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恍杞挥擅畔率穑曰岚焱住N奘乱簧砬帷O喾蚪套樱膊降背怠=跻掠袷常阆南胳梗▃hān)。身逢乱世,不做无根之萍。不随波逐流,自当心满意足。
一言蔽之。安身而立命。
“夫君,王妃将产!”美人田圣,急忙入内。
刘备吐哺急问:“人在何处。”
“王妃寝宫。”
“速去。”一眼扫过,发觉七位小姐姐,安氏姐妹,东胡二妃人皆不在。这才想起,众人孕期将至,皆安心备产中。
疾入凤凰殿,邹氏、杜氏二美人,轩下相迎。
“如何?”刘备劈头便问。
“尚无消息。”邹氏柔声答曰:“母亲、夫君且安心。侍医长昨晚已入王妃寝宫。言,一切安好。”王宫侍医长,乃华大夫长女,名“妁(shuo)”。自幼随父施针采药,深得华大夫真传。
年十五入宫,今已十载。十年来,欲聘为妻者,日日盈门。然华大夫,眼高于顶,无人能入法眼。待左国令士异,修成正果,众人才幡然醒悟。之所以命长女华妁,十年如一日,在宫中空耗韶华,华大夫所求甚大。王家,皆长情之人。追随十载,焉能弃于半道。
太妃与二位义母,亦领长子刘封等人,闻讯而至。
“父王。”嫡长子刘封,领众弟妹行礼。
“以后不必称‘王’,唤‘阿父’、“阿爹”皆可。”刘封小名堆儿,活脱脱三墩第二。本该前往王子馆就读。然母妃有孕,刘备亦不舍,便一直留在身侧。蓟王八子二女皆早生。比三百子嗣,年长数岁。时常陪伴太妃,往来东宫。照看众多弟妹。
“阿父。”刘封再领众兄妹改口。
“母无恙。”见他目露忐忑,刘备安慰道:“侍医长昨晚已至。断不会有失。”
“堆儿知晓。”刘封再拜。
不料刘备又皱眉道:“虽说礼不可废,然亦需化繁为简。无外人在场,便不必多礼。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切记。”
“堆儿谨记。”刘封遂起身。
话虽如此,然父子四目相对,担心在所难免。终归是关心则乱。
不知过了多久,忽听啼声高亢,甚是嘹亮。
便有女侍医,惊喜来报:“恭喜王上,王妃诞下麟儿,母子平安。”
“呼”刘备长出一口浊气。刘封更一屁股坐地。父子不及喘口缓气。又见宫人疾步奔来:“高车妃、乌桓妃,亦似生产!”
“何其急也。”刘备忙问:“产期未至,为何早生?”
原来。闻王妃将产,正安心备产的副伏罗氏与乌氏,强行起身,赶来相见。不料下榻时动了胎气,亦觉阵痛。
侍医长收拾妥当,遂领女侍医,马不停蹄,奔赴二妃寝宫,“蕊珠馆”。
刘备与母亲、义母,八子二女,先入凤凰殿寝宫,见过发妻,麟儿。留太妃、义母与八子相伴,再命宫人好生照看发妻公孙氏,刘备这才起身,前往蕊珠馆。
万幸已有女侍医,守在馆前:“启禀王上。丽珠妃与莲妃,暂已无碍。今日当不会早产。此时不便打扰,请王上自回。”
“如此,有劳侍医长。”医者父母心。便是蓟王,亦需谨遵医嘱。
“恭送王上。”女侍医再拜相送。
怀抱二女,蓟王又原路转回。话说,自身居高位,蓟王已许久未曾如此慌乱。
“阿爹,阿母无恙否?”怀中长公主,稚气未脱。
刘备笑答:“无碍。”
长公主又道:“常听阿母言,梦见大雁南飞,列队成行。不知何故。”
“为父亦不清楚。”刘备笑答:“且去寻高人一问。”
“可是四方馆的高人?”
“正是。”刘备又笑。
“好,速去,速去。”
“女儿勿急,先去看过嫡母。”
“哦。嫡母和阿母,有何不同?”
