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少年帝国-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的箕子朝鲜灭亡,卫满建立了传国86年的卫氏朝鲜。而在半岛南部,箕准名义上一统马韩、辰韩、弁韩三大部落,自称韩王。朝鲜半岛第一次出现了卫氏朝鲜和箕子韩国的南北对峙…据说箕子韩国又延续了100多年的统治,才因无后裔而灭绝一说被百济吞并要这么算,殷商王朝在朝鲜半岛的这一脉,前后延续了千年!不但等到了头仇人姬周王朝的灭亡,还等到了二仇人卫氏朝鲜的灭亡。所谓‘我打不过你,但熬得过你’就是这意思了。卫满在夺得政权后,主动向大汉朝廷称臣。吕后和汉惠帝也承认了这个朝鲜王‘大汉外臣’的身份。汉惠帝2年BC19410月新年,楚王刘交、齐王刘肥来朝。汉惠帝待齐王以兄长之礼,一同入宫谒见太后,置之上坐。吕雉心中不爽,又动杀机,想把刘肥害死。于是在酒宴上,太后准备了两卮鸩酒,要逼齐王给自己祝寿。却没想到一旁的汉惠帝也捧起酒卮,要和这同父异母的哥哥一起向太后敬酒。吕后的面色当场就变了,将刘盈手中的酒卮夺去,倾酒于地。齐王刘肥见此情景,知事有蹊跷,也停卮不饮,假称已醉,谢恩退去。回来后,刘肥秘密派人打听,知道竟然是两卮鸩酒,不禁惊恐交集。自思一时幸免,却恐终不能脱身,该当如何?这时,他的内史给他献上一计:鲁元公主是太后的爱女,大王不妨认妹做母,再割让一些土地做为鲁元公主的汤沐邑。只要公主一高兴,大王回齐国就有希望了。刘肥依计而行,认同父异母的妹妹鲁元公主为齐国王太后,献城阳郡为汤沐邑。果然博得太后大喜,这才平安返回齐国。汉惠帝2年BC1931月4日,东海郡兰陵县一百姓家的井中,竟出现了两条龙。6日晚消失不见。紧跟着,陇西郡发生地震。再接着,夏天一场大干旱笼罩中原大地…在古人看来,大自然一切不祥的征兆与人或多或少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果然这年夏天,刘邦的二哥刘仲去世。紧跟着,萧何大病在床,奄奄一息,只剩下了一口气。刘盈闻知萧何病重,亲自前来探望。刘盈问病重的萧何“君百年之后,谁能接任”萧何答“知臣莫如主”刘盈这时猛然想起先帝遗言,就问“曹参可以吗”刘盈话音刚落,萧何猛然爬起,顿首道“陛下您真的找对人了。臣已死而无恨了”

萧规曹随篇() 
 ; ; ; ;7月5日,大汉开国相国萧何去世。萧何毕生谨慎,购置田宅必在穷乡僻壤间;墙屋毁损也不加修治。他临终遗言“后世有贤子孙,当学我之俭约。若不贤,也省得为豪家所夺”萧何去世时,曹参正在齐国做相国。他第一个反应就是对舍人说“赶快收拾行李。我要调回中央接班当相国了”果然,中央使者马上就到了,召曹参回长安去。这一天,曹参已等的太久!一直以来,曹参与萧何做的都是一样的工作,那就是当管家。不同的是萧何在中央,当的是汉高祖刘邦的管家;曹参在地方,当的是齐王刘肥的管家。这就是曹参对萧何一直耿耿于怀的地方。想当年,两人一起起义;后来两人各任其职:萧文曹武;最后天下平定,刘邦却将萧何定为功人、曹参定为功狗…刘邦这一划,犹如一条泾渭分明的三八线,从此在萧何和曹参的心里都留下了阴影。两人的友谊从此破灭,开始各奉各的主、各干各的活。奇怪的是:他们互不吵架斗嘴,亦不往来问候,大有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势!其实这么多年来,两人在心底深处还是互相认可和尊重的。正因如此,萧何临死前认定曹参可以接自己的班。而曹参在27日就任大汉朝第二任相国后,没有对萧何的治国措施进行修改,而是全盘保留,原封不动的继承下来。难道曹参是因偷懒而不想和萧何过不去?错!曹参这招叫做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想想秦始皇,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勤政的君主,据说他自己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看完120斤(合尽约31公斤)竹简上的国家大事。可百姓为什么不喜欢这种特别尽职的君主呢?原因无非两个字——折腾!那什么才是符合人民心目中标准的好君主呢?三个字——不折腾!所以当皇帝一旦当上甩手掌柜,人民反而不得了。当然喽,甩手掌柜这词不怎么好听,但弄个好听的词还不容易——垂裳而治天下。中国历史吊诡之处往往在乎此——君主勤政,往往弄至举国上下不得安宁。因君主本人勤政,下面的官吏自也不敢懈怠。于是为讨好上级而层层邀功,恐怕是五花八门的欺骗诈谎,无所不为,人民往往被折腾的生不如死,结果不但没能造福人民,勤政反而变成苛政,最终天下鼎沸,百姓异口同声的痛骂“苛政猛于虎”当然,无为而治绝不是曹参一时心血来潮想出来的。要探究他这个治国理论,还得追溯至他刚任齐相的时候。那时的曹参是很想干出一番事业来的。而治国就像盖楼,得先画好蓝图才能动工。于是曹参把齐国的知识精英全召集起来开会。结果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那么有没有一个既符合齐国国情、又能建设好国家的治国理念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请教高人。