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德意志涅槃-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需要根据航行任务和航行地区的气象、水文情况,以及船舶自身的状态和船员的经验水平,来综合设计出理想的航线规划;而在具体的航行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雾、风暴等天气又不能避开的话,该名军官也需要能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从而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而要想实现这两点,除了需要阅读大量前人所著的书籍、对特定海区和特定航线中的天气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之外,还需要依靠长年的航海经验来积累阅历,以及少许的天赋聪慧。从某种意义上,航海学也是评判一名舰长甚至是舰队司令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要想指挥军舰决胜于万里汪洋,高超的航海技艺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成功前提!

    听得大副的介绍,方彦的心中忍不住燃起了澎湃的斗志;他没有过多的话语,而是直接以实际行动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对航海学精髓的钻研中去。而经历了最初的开船事件的大副,对眼前这名年轻的大男孩已经是充满了赏识;他将自己的航海经验都毫无保留的向方彦倾囊相授,并在自己代替舰长当值的时候,为方彦创造出了不少能够将其设想付诸实施的客观条件。如此种种,让方彦在心怀感激的同时也不禁喟然感慨:虽然德国海军今天的实力早已比不上当年,但这个群体却已经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被传承了下来。

    又过了半个月,埃姆登号徐徐返回了位于德国北部的基尔港。在波罗的海游弋了一圈的埃姆登号仅仅只是其热身的开始,接下来,她将根据计划相继前进到北海和北大西洋当中,在那里完成深海急速测试、以及各种设备之间的磨合,整个过程预计将持续半年之久。对于方彦而言,这也无疑是他期盼已久的一次远航:除了能比在封闭温和的波罗的海更能有效的练习航海术之外,一向以风高浪急的天气居多而闻名于世的北大西洋,也正是今后他与英国海军之间的主战场!

    经过了一天的补给之后,满载燃油、淡水、和食品的战舰再度驶离港口,这一次她的航向不再是东面,而是向西通过那条全长53海里的基尔运河进入北海。这条东西贯穿日德兰半岛的水道,是在德皇威廉二世即位之初的1888年动工开凿、并于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的1914年7月完成第二次扩建,是德国海军赖以实现自身战略的重要航线。通过这条运河,德国海军的战舰可以随心所欲的实现从北海到波罗的海的安全快速部署,从而极大提升了舰队的出勤效率。1914年夏季德国统帅部之所以会下定开战的决心,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正是基尔运河的扩建完成,可以通过舰队的调度来实现对波罗的海海权的掌控。

    对于全宽不过14米出头、满载吃水也只有6。6米的轻巡洋舰来说,通过主航道宽44米、深度达到11米的运河完全没有任何的难度;四个小时后,埃姆登号已经驶过了基尔运河西段的碧玉船闸,朝着远比波罗的海宽广的海洋深处加速疾驰。站在航海室中的方彦心潮激涌,对即将到来的经历充满期待。7月初的北海泛起了方彦在之前的波罗的海中所从未见到的浓郁海雾,留给他的第一个航海挑战就这么不期而至;冷静下来的方彦开始极其仔细的进行航迹推算,并根据大副传授给他的知识,对这片海雾的笼罩范围和生消趋势进行初步的判断。

    时光匆匆,1925年很快就迎来了属于它的寒冬。方彦穿上了厚厚的冬装,说话呼吸间也都滋生出了氤氲弥漫的白雾。在多雾的北海逗留了两个月后,埃姆登号随即驶入了浩瀚无垠的大西洋;也正是在这里,方彦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暴风骤雨、惊涛骇浪,同时深深感慨于自然力量的强大。而在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超强台风之时,在船舱里被颠得七荤八素的方彦,甚至产生出了一丝自己就要葬身于此的森寒恐惧;4个密封舱破裂进水,前部发电机舱也停止了运转。幸亏老船长临危不惧,果断判定出了台风的运动方向和速度;在他的正确应对下,台风只肆虐了不到半个小时就逐渐远去,全舰因此得以转危为安。经过这番事件,方彦更加体会到了航海能力的重要性,而他的努力也变得更加刻苦。

    方彦的努力无疑为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在这莫约4个月的远洋时间里,他的航海技能得到了飞速的提升和巩固;无论是设计航线,还是规避风浪,其在各种形势下可圈可点的表现,都让大副眼中的赞赏之意愈发的浓郁。最后,感到方彦已经在航海学上有所小成的大副,竟允许少年在航海训练期间就开辟另外一个附属专业,让他系统性的开始研习海军火力的相关知识。一般情况下,学员们都是要等到成为候补军官、在舰队中真正服役之后,才会将自己的知识领域扩充到其他方面,以便能够向舰长、乃至分舰队司令的综合高位不断攀爬。

