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日。刺奸来报,西阙外有一队车马,正向楼桑而来。
必是蔡邕!
这还了得,刘备急忙沐浴更衣,令麾下文武,并学坛大儒赶往西阙迎接。
遥看如长龙般的车队。刘备这便小声问大儒刘宠:“蔡公家资颇丰否?”
刘宠点头笑道:“古有‘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今有蔡伯喈,藏书万卷。家资岂不丰厚?”
难怪。
传言蔡邕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有文集二十卷。话说后世坊间传闻,蔡琰便是因携带其父书车逃亡,以为巨富,才被匈奴骑兵盯上。掠去北疆。
刘宠笑道:“之所以行程缓慢。乃是累日阴雨,伯喈心忧车上书卷浸水被毁。故而走走停停。今日方至。”
刘备欣然点头:“原来如此。”
待车队抵达阙下,大儒纷纷出迎。刘备携家臣部将,紧随其后。
问过前车,皆说主人家在队中。刘宠这便挨个询问,便有一人从车顶跃下。抱拳道:“诸公且稍后,容某前去通报。”
刘备见此人虎背狼腰,威武有雄气。这便冲左右言道:“必是豪杰。”
须臾,便有一人,麻服短发,走出车队。
刘宠大喜:“伯喈贤弟!”
蔡邕疾步迎上:“祖荣兄长。”
两人把臂言欢,刘备不敢上前。待蔡邕引夫人与刘宠相见。刘备这才发觉,蔡夫人怀中襁褓内还有个婴儿。应该是蔡琰了。
又聊一会,刘宠这才醒悟,拉着蔡邕向刘备走来。
刘备与蔡邕目光一碰,这便长揖及地:“刘备见过蔡公。”
蔡邕见刘备年虽幼,却甚有风仪,举止得体。这便恭敬回礼:“罪人蔡邕,见过少君侯。”
“岂敢,岂敢。”刘备急忙去搀扶。
不等刘备伸手,刘宠已把蔡邕扶起:“贤弟无需见外。少君侯乃是卢子干门下高徒,尽得子干真传。与我等同道,乃是自家人。”
蔡邕微微一笑:“礼不可废。”
说完便直起身。环视邑中重楼高阁,人物风情,叹道:“皆说楼桑繁华鼎盛,北地无出其右。传言果然非虚。”
刘宠笑答:“此不过是些皮毛。待你住上数日,方知其中巧妙。”
蔡邕笑执一礼:“那就搅扰了。”
刘宠这便执其手,与刘备等人同向邑中走去。蔡邕却微微停顿,让出一步。
正如蔡邕所说,礼不可废。刘备乃是临乡之君,岂能喧宾夺主。邑中百姓只识少君侯和众家臣,及三位大儒。对一头短发的蔡邕知之甚少。便是有人讲起,周围人也只是点头附和,并无其他。
倒是蔡邕一路走来,越发惊讶。惊讶于一花一草,亭台楼阁。惊讶于一举一动,邑民衣着气色。更惊讶于胡人自由穿行期间,竟与周遭同气相求,全无不妥!
被众人引入一处院落。猛抬头,被一座圆形高楼,拦住视线。一条直通圆楼的林荫大道两旁,挤满了芊芊学子。短暂的寂静,忽听掌声雷动。传闻,此乃少君侯亲创之鼓掌礼。虽与礼法不合,却极具感染力。掌声如鼓声。战鼓轰鸣,正当鼓舞。
“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说完,蔡邕肃容作揖。左右致意,沿林荫道一路走入学坛。
三位大儒闻言大喜,齐向刘备看来。
此句出自《韩非子·功名》。意思是说,君主的忧患在于无人响应。所谓孤掌难鸣。
结合此情此景。刘备顿时心中大定。看来,蔡伯喈一时半会不会走了。
直到进入学坛。林荫路上掌声,仍经久不息。
乘天梯,一层层看过学堂,又俯看楼心论坛。再听少君侯赐学田四千亩,共寒门学子耕以自养。这便冲刘备长揖一礼:“‘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得少君侯如此,真乃我大汉之幸。”
刘备回礼:“蔡公谬赞。备年少寡德。一路走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幸小有所成,亦不敢有丝毫怠慢。”
此话皆是肺腑之言。从家徒四壁,典当度日。到辖地百里,邑民十数万,殊为不易。
听其言,观其色。蔡邕见刘备虚怀若谷,越发欣慰。数月来淤积在胸腔内的愤懑忧思,竟有所缓解。令蔡邕始料未及。
接风洗尘。乃是常礼。
刘备本想在府中宴请。大儒刘宠却说,不如去酒垆。
刘备这便命人去准备。
学坛只论师承渊源,不论爵位年龄。刘备乃是卢植门徒,恩师又师从太尉陈球、大儒马融。蔡邕师从太傅胡广。故而平辈论交。四位大儒居于主座。刘备执弟子礼。居下首。
刘备谨守本分,并未多言。诸如蔡邕此类大儒,皆是屡辟不就的主。便是郡中官吏,亦在恩师面前没少吃闭门羹。若他想出仕,自会开口。若不开口,刘备自当绝口不提。
并非怕失颜面。而是大儒脾气古怪。一言不合,振衣而走。正如五原太守王智,本是好意,却惹来清流无数骂名。有时候,多做是错,不如多听少做。
“少君侯?”刘备闻声抬头,见刘宠正笑吟吟的看着自己。
刘备直身作揖:“刘公何事?”