恰好,当时胶西就住着一位称精通黄老之术的高人。曹参决定带上厚礼去请高人。这位传说中的高人叫盖公。盖公一见曹参,就提出来一套前卫的理论:治国贵在清净无为百姓自行安定。理论,乎你讲的多动听,而在于实用。老实说,盖公所言的黄老之术,还真的适合当时齐国的国情。事实上不要说齐国,推而广之,在整个汉初,甚至是历代王朝开国之初都是适用的!所谓黄老,是指黄帝和老子。黄帝是五帝之首,代表作品有后人编撰的《黄帝四经》;而老子则是先秦时期道家的开山祖师,代表作品有《道德经》。战国时期的齐国稷下学宫中有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研究他们,将他们合称黄老。必须指出的是:所谓黄老之学,其实是诸子百家杂交的混合物,兼道、法、儒、阴阳等家而形成的全新思想,和原本的老庄道家已是两种面貌,不可同日而语。在治国方面,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各自的理论。简而言之:儒家讲有为、道家讲无为;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儒家讲德治,法家**治。春秋战国,弱肉强食。当时每个国家都想着由自己带给天下太平。但天下要想得到太平,唯有以战止战。导致的结果就是:战争经年累月不息,百姓流离失所。每一个想着有为的君主,不得不面对因他们的有为而导致天下不得安宁的局面。于是老子认为:如果大家都回归自然、回到最初的小国寡民的状态,那天下不就无事了吗?天下无事,这不等于我做了一件对百姓最有利的事吗?但其实,无论儒家或是道家,他们的思想都不容于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唯有合适的时代土壤,才能培育出正果。那个时代人心不古,没有哪一个君主相信孔子的仁政,也不相信老子的清净无为。在当时,大家看好的其实是这么几家:兵家、纵横家、法家。最后,秦始皇正是靠着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一统天下。一代有一代的治国理念。秦国因法家思想而兴、亦因法家思想而亡。陈胜振臂一呼、刘项继之而起,大秦王朝轰然倒塌。现在,汉朝已经建立,必须有新的治国理念支撑起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国家意识形态,适应汉初经济条件的,不是什么别的思想,正是道家!因打打杀杀这么多年,国家生产力已严重衰退。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振兴经济。而道家所主张的不扰民、清净无为,符合了汉初的基本国情。就这样,黄老之术脱颖而出,被汉朝上下广泛认同。曹参也在这么一个合适的时机,做了一件合适的事,实施无为治国的黄老理念,完成政府以追求无所不为的计划威权体制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曹参为贯彻他的治国方针,向外公布了一条提拔官员的规矩:不善言辞的木讷者、重厚长者,来者不拒;而言文深刻、追求声名者统统滚蛋!接下来曹参便开始日夜饮酒,不理政事。终于有一些想做事的官僚看不下去了,亲自登门想和曹参讲讲为相之道。可他们奇怪的发现:每每有人登门,曹参总备下丰盛的酒宴待客,一杯接一杯的劝酒,根本不让对方有开口说话的机会。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这位相国大人的办事原则:酒喝多少都奉陪到底,想和我谈工作?没门!曹参这种工作态度实在让人感叹不已。大家一致的感觉就是:好混!实在太好混了!大家慢慢熟悉曹参的工作态度后,也不再去追求什么政绩和进步,大家也喝酒混日子吧…那时,曹参的相国府后面就是官舍,中间只隔着一个后花园。在曹老大的带领下,相国府的属官们把官舍也弄成了一吃喝玩乐的场所。属官们的工作作风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堕落!堕落到连曹参身边的侍从都看不下去了。他们一致认为:这股吃喝之风,是该让曹相国来杀杀了!但要对曹参提这个意见,也是个难题啊!如非要求见,说不定又是一顿美酒。到时候被灌得晕头转向,别说开口提意见了,能不被人抬着回房就算好的了。集思广益之后,侍从们马上想到一个办法。这天晚上,他们听说属官们又在官舍大开宴会,便假装邀请曹相国去后花园散步赏月。这是个好主意,只要曹参进了后花园,肯定能看见他的属官们那副**的丑相,到时他应不会不闻不问吧?可侍从们马上发现自己错了!当曹参在后花园听到官舍里传来饮酒猜拳之声时,不但不咬牙切齿,反而高兴的翻过围墙,加入吃喝队伍,和众人一起欢乐…完了!曹相国,我们管不了你了。要想管你,就非得请皇帝或太后出面了!对曹参光喝酒不管事的做事风格,吕雉知道、刘盈也知道。但吕雉放任不管,刘盈却是有点着急:自己已经不管事了,曹参再不管的话,这大汉天下岂不真要改姓吕了吗?先帝和萧相国给朕的这个人究竟靠不靠谱啊?刘盈私下找到了任中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