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隽把壶拿来,挂在房子边上。
第二天,一个女人进得门来,抓住那只壶哭了起来,刘隽向她怎么回事,她回答说:“这是我儿子的东西,不知怎么会在这里呢?”
刘隽就把情况说了,那女人就把壶拿走埋在她儿子的墓前。
过了一天,刘隽又看见那些小孩来到门边,手里举着那个壶,笑着对刘隽说:
“(阿侬,小孩儿撒娇的话)我已经又拿到壶喽!”(这是鬼在炫耀)
说完就不见了。
【原文】元嘉初,散骑常侍刘隽,家在丹阳。后尝遇骤雨,见门前有三小儿,皆可六七岁,相率狡狯,面并不沾濡。俄见共争一匏壶子,隽引弹弹之,正中壶,霍然不见。隽得壶,因挂阁边。明日,有一妇人入门,执壶而泣,隽问之,对曰:“此是吾儿物,不知何由在此?”隽具语所以,妇持壶埋儿墓前。间一日,又见向小儿持来门侧,举之,笑语隽曰:“阿侬已复得壶矣。”言终而隐。(出《幽明录》)
鬼营()
鬼索伴()
元嘉年间,夏侯祖观当兖州的刺史,坐镇瑕丘,后来死了在任上。
沈僧荣代替了他的职务,过了有一年,夏侯突然来拜访僧荣,谈吐像他活着时一样,谈话中常常说到阴间的事情。
沈僧荣床上有一条刚织好的镶有宝石装饰物的腰带,(鬼也是见财起心)夏侯祖观就说:“我能和你相见(缘分啊),你就把腰带送给我吧!可以叫人烧掉(就能给我了)。”
僧荣就当着夏侯的面把那带子烧了,带子上的冒的烟火还没灭,就见夏侯的腰上已系着那条带子了。(烧了就能用!)
第二年,僧荣在他的驻所里夜间找来些歌激一起奏乐玩乐,忽然有一个女子来到门外。(这人还真招鬼!)
僧荣问她,她说:“我原来是青州长官杜大人的弹筝女,名叫采芝。杜大人把我送给夏侯大人,我成了他宠爱的妾。现在我希望能在你的乐激里找一位和我作伴的一起玩。”(烧个人过去?)
说着女子就指了指正在乐队里弹琵琶的女子。
弹琵琶的女子立刻哭了起来说:“怎么就把我送给鬼了呢?”
采芝说:“你少废话,我不会放过你的。”
弹琵琶的女子只好回屋和同伴们告别。
宴会还没散,琵琶女就突发心痛病死了。
她刚断气,琵琶女的魂就恢复成了人形,站在采芝身旁。
【原文】元嘉中,夏侯祖观为兖州刺史,镇瑕丘,卒于官。沈僧荣代之,经年,夏侯来谒僧荣,语如平生,每论幽冥事。僧荣床上有一织成宝饰络带,夏侯曰:“岂能见与,必以为施,可命焚之。”僧荣令对烧之,烟焰未灭,已见夏侯带在腰上。僧荣明年在镇,夜设女乐,忽有一女人在户外,沈问之:“吾本是杜青州弹筝激采芝,杜以致夏侯兖州为宠妾。唯愿座上一激为伴戏。”指下坐琵琶。激啼云:“官何忽以赐鬼。”鬼曰:“汝无多言,必不相放。”
入与同房别,饮酌未终,心痛而死。死气方绝,魂神已复人形,在采芝侧。(出《广古今五行记》)
独脚鬼()
魏郡张承吉的儿子元庆十二岁。
元嘉年间,元庆遇到了一个鬼,有三尺高,只有一只脚,脚是鸟爪,背上有鳞甲。(鬼怪必须长的奇形怪状!)
这鬼来召元庆(怎么个召法,传说中的中邪?招魂术?鬼怪技能之一。)元庆就变得像犯神经病似的到处乱跑,于是他父母就打他。
这时就听见空中那鬼说:“是我让元庆这样的,请不要责罚他。”
张承吉有两卷羊中敬的书,忽然就丢了。
后来那鬼从房梁上扔下了书。(鬼都喜欢住房梁上?)
原来的其中一卷有些损坏,鬼还回来时已给修补好了。(鬼也做好事!)
有个姓王的人家要出嫁女儿,向张承吉借(此处丢失一个字,除了借钱还能借什么?古代习俗),鬼就要了纸笔替张承吉答复了王家。
张承吉手很巧,曾做了个弹弓,鬼借去了弹弓,第二天送还时,把弹弓给折坏了。
【原文】魏郡张承吉息元庆,年十二。元嘉中,见一鬼,长三尺,一足而鸟爪,背有鳞甲。来召元庆,恍惚如狂,游走非所,父母挞之。俄闻空中云:“是我所教,幸勿与罚。”张有二卷羊中敬书,忽失所在。鬼于梁上掷还,一卷少裂坏,乃为补治。王家嫁女,就张借□,鬼求纸笔代答。张素工巧,尝造一弹弓,鬼借之,明日送还,而皆折坏。(出《异苑》)
再生术()
周隐遥是洞庭山中的一位道士,自称是汉初“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的孙子(甪,音露)。
洞庭山上有他的祖父的甪里庙和甪里村。(系出名门的意思。)
他说他已经连着好几世都得了道,曾住在江苏镇江的焦山里,学太阴修炼解脱肉身的道术,死在山洞里。
死前他嘱咐弟子说,“要好好看守我的尸体,不要什么东西伤害侵犯。如果我六年后能够再生,就给我穿好衣裳。”
他的弟子们看守着他的尸体,看着尸体渐渐腐烂被蛆虫咬坏,只有五脏一点也没变,于是就遵照他生前的嘱咐细心照看。
到了六年以后再去看时,他的身体果然已经长好。
弟子们给他洗了澡,换上新衣服。
这时他的头发又密又黑,胡子又粗又直,像是野兽的鬃毛一样。
过了十六年,周隐遥又像上次一样死了,过了七年又复活了。(原来神仙都是死着玩的!反正能活过来!)