    就在方彦于大洋深处不断锤炼自身能力的时候,德国也迎来了一次更胜于3年前拉帕洛条约的重要外交胜利。1925年12月1日,英、法、德、意、波、捷、比共7个国家签署了旨在维护欧洲秩序的《洛迦诺公约》:德、法、比利时三国互相保证德比,德法边境不受侵犯,遵守《凡尔赛和约》中莱茵区非军事化的规定,英国和意大利充当保证国,承担援助被侵略国的义务。除此之外,德国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这两个法国在东方的盟友,也互相保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间的纠纷。公约通过了将德国接纳成为国际联盟成员的决定。

    洛迦诺公约对德国而言无疑是一场重大的外交胜利。柏林没有付出任何实质性的代价,就将昔日的协约国集团给拆得土崩瓦解,同时大大松动了法国在战后东欧苦心经营的对德包围。德国与比利时达成的和平保证,使得这个小国再不需要依靠与法国结盟来保全自己;而在英意保证下的德法边境,不仅让德国解除了来自西方进攻的威胁,更通过英意两国可能实施的对德援助义务,而拆散了它们与法国之间的昔日同盟。实际上以当前德国军队的力量,也根本不可能改变西部国土的这一切,德国所付出的只是放弃了他们无力拿到的东西罢了!

    东欧两国虽然也和德国达成了和平解决争端的保证,但与德国的边境却并没有像法国和比利时那样被彻底敲定;面对这一结果,波兰和捷克不得不怀疑法国这是在如愿以偿的永久性收回了阿尔萨斯-洛林之后,对他们两个盟友卸磨杀驴的举动。考虑到这一层的波兰和捷克,对法国的信任度也直线下降,他们也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对德关系了。

    (下周就没推荐了,请大家在最后两天多给作者一点收藏吧,拜谢。。。)

第53章 结束() 
通过这份公约,德国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摆脱了自战败以来就一直被欺凌压迫的低下地位,借助加入国际联盟之机,重新以欧洲大国的姿态返回了世界舞台。除此之外,以法、比、波、捷组成的“小协约国”(战后欧洲各国对这4个明显是以围堵德国为目的而缔结盟约的国家采取的非正式称呼),对军队实力遭到严重削弱的德国主动发起攻击的可能性也不复存在,德国的国家安全得到了空前的保证。而无论是国际地位的提升,还是国家安全的保证,无一不是之前六年多来,德国政府殚精竭虑所要实现的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组成前提!

    实际上,此番德国之所以能够在洛迦诺会议上大获全胜,除了47岁的魏玛外交部长施特雷泽曼头脑清晰、洞彻力出众之外,更为重要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当下的时局。随着德苏之间在1922年《拉帕洛条约》中的全面和解、以及德国在道威斯计划实施近一年以来所获得的力量复苏,以英法为首的传统协约国不得不开始考虑改善德国的生存环境:毕竟无论如何,他们都不能让德国倒向东方、成为那帮红**鬼向西欧继续输出革命瘟疫的前沿阵地。德国与英法之间的仇隙再大,归根到底那也只是资本世界的内部矛盾;而要是那帮布尔什维克来了,伦敦和巴黎的所有名流权贵、政商精英,全部都要被判为敌对阶级而被送上绞刑架!

    在红色阴影的笼罩下,即便是想要在德国身上踩上一万只脚、让它永世不得翻身的法国政府,也不得不重新掂量掂量条顿人和共铲档究竟哪个对自己的威胁更大。此外,法国在两年前出兵强占德国鲁尔区的行为,也让其在国际上饱受谴责和抨击,最终使得自己失去了在对德赔款问题上的主导权;这一失败的经历,无疑使得后继的法国政府感受到了继续推行极端强硬政策的压力。有鉴于此,对德国地位恢复的这枚苦果,法国也就只能不情不愿的吞了下去。

    至于不愿意看到西欧一家独大的英国、以及和法国素有罅隙的意大利,则更是对德国在衰微到极点之后的这次复苏大感顺眼,也就自然不可能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而这次会议也成为了今后德国在欧洲舞台上表演的序幕开端。洛迦诺公约签署后不久之后,德国成为了国际联盟中的第6个常任理事国,并通过一份为期5年的《德苏友好中立条约》,成为了东西方在接触和博弈中所必须经过的轴心中枢。可以说,除了军事力量仍旧被重重束缚之外,进入1926年的德国已经完全恢复了昔日帝国时代的国际地位,甚至在战略态势方面犹有过之!

    尽管这一局面是建立在帝国崩溃所带来的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与英国这个老海盗均已无力相争的完全“去能力化”的前提之上,但这无疑是德国能够趁机壮大己身的又一个黄金时代的开端。而方彦之前对雷德尔所说的那个“海军高速发展的理想时期”,也随着德国的战略和经济形势都得到大幅改善、而不期而至的到来。通过战舰上的无线电广播、以及与补给舰会合时得到的情报,身处大洋深处的方彦也得知了当前发生在欧洲的形势改变;心怀喜悦的他开始期待自己结束航海训练返回陆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