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时代1958-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人相信。

    克格勃对于古巴的价值不是认识不到,而是在这方面有所欠缺,整个克格勃对输出革命最感兴趣的人不在这里,正在赶往巴库的途中。通常情况下这方面的工作都是谢洛夫在谋划,除了谢洛夫自己之外,对这方面消息最为了解的人是中央联络部的部长安德罗波夫。通常输出革命都是要这两个部门的配合,中央联络部和克格勃。

    谢列平对古巴的价值不是不看重,但没有这么看重,最看重古巴价值的人在领导层当中是赫鲁晓夫,于是谢列平就从书记处回来专门找来对外情报工作的局长谈一谈这个问题。

    “古巴?卡斯特罗兄弟?他们应该算是一个推翻独裁政权的民族主义者。”萨哈托夫斯基中将想了一下评估道,“新政府刚刚上台的时候也对美国表达过善意,几个月前的世界**大会古巴在大会上也没有多出彩,没想到忽然之间美国和古巴的关系就变得这么恶劣了,这真是出人预料,美国人的反应有些过度了……”

    萨哈托夫斯基中将从已有的情报分析所推到出来的结果一点都没错,目前卡斯特罗兄弟对什么**可以说是一知半解,也没有表达过特别感兴趣的意思。美国和古巴一下子突然断交有点让人们都反应不过来,转折太生硬。

    事情都有一个过程,谢洛夫要是在这里的话完全可以把后世的资料和分析说一遍,但他不在这里,萨哈托夫斯基中将只能从已有的情报分析,慢慢推演出来结果,“似乎因为是因为土地改革和建立国家企业这种改革让美国人误会了什么?但对于我们来讲算是一件好事……”

    事实已经很明显,美国和古巴断交并且经济封锁,不过就是美国在自己后院的一次日常的帝国主义发病而已,这又不是第一次了,从一战之后美国就已经在整个美洲确立了这种地位,以前还是偷偷摸摸的这么干,现在则是光明正大的收拾。

    美国的这种行为算是对拉丁美洲视为后院的国家一种无声的警告,这里是美国人的地方,所有的规矩由美国制定,不是你们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干涉内政而已,这颗星球上美国第一苏联第二,大哥别说二哥。

    第二天谢洛夫在巴库火车站下车,还没来得及说话就看到一个熟人已经等在车站,暗叹什么时候连共和国的克格勃都能掌握到自己的行踪了?

    这个人是阿利耶夫,后世的阿塞拜疆总统,现在的阿塞拜疆苏维埃共和国的克格勃副主席,本来他不会这么快就成为副主席的,这还要多亏了谢洛夫关键时刻帮了他一把。

    “第一副主席,莫斯科来电,让你到达巴库之后往首都打一个电话给谢列平同志!”阿利耶夫和谢洛夫寒暄两句,低声告诉了谢洛夫这个消息。

    我说么?谢洛夫了然的点点头进入阿利耶夫准备的汽车中,巴库街头的景色还略有熟悉的样子,毕竟他曾经才是这里的内务部部长,对于这里的一切自然不算陌生。

    “关于古巴的问题,说来话长,从中国内战之后,美国政府反思了自己的失误,麦卡锡思潮的根本原因是从谁丢了中国这个思潮开始的。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朝鲜战争美国亲自上场的反应,如果把十年前的朝鲜战争开始到现在作为一个时间段来看,我们的思想在全世界攻城略地,除了欧洲方面因为窒息的对峙有些平静之外,其他方向都是攻势。这样作为美国后院的拉美地区一旦出现任何一点有革命色彩的政权,美国瞬间就像是被盗墓了一样跳起来,简单来说,十年来的**运动发展让美国害怕我们……”

    卢卡妮边听着谢洛夫的口述,双手熟练的把电报拍发出去,让千里之外的莫斯科接收。。请访问

第二百五十一章 伊共() 
“我们不需要有任何的动作,古巴人会因为被封锁主动来求我们。既然美国人已经对新生的共和国产生了敌意,如果现在的古巴新政府不希望自己的命运和南美数以十万计的革命者一样被军人政府杀害,请求苏联帮助是最好的选择,也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他们一定会主动请求苏联的帮助了!”谢洛夫口述完分析后,就让卢卡妮把整份电报发了出去。随后长出了一口气,古巴导弹危机已经开始酝酿了。

    而且在美苏酝酿古巴导弹危机的时候,一直因为尼赫鲁前进政策等待机会的中国肯定会抓住这次的机会。一年多后苏联和中国都会面对自己建国以来的一个大选择题。没人能想到任何方面都不弱于中国的印度竟然瞬间溃败,但古巴导弹危机人们都有自己心里的判断,那就是六十年代的苏联和美国相比差了一点火候。

    先把这件事情放下,他来到巴库还有别的事情,主要是来欢迎一个客人。伊拉克**一个分量不轻的委员,翻译过来的名字好像叫穆罕默德拉希姆,不论是前世还是今生谢洛夫都没有听见过这个名字,基本上可以确定要么是不出名,要么就是后来被处死了。

