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霜使节也没少在治礼郎的督导下,暗下苦功。觐见礼仪甚是周全:先跪地行礼,再说贺词,最后上呈礼单。
礼单由黄门令左丰当场诵读。
觐见朝贡的走位为:西入东出。后进后出。
无论立于哪支队伍之中,皆要如此走位。
朝贡礼单,不可谓不隆重。然而朝廷赏赐亦重。一进一出,汉庭其实占不了多少便宜。
开始刘备还有些紧张。随着三郡乌桓使者和南匈奴王等人,先后入场朝拜。便不紧张了。
“百蛮贡职”之后,便是“众郡奉计”的重头戏。
却并未像刘备想的那样,群臣口诛笔伐,各种质疑批斗,驳斥的体无完肤。陛下更未亲自‘受计’。郡、国上计吏,各自陈词。言语简练而又瑰丽。暗藏许多颂扬、溢美之词。
虽说文辞华美,听多了却也让人乏味。
刘备埋首于队伍之中,有些昏昏欲睡。
话说,宗室诸刘重在参与。正月旦会其实并没有宗室什么事。与有荣焉罢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
忽听一声清喝:“临乡侯刘备。”
刘备浑身一凛。猛然清醒。
“臣在。”
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神。这便迈前一步,走出队列。又转而向南,从队列之末,入场。这便是后进后出的走位。
刘备身高八尺。站在一众混吃等死的宗室诸刘之中,本就出众。此时,所有人皆站定。但见一人走动,陛下居高临下,只眼便已注目。临乡侯刘备之名,朝廷百官早有耳闻。就连混吃等死的宗室诸刘之中,亦有人听说。
目光聚集,刘备越发松弛。
容姿趋步,有出于众。
待入场,陛下甚至抄起面前垂旒,细细观看。
群臣、百蛮,亦纷纷扭头窥探。
“臣,刘备。叩见陛下。”
“免礼。且上前来。”距离还是有些远,看不清容貌,陛下这便命他上前。
刘备这便上前数步。
“再上前。”
刘备又上前数步。
“再上前。”
再上前,便是一池碧波。要掉沟里了,陛下。
《后汉书》:“{德阳殿}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激沼{池}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
刘备正想着该如此上前,黄门令左丰已奉命走下陛级,前来引路。
沿西陛过池水,立于坛中。
诏臣如此之近,已经年未见。
何谓近臣?
近身之臣也!
“抬起头来。”陛下又道。
刘备这便缓缓抬头。目光由下而上,仰视当今圣上。
入目是一张清秀又机敏的脸。还有些许的稚气未退。
刘备暗暗打量陛下,陛下亦细细打量着他。
“果是吾家麒麟子。”陛下眼中尽是欣赏之色:“临乡今季如何?”
原来,陛下要亲自受计。
刘备躬身答道:“启禀陛下,赖祖宗庇护,临乡本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可暖衣足食否?”
“民颇富足。皆温衣饱食,藏新食陈;市帛充用,牛马成群。”刘备答道:“今已纳民百万,得田六百万。”
“方圆几何?”
“界东西三百四十一里,南北两百九十五里。”《临乡集薄》刘备早已铭记于心。
“三百里地,却能活百万之众。卿,劳苦功高,朕心甚慰。”陛下金口玉言:“赐舆马衣服,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以示嘉许。”
“谢陛下。”刘备再跪行礼。
舆马亦作“马”。意指车马。《吕氏春秋》:“夫玩好货宝,钟鼎壶滥,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
驳犀亦作“斑犀”。《东汉观记陈遵传》:“陈遵破匈奴,诏赐驳犀剑。”
紫艾绶,便是指紫绿色绶带。
以示荣宠。
叩谢后,黄门令左丰又亲领刘备入列。
目视刘备远去,陛下忽顾左右曰:“朕之仪貌,岂若麒麟?”
左右近臣,闻言大惊。皆谄媚赔笑,不敢多言。天子竟和刘备自比!