刘宠笑道:“老夫本欲与伯喈抵足而眠,促膝长谈。奈何精舍却盛不下万卷藏书。不知,少君侯可有主意?”
见刘宠笑藏深意,刘备幡然醒悟。暗忖片刻,这便说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其让万卷书束之高阁,暗室蒙尘。不若摆放堂中,令学子借阅研读。”
“如此甚好。”蔡邕亦点头。
刘备这便说道:“学坛地基深厚,不妨再加建一层。用于盛放书卷,可叫,大藏书阁。”
“如此甚好!”刘宠眼中尽是笑意。
刘备又岂能不知。
把万卷书放在学坛,等于奉出全部身家的蔡邕,还能哪去!
1。78 大藏书阁()
蔡邕万余卷藏书,对求知若渴的学子们来说,堪称学坛瑰宝。
加建一层亦不难。建材齐备,人力充足。先立塔吊,再搭脚手架,围防护网,能工良匠依样施工,不日建好。
与环形学坛类似,书架亦是弧形。弧形拼接,两两背靠,一圈圈如同心圆般规整有序。经史子集,分门别类,摆放整齐。穿梭绕行期间,仿佛置身于知识的汪洋。
大藏书阁,颇需人手打点。借阅、归还。皆要记录在案。数千学子,万卷书稿。可想而知,工作量何其大。蔡邕曾在东观校勘儒学经籍。并与韩说等人修撰《东观汉记》,故而将东观内藏书,抄录下来,积成万卷。
只可惜。书未著成,便遭流放。蔡邕上书陈述此事,帝怜其才高,乃行特赦。辗转抵达了楼桑。
蔡邕亲笔所录的万卷书稿,价值连城。刘备得知后,当即叫停借阅。大藏书阁内,又修阅读馆,排列矮几坐席,中置醒脑香炉,供学子就地阅读。所有书卷,一律不得带出藏书阁。
一小半的空间被改建成阅读馆后,环形书架便有了个缺口。大藏书阁的形状,很像一块半环形有缺口的玉玦。万卷藏书珍如宝。故而藏书阁又称:宝玦阁。来此读书亦被称为:入阁。
小雪前后,第五重宝玦阁封顶。书架当场制作。涂漆晾干后,便将堆放在后院内的书箱,尽数搬入。百余辆马车皆是蔡邕从五原雇佣。送到便归。久闻楼桑大名,入宝山又岂能空手而归。
这便买来满满一车队的八大名产,返回五原。
蔡邕一家便搬入恩师走后空出的精舍。天气转冷,不料室内却温暖如春。诸多楼桑水暖设施,让蔡邕赞不绝口。崔尚书笑言,自从搬入楼桑,自己的寒痹顽疾,再未复发。如今著书立传,授业育人。乐得悠闲。
大儒陈寔亦是如此。
母亲又送来被褥、大氅等御寒之物。听闻蔡夫人产后虚弱,又让家中侍医前往诊治。吃了几剂良药,病情大为好转。蔡邕倍加感激,便亲自登门道谢。
见过母亲、义母、又见刘备。
宾主落座,艳婢送上香茗。蔡邕这便开口:少君侯为戴罪之人,上下奔走。又容我一家老小安身,邕十分感激,却无以为报。想为少君侯保举一人。不知可否?
刘备大喜:是何许人也?
蔡邕答道:乃是一名义士。邕自出洛阳,一路刀光剑影,生死一线。多亏这位义士和麾下侠客沿途护佑,才能安然抵达五原。又随我一路辗转,客居楼桑。今正在府门外,少君侯何不召来一观?
刘备欣然点头,便传言左右:速传义士入府相见。
须臾,一雄壮武士,缓步走入堂中。看昂扬身姿,刘备便知乃是高手。此正是那日从车顶跃下,为众人通报之人。刘备曾说必是豪杰。果真如他所料。
壮士抱拳行礼:沛国史涣,参见少君侯。
史涣,字公刘。豫州沛国人。年少任侠,有雄气,以忠勇著称。
蔡邕笑道:公刘亦是刺客也。受人之托,欲半途结果老夫一家性命。却不忍下手,携麾下数百雄壮,一路护送。大小数十战,忠肝义胆。可堪大用。便想举荐给少君侯。为国尽忠。
既是豪侠,又是豫州人士。不知,识不识得吕冲、魏袭,顺阳卫?
刘备这便命人唤来吕冲,魏袭二将。
果不其然。三人乃是老相识!
魏袭乐极失态自然可以理解。
向来稳重的吕冲也狂喜忘形:禀少主,公刘忠义无双。某愿以全家老小作保,请少主收留!
魏袭亦单膝跪地:某也愿以满门作保!
刘备又岂能不应。这便冲左右说道:速取绣衣甲来。
吕冲、魏袭大喜。
绣衣甲,乃是绣衣吏所披。为少君侯心腹!初次见面,便委以重任。饶是史涣,亦不禁动容。
吕冲、魏袭、上前为史涣换穿绣衣甲。三人单膝跪地,齐呼少主。
继少时‘牵招刘备’,‘堆钱伐贼’。关于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