    有时候想想**人其实非常可怜,全世界的**思潮中,人们只记得这种思潮的破坏力,却在为了镇压**人的各种独裁者和军政府唱赞歌。**也不过就是让普通人有了阶级的认识,教会了人们有反抗之心而已,却遭到了各国政府的一致镇压。可见阶级这个东西根本就不分国界,任何国家的统治者都是一个尿性。

    穆罕默德拉希姆,一九二零年出生在伊拉克的巴士拉,巴士拉早在苏联刚刚成立的几年就已经有**小组存在,穆罕默德拉希姆在十四岁的时候见证了伊拉克工人的罢工。不过和很多伊拉克的领导人不同,穆罕默德拉希姆并没有在莫斯科学习过,并不算是正统从苏联学习出来的领导人。

    穆罕默德拉希姆在巴库的参观由阿利耶夫安排,苏联这种安静的氛围和良好的治安对于一些从小在中东地区长大的人来说。是最为让人羡慕的地方。这就要说到地理优势了,相比较于跨海才能到达的美国,对于欧亚大陆的革命者来讲,苏联的情况显然更容易被他们看见。而苏联的经济建设成绩也足够让这些处在部落和宗教漩涡中的国家羡慕。

    巴库规模巨大的炼油设施,气势宏伟的建筑和每天八小时的工作制、社会的安定和遍布整个城市的公交系统,随便任何一个地方都能让穆罕默德拉希姆感到新奇。他没有去过美国,但到了苏联的穆罕默德拉希姆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思维,正好巴库也是苏联的石油重镇。和盛产石油的伊拉克也有一定的相似,在他的眼里所谓的现代化就应该是这样。

    克格勃设立在阿塞拜疆的训练营就在里海边上,没有正式的名字,不得不说负责这方面的干部真会挑地方,如果谢洛夫没有记错的话,八年前他在阿塞拜疆展开清狱行动,好像这片平静的海水下面就是其中一处坟场,“难道阿利耶夫是故意选在这里建设的场地?他那时候执行过我的命令!”站在里海边上的谢洛夫很是自恋的想到,难道自己也被个人崇拜了?

    这座训练营不大,占地不到五十平方公里。而且也没有建设的多么完备,连七大特工城的一根毛都赶不上,这里属于克格勃很多老牌肃反工作者的乐园,这些干部从内务部改组到被打发到格鲁乌去养老,最后转了一圈被谢洛夫找出来来到阿塞拜疆发挥余热。

    负责训练营的克格勃上校谢洛夫还见过面,是罗曼中将从格鲁乌挑选出来的干部,利雅达上校,五十二岁,出身在格鲁吉亚,贝利亚担任内务部部长的时候受到重用。仅凭借这个出生地点在赫鲁晓夫胜利之后就属于是政治不正确。那怪很快就被调任了。

    一头花白头发的利雅达上校穿着十分朴素,冷淡的面容下一双眼睛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就连在笑的时候令人有些不舒服,仿佛这个人的笑容十分怪异一样。谢洛夫看来。这位上校同志应该是不怎么有这种表情,所以笑起来才十分诡异。

    “感觉怎么样?有没有一种回到年轻岁月的感觉?”到了利雅达上校的房间,谢洛夫无视了角落中的伏特加瓶子,自顾自的解开了身上灰色的军大衣坐了下来。

    “像是这些从小生存环境的就恶劣的伊拉克穷人,具备一定的知识却一知半解,从党的角度来讲确实很适合成为安全干部。为我们的理想披荆斩棘的消灭敌人。”利雅达对谢洛夫找出来的这批学员还算满意,这种契卡战士当然是出身越贫寒越好,最好是苦大仇深。同时还要深刻的相信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

    “不错,我们教育的重点不在于让这批伊拉克的学员多有良知,从斗争的理念上来讲没有良知最好,这样才能彻底又毫无保留的把敌人干掉!我们肃反工作者本来就应该具备这种品质,什么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是怎么从被镇压枪毙的时刻到了今天可以实现理想的过程,什么时候我们就距离完蛋不远了……”谢洛夫一直都和这种老牌的肃反工作者很有共同语言,这是他和其他共青团干部一个明显的区别。

    现在苏联的干部已经到了执政党需要的标准,他们自然对肃反这种事情没什么感觉。可除了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像是中东、南美这种天天躲避追捕的**成员,比如要学会怎么才能从被枪毙到消灭对手的转变。

    所以这些老牌的肃反工作者,必须要把苏联已经经历过的经历交给这些还处在艰难中的外国同志,革命又不是双方代表谈一下,统治者就乖乖把政权交出来让你改造社会。苏联这种理想主义浓厚的革命者不是没有,刚建国时期就有这种思潮,认为苏联既然是世界工人阶级的祖国,自然应该帮助其他国家进行解放,于是出现了红军在华沙城下的失败,最后苏联这批想法的领导人都被斯大林枪毙了。

    “第一副主席,能认识到我们价值的年轻人并不多了,很幸运的是你是其中一个!”利雅达上校很是欣慰的说道,一直到现在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