“嗯……一字之差,别无不同。”
1。26 群雁无首()
所谓鸿运当头。昨夜刚洞房,今早已当爹。
电光石火,白驹过隙也没这么快。
待士贵人起身,准备去太妃殿前,行“成妇礼”。闻王妃又诞嫡子,遂赶去相见。虽说事急从权,然礼不可废。太妃与二位义母重返西宫。妇见舅姑、妇馈舅姑、舅姑醴妇,一丝不苟。“三爵之礼”毕。再过三月,庙见成妇。祭告祖先,便是蓟王家人。
闻副伏罗氏常做“大雁南飞”之胎梦。刘备即命门下督郑泰,亲往黄金台四方馆,询问馆长朱建平。
朱建平掐指一算,娓娓道来。
言,大雁乃禽中之冠,自上古时,便被视为“五常俱全”之灵兽。
五常者:仁、义、礼、智、信。
雁有仁心,乃因雁群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余下壮雁皆不会弃之于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
雁有情义,雌雄相配,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雄雁亡,落单孤雁,至死不渝,再不婚配。
雁群展翅高飞,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至尾,依长幼之序,称作“雁序”。阵头由老雁引领,壮雁即便飞得再快,亦不会赶超老雁,故有礼让恭谦之意。
雁难猎取,只因大雁有智。俗语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此三种生灵,最是机敏,凡有风吹草动,群雁便会立刻飞空躲避。
雁群因时节变换而南北迁徙,从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称秋天为“雁天”。此乃雁之信。
正因大雁“五常俱全”,故时人求亲访友,皆“奠雁”,又称“执雁为礼”。
“原路如此。”刘备欣然点头。听郑泰转述大相师一席话,方知“执雁”竟有大学问。
“朱馆长又言:正因‘五常俱全’,故‘大雁南飞,列队成行’,乃吉兆也。”郑泰言道:“高车妃,出身塞外草原,故乡在北。蓟国在南。雁群南飞,乃投主公也。列队成行,乃有序也。”
刘备轻轻颔首:“莫非是高车来投。”
郑泰又道:“朱馆长还说,若高车妃诞下麟儿,归义王恐命不久也。”
“果然如此。”刘备一声长叹。
副伏罗氏老王,终归未能得见刘备一统天下。万幸,刘备已在高车王庭,建起十二部联盟。老王薨天,必有新王登基。以刘备今时今日之威势,自无惧高车生变。
正因如此。南飞大雁才会列队成行。以示尊卑有序。
副伏罗老王,上次见时,刘备已觉时日无多。或副伏罗妃,亦有所料。心中牵挂老父,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幸,刘备已有万全之策。没鹿回部伏于背,三郡乌桓,南匈奴,鲜卑属国,横拦身前。还有蓟国横亘幽冀,千里圩田。“北有蓟,莫纵缰”。可不是说说而已。
妇人产子,生死攸关。刘备关心则乱,一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清晨再问,仍未生产。
刘备猛然忆起,先时副伏罗妃产女,亦如此这般。
当即下令,命门下督郑泰,水路相济,奔赴白海之滨,高车王庭。将最新消息带回。
郑泰领命,即刻启程。
三日后,便有乌桓快马抵达。言,高车老王已薨,遗命葬于北海。高车告丧队伍,已入卢龙塞。不日当可抵达。
是夜。高车妃产下一子,母子平安。刘备本欲隐瞒,不料副伏罗氏,竟已知晓。
百万高车,孤悬在外。群雁无首。
高车有“六氏十二姓”。其中十二姓,追随副伏罗归义王,东进、南下。迁入塞外草原。立王帐于白海之滨。北海附近,还散落着六氏各部,数十万部民。先前刘备攻略半岛,迁扶余四加南下,又在半岛之上,立苍海郡。
重塑北疆版图:乐浪与玄菟串联辽东,玄菟东界与苍海西南界接,苍海郡东极大海,西北暂以北海为界,郡治临秽县,涵括扶余、北沃沮所在领城。即后世松花江流域、图们江流域。
北海往西,南至戈壁,大片漠北之地,又皆为没鹿回部所据。
换言之,西域都护府与苍海郡,宛如左右臂弯,将塞外环抱。又以北海为界,高车六氏、十二姓与没鹿回部,三足鼎立。自从副伏罗氏老王,率十二部南下归顺大汉,受封归义王。等同与不愿南下,滞留北海的高车六氏决裂。换言之,高车就此,分裂成“南北高车”。如先前南北匈奴分裂一般无二。
本可“井水不犯河水”。奈何副伏罗氏老王,却遗命葬于北海。
按照高车人习俗。完成老王遗命者,方能立为新王。换言之,南高车二十部,即日便将提兵北上,护送老王遗体,以“王礼”,葬于北海之滨。
试想,北高车六氏,焉能轻易放行。更何况,随大汉苍海郡建立,大大压缩了北高车的游牧边界。对大汉帝国,蓟王刘备,北高车敢怒不敢言。再遇南高车大军压境,必拼死一战。无它,西有没鹿回,东有苍海郡,北靠无人冰原,再遭南高车挤压。退无可退,躲无可躲。生死关头,如何能忍。必奋起反抗。
眼看大战一触即发。副伏罗氏新主,副伏罗妃兄长,以告丧为名,遣人日夜兼程,南下通报。
刘备专开朝议。问政北疆战事。
王傅黄忠起身言道:“南北高车血战,名为送葬,实为一统。”
横海将军黄盖,亦进言道:“王傅所言极是。自立白檀互市,南高车与我国素有往来。兵甲、车辆、机关诸器,皆不可同日而语。此消彼长,北高车越显羸弱。于是乎,归义王遗命,被自然而然,以为是‘一统高车’之遗愿。”
刘备轻轻颔首:“南北高车,国力如何。”
“南高车十二部,各有十万部民,约百二十万众。北高车六部,亦各有十万部民,约六十万众。”左国相崔钧答曰。
“虽国力悬殊,然北高车身陷死地,困兽犹斗。此战即便血战险胜,南高车亦十不存一。”
蓟都尹娄圭言道:“若高车折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