这样死死活活地反复了三次,已经过了四十年,周隐遥也快八十岁了,但容貌仍像三十多岁的人。
隋炀帝听说后,召他到东都洛阳,给了他丰厚的赏赐,对他十分尊重,希望他在朝里作官。
但周隐遥却向炀帝恳求让他归山。(神仙都不喜欢作笼中鸟)
后来他回到了家乡。
唐贞观年间,又把他召到长安,皇帝把他接到内宫,向他请教修道的方术。他回答说,“我修炼的那点道术,只是为了个人的意志,功力达不到身外,只对自身有益。帝王所修的道,一句话就可以使万民得福。帝王修道也比臣民成功得快。我的那一点点道术,怎么能教你这身居皇宫的万乘之尊的皇帝呢?”
周隐遥再三恳求放他归山,皇帝就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回山修道去了。
【原文】周隐遥,洞庭山道士,自云甪里先生之孙。山上有其祖甪里庙甪里村。言其数世得道,尝居焦山中,学太阴炼形之道,死于崖窟中。嘱其弟子曰:“检视我尸,勿令他物所犯。六年后,若再生,当以衣裳衣我。”弟子视之,初则臭秽虫坏,唯五脏不变,依言闭护之。至六年往看,乃身全却生。弟子备汤沐,以新衣衣之。发鬒而黑,髭粗而直,若兽鬣也。十六年又死如前,更七年复生。如此三度,已四十年余,近八十岁,状貌如三十许人。隋炀帝闻之,征至东郡,颁赐丰厚,恩礼隆异。而恳乞归山。寻还本郡。贞观中,召至长安,于内殿安置,问修习之道。对曰:“臣所修者,匹夫之志,功不及物,利唯一身。帝王修道,一言之利,万国蒙福。得道之效,速于人臣。区区所学,非九重万乘之所修也。”恳求归山,寻亦随其所适。(出《仙传拾遗》)
白石先生()
白石先生,是中黄丈人的弟子,到了彭祖在世的时候,白石先生已活了两千岁了。(老神仙了)
他不愿意去得道升天,只想不死就行,这样可以继续在人间的享乐。(天上不如人间好?)
他最注重的就是行为,节制男女的事,服用丹药金丹(省略各种补药)。
起初由于非常贫穷没有钱买药,他就养羊喂猪,十几年的时间节衣缩食积攒了不下万金,就开始经常买药服用。
他还经常煮白石当饭吃,所以靠近白石山住,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白石先生。
但他也吃肉喝酒,也吃五谷杂粮。
他可以一天走三四百里,虽然两千多岁了,但是看上去面相仍像四十多岁的人。
他好朝拜神仙,爱读著名道家浮丘公著的《相鹤经》和论述宇宙物质构成的《太素传》。
彭祖有一次问白石先生,“你为什么不服用升天的药呢?”
白石先生回答说,“天上能有人间这么多的欢乐吗?我只求不老不死就满足了。再说天上有那么多的神仙,我去侍奉他们,比在人间可苦多了。”
所以当时人们都称白石先生为“隐居世人的神仙”,因为他并不苦苦追求升天当仙官,正如在世人不追求功名利禄。
【原文】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至彭祖时,已二千岁余矣。不肯修升天之道,但取不死而已,不失人间之乐。其所据行者,正以交接之道为主,而金液之药为上也。初以居贫,不能得药,乃养羊牧猪,十数年间,约衣节用,置货万金,乃大买药服之。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亦食脯饮酒,亦食谷食。日行三四百里,视之色如四十许人。性好朝拜事神,好读幽经及太素传。彭祖问之曰:“何不服升天之药?”答曰:“天上复能乐比人间乎?但莫使老死耳。天上多至尊,相奉事,更苦于人间。”故时人呼白石先生为隐遁仙人,以其不汲汲于升天为仙官,亦犹不求闻达者也。(出《神仙传》)
鬼赠金()
崔茂伯的女儿跟裴祖的儿子订了婚约。
但两家相距五百多里地,好几年不通音信。
八月间,崔女突然死亡,这消息裴家并不知道。
有一天黄昏时分,崔女突然来到裴家门前,敲门求进。
她拿着一个金坛子,那坛子能装二升多东西。
来到裴家公子的床前站住。裴公子请她坐,问她是来作什么。
崔氏女说:“我小时听我父母说把我许配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