礼毕,由太官上食,赐群臣酒食。小黄门吹三通,谒者{ye zhe,大长秋属官,掌宾赞受事的近侍}引公卿群臣再拜。恭送陛下入德阳殿。卑官在前,尊官在后,宗室诸刘、百蛮贡职、众郡奉计,依次徐徐退场。
整个正月旦会宣告落幕。
被小黄门领上马车,刘备终于松了口气。
出宫门。白日高悬。
两位义弟,三位家臣,数十虎贲,正翘首以盼。
1。19 君前臣名()
除去三叩九拜。“君前臣名”,亦是君臣称谓之礼。
乃是说:臣下在皇帝面前自称必须用其名;在皇帝面前提及其他大臣,也须称其名。
循从尊卑有别,是君臣之礼的核心原则。“卑”身臣子,在“尊”身皇帝面前,须谦称己名,以示尊敬。如若某位大臣被破例允许不称其名{不包括自称},则属于君对臣的极高礼遇了。
“赞拜不名”、“诏书不名”。便属此例。
被赐予“赞拜不名”的特权者,朝仪叩拜,赞礼官在皇帝面前不像宣其他官员那样唱出其名,而用官职或爵位替代。因是在天子面前,且多是正规的朝仪场合,所以官员们视其为恩遇殊荣。
被赐以赞拜不名者,往往还赋予君臣礼制其他方面的特权。
“入朝不趋”:入朝上殿时,不像一般朝臣那样快步趋行,可漫步缓行。
“剑履上殿”:一般官员要遵从上殿时去佩剑、脱履的尊君礼制,而有此特权者可着履、佩剑上殿。两汉时,得此殊荣者不乏其人。如西汉之萧何,汉末之董卓、曹操等。
这一时期,皇帝对近臣常以字相称,不称其名。如高祖曾于众臣面前称赞张良:“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景帝对窦婴称呼其字“王孙”等。
言归正传。
“大哥!”
“主公。”
“二弟三弟,诸位辛苦了。”刘备掀帘笑道。
“皇帝陛下,可曾提到大哥?”张飞问道。
“嗯,陛下亲自受计。”刘备笑答:“还赐下舆马衣服,驳犀具剑。”
“嘿!俺就说。大哥内济流民,外伐鲜卑。便是在这洛阳城中三岁小儿,亦知大哥名号。陛下焉能不问!”张飞嘿声笑道。
“三弟言之有理。”关羽亦笑:“大哥当世人杰,陛下自当持重。”
三位家臣亦感同身受。关羽之强,这几日早有体会。或许放眼临乡,只有威天神将黄忠,能与之敌。
大汉只有痞气。
何为痞气?便是任侠之风,江湖草莽之气。
自皇帝以降,上到王侯公卿、下到贩夫走卒,皆有侠气,皆重忠义。故而,煌煌天汉,高有朝堂,远有江湖。身居高位,当礼贤下士。远在江湖,亦为知己者死。
可简单理解为,时人皆有两种身份。等级森严,不得僭越的‘官方身份’。还有意气相投,不避生死的‘江湖身份’。
故而朝堂结党,江湖结义。
任侠之风,唯有强汉。后世王朝皆不见踪迹。甚是可惜。
于是,母亲义结金兰,刘关张桃园结义。皆传为美谭。
时人亦不觉得有何不对,又有何不可!
君以国士待我,当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君以草芥待我,当以仇寇报之!
细细品味,比起只有奴才顺民的后世王朝,先秦两汉是何等的快意恩仇。
这股痞气,贯穿始终。
痞从何来?微末江湖。
无论身居庙堂,还是避世山野。这股与身俱来的痞气,从未消散。一言不合,拔刀相向。心悦诚服,纳头便拜。
“得千金不如得季布一诺。”
细想,有两个收获。首先,钱不是万能的,解决不了时下所有难题。其次,钱办不到的事,豪侠却能办到。于是比钱财更强大的,便是江湖豪侠的千金一诺。
再看此句:“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韩非子将儒生和侠客等量齐观。亦说明先秦两汉时,侠客的地位,并不低。
甚至是能解决许多棘手难题的关键人物。
君侯和兴前后两汉的先祖一样,也起于微末。果敢利落,快意恩仇。
一身痞气。
大汉朝的这股痞气,诸位看官当细细体会。切莫再以后世经验,反套我大汉。就如被一代代去势的蒙古战马。在强权面前唯唯诺诺,互相蝇营狗苟,被骟尽了血勇的后世官场职场,绝不是我大汉风尚。
由此亦可见。说书人的天赋,便是能将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只言片语、细枝末节,拼凑成一条完整的剧情线。不要去轻易怀疑一个说书人的发散思维,以及与生俱来的想象力。
北伐之战便是例证。
关于夏育等人的那场北伐,史书上只有寥寥数笔,一语带过。后世亦无人提及。然而,说书人却能从零碎的史料中,拼凑出整个过程。
首先,夏育等人,能力智商,在不在线?
事实证明,三人皆是平羌宿将,通晓兵事。
为何要北伐?
显然是鲜卑为何连年寇边,为祸日重。
时机对不对?
大汉七州蝗,鲜卑四月寇边。显然亦受蝗灾。
大汉十三州,凭什么认为在北地大旱?
旱极而蝗。江南多水,岂能有七州连旱?故而只能是北方。
如何都是骑兵?
捣巢行动,故而皆是精骑。
为何转战两千余里?
鲜卑大单于行游击战术,将大汉骑兵拖垮。
为何王庭东移?
胡民生存所依有三:“水草”、“刍禾”、“盐地”。
以上素材,皆能查到。却无人能拼凑成一条完整的故事线。
而说书人做到了。
信不信?
随意。
反正,此最后一次解释所谓的‘桃园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