

    尽管无数官员上书,谴责张首辅的不孝行为,试图迫使他回家丁忧,但小皇帝朱翊钧不愿意看到张居正离开,直接对发对夺情起复的朝臣进行廷杖,将夺情起复之事事强行推行下去。

    这么看来,是否夺情起复的关键,还是看皇帝的态度,只要皇帝愿意,基本都能成功。

    作为范景文来说,此次夺情起复崇祯皇帝是很支持的,虽然也有人反对,但并没有像张居正那次一样,规模浩大,阻力重重。

    毕竟他的父亲不是寿终正寝,而是被叛军害死的,他以本职兵部左侍郎,领兵平叛,于国于家都说的过去,这件事情顺利的进行下来了。

    范景文入主莱州城后,并没有立即动身,随军出征,而是命令刘泽清率领本部兵马,以及提到至副将的彭友谟,两人率军合围耿仲明所部,徐元永则与保定总兵刘国柱一道,朝着招远和黄县方向进攻,邓玘则率军进攻平度。

    而范景文本人,也在这几天,处理了莱州府的各项事务,前任巡抚徐从治战死将近一个月,留下一大堆没有处理的事情,都需要他这个新任巡抚来处理。

    处理完这些杂事之后,范景文就召集在莱州府的上层人物,商议接下来的作战计划,力图以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将剩余的叛军铲除干净,收复登莱二府全境,同时为自己的父亲报仇雪恨。

    一时间,厅堂内文官武将云集。

    坐在下首的便是一个正三品官员,户部右侍郎刘重庆,他是在场除了范景文之外,品级最高的官员了。这是一个十足的主站派。

    算起来,他和范景文的品级是一样的,范景文的山东巡抚是临时差遣,本官还是兵部左侍郎,不过两人的权利可大大的不同。

    刘重庆一个户部官员,不在京城,却在这莱州城中,不知情的人可能会感觉奇怪,但在场的人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刘重庆本身就是莱州府掖县人。

    耿仲明和李九成兵围莱州后,刘重庆看到家乡遭难,一直主站朝廷发兵进剿,但一直不能成行,他就不断地上书,不断地联络好友,结果还是没有多大作用。

    得知范景文受命主持平叛后,他就奏请崇祯皇帝,以管理粮草的名义,随军出征,他本来就是户部的官,崇祯皇帝经不住他的聒噪,最终同意了。

    要说刘重庆的名字,其实和重庆没啥关系,看他的几个弟弟名字就知道了,刘余庆,刘长庆,刘兴庆,刘典庆,刘安庆,刘积庆,刘衍庆,刘笃庆。

    坐在他下面还有山东巡按御史王道纯,当初第一个要对孔有德下死手的就是他,从得知吴桥兵变开始,就积极调动各部兵马,试图将兵变的孔有德,扼杀咋摇篮之中。

    然而因为余大成的拖延,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后来终于说动余大成,率领抚标营平叛,尽管在青州城爱一败涂地,但他没有放弃,就在淄川县城驻守,重新调集兵马,试图再战。

    期间不断地联络孙元化,让其直接发兵剿灭孔有德,但都没有什么作用。

    后来余大成移驻莱州城后,他就在济南,和两个布政使一起,负责招募青壮练兵,筹措粮饷,徐从治接替余大成后,他也到了青州城,在这里为前方提供支援,范景文率军进驻昌邑后,他也率领一部分兵马,赶赴范景文军中,随军行动。

    他也是妥妥的主站派,一心一意的要将孔有德彻底剿灭,不然用他的话说就是:此贼不除,不足以正朝廷法度。

    其他的还有山东都指挥使罗安宁,原本他一直在济南的,名义上是召集兵马平叛,其实是怕死,不敢上前线。

    直到范景文击败李九成,解了莱州城的围,他感觉范景文应该能一口气消灭掉叛军,彻底平定叛乱,再不过来,就什么功劳都捞不着了,于是丢下大部队,带着亲兵飞速赶到莱州城,抓住最后的时机。

    范景文其实不大愿意让他参与进来的,毕竟这货胆小如鼠,看到有好处了立马就过来,但想了想,还是同意了。

    尽管山东的军权,名义上都在自己的掌控中,但自己毕竟初来乍到,很多东西都不太了解,罗安宁又是山东所有卫所的直属上司,各种情况应该都更为了解,而且调动起来更加的方便。

    其余参与议事的,还有张沂,范复粹两人,以及知府朱万年,登莱巡抚谢琏,同知寇化等文官,王洪,杨御藩等主要的武将。

第403章 分歧() 
至于山东的两个布政使,还有按察使,现在都在济南城,范景文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