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无性论真谛译-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灭故是则解脱已还受系缚。是故生灭无有前后。亦不离分别依他故。曰如如也。二相如如者。谓人法二空。此二空相所以名如如有三义。一离戏论。戏论者。谓执真与俗或一或异等。四谤通称戏论。若执真与俗定一。则不劳修道并皆解脱。悉见真故皆是圣人。又若真俗定是一。则真不能遣俗。义既不能遣俗。俗惑不除无解脱义。但唯凡夫无有圣人也。若执真定异俗。则依俗不能通真。真即不可会无方便故。是故二空离此戏论。故名如如。二是无分别智境界。此智无颠倒。无有俗谛堪为境者。是故此智所会即是如如。三是真实性。若违此性则成生死。若顺此性则得涅槃。此性为一切法真性。故名如如。是故二。名相如如。非言相空。乃以相空为相也。三识如如者。谓一切诸行但唯是识。此识二义故称如如。一摄无倒。二无变异。摄无倒者。谓十二入等一切诸法但唯是识。离乱识外无别余法故。一切诸法皆为识摄。此义决定故称摄无倒无倒故如如。无倒如如。未是无相如如也。无变异者。明此乱识即是分别依他似尘识所显。由分别性永无故。依他性亦不有。此二无所有。即是阿摩罗识。唯有此识独无变异故称如如。前称如如。但遣十二入。小乘所辨一切诸法。唯十二入非是颠倒。今大乘义破诸入。并皆是无。唯是乱识所作故。十二入则为颠倒。唯一乱识则非颠倒故称如如。此识体犹变异。次以分别依他。遣此乱识。唯阿摩罗识是无颠倒。是无变异。是真如如也。前唯识义中亦应作此识说。先以唯一乱识遣于外境。次阿摩罗识遣于乱识故。究竟唯一净识也。四依止如如者。所谓苦谛。若谛有三。一苦类。二苦谛。三苦圣谛。苦类者。谓五取阴。依止此五说名众生。苦所依止不出此五故称苦类。苦谛者。谓不颠倒明此苦类决定违逆圣意。此义是实故名苦谛。圣人缘此决生舍离不起染著。苦圣谛者。谓苦一味。明此苦谛以无体性故空。空故无相。无相故无愿。无一法可愿求者。此约通相。辨三解脱体唯是一。一切诸法不离于此。故称一味。圣是正义。此一味无倒无变。故名圣谛。初苦类即是俗谛。次苦谛即真谛。以无颠倒是安立真谛。后一即是第一义谛。无倒无变异是非安立谛。后去三谛亦尔。五邪行如如者。所谓集谛。例苦亦三。一集类。谓六种贪爱。依六尘所起。能令生死相续不出此类。二集谛者。谓不颠倒知。此六贪爱决定能令诸有相续。真实无倒名为集谛。三集圣谛者。谓集一味不异于前四谛。同以三解脱门为一味故。六清净如如者。所谓灭谛亦有三种。一灭类者。谓四沙门果。即是见思两惑灭尽不生。是其类也。二灭谛者。谓不颠倒。此灭类决定寂静。是其谛义。三灭圣谛者。谓灭一味亦不异前。七正行如如者所谓道谛。亦有三种。一道类者。谓八圣道分。是其类也。二道谛者。谓不颠倒。此八决定能出离集。是其谛义。三道圣谛者。谓道一味亦不异前也。复次依止如如者所谓苦谛。苦谛者。所谓行苦。以无常故。无常有三义。一无有无常。谓苦分别性永无所有。此无所有是无常义。真实有此无所有名真如如。若以前无后无为无常者。此乃俗谛。不颠倒名为如如。非真如如也。二生灭无常。谓苦依他性。此依他性既非实有亦非实无。异真实性故非实有。异分别性故非实无。非实有故是灭。非实无故是生。如此生灭是无常义。而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是真如如。三离不离无常。谓苦真实性。此性道前未离垢。道后则离垢。约位不定故说无常。体不变异名为如如。复次邪行如如者。所谓集谛。集谛者。谓真似两集。真集者。谓诸烦恼能令五阴相续是有。似集者。谓诸业能得诸道差别。集有三种。一熏习集。谓分别性类惑能熏起集。何以故。由分别类惑能作集家因。二发起集。谓烦恼及业。何以故。由此生起成故

释曰。此发起集即是依他性。依他性体即是烦恼及业。由此性能生起未来五阴自体。又为分别性。所生即是自生。生他故名发起集也

论曰。三不相离集。谓集如如。此如如体未离障说名集。何以故。此如如是集家性故。集所障故。说集如如。此三即三无性故名如如。复次清净如如者所谓灭谛。亦有三义。一体相无生灭。谓分别类惑本无体相故名为灭。二能执无生灭。谓但乱识类惑由因由缘本无有生故名为灭。三垢净二灭。谓本来清净无垢清净。约分别性说本来无垢。约依他性说无垢清净。何以故。此性有体则能染污。由道除垢故得清净。本来清净即是道前道中。无垢清净即是道后。此二清净亦名二种涅槃。前即非择灭自性本有非智慧所得。后即择灭修道所得。约前故说本有。约后故说始有。始显名始有。故名清净如如。复次正行如如者所谓道谛。亦有三义。一知道。谓约分别性。此性无体。但应须知无有可灭。故名知道。二除道。约依他性。此性有体。是故应知是烦恼。类所以须灭。故名除道。三证得道。约真实性。此性是二空故。应知除灭故应得。故名正行如如也。此七种真谛体。即三无性故通名如如。于此七中。前三种是非安立谛。何以故。此三但有别名无别体故。生如如所以在先者。为可除灭故。相如如所以居次者同。是生家灭故。识如如所以在后者。是灭家方便故。后四如如是安立谛。何以故。此四约用立名用有四故。不约体立名体唯一味故。依止所以最先者应知见故。二义应知一所知境多。二但应须知无更余义。所知境多者。于苦谛中有无常苦空无我四种义故。所余集等三谛但有四名无四义异。何以故。集谛但因义为实。灭谛但以寂静为实。道谛但以出离为实。所余有缘等九义皆是假名。二但应须知无更余义者。苦是业果报非烦恼故不可除。非胜德故不须证。非正行故不须修。但为厌离所以须知。是故更无断证修等义也。若知此即能灭除诸惑。是故邪行在第二。由惑灭故证得清净。故清净在第三。由证得清净具足故正行圆满。何以故。道有三用。一见真实义。二除恶法。三能至寂静。此三若具足则道用圆满。故说正行在第四也。此七如如即是真实性

三无性论卷上
三无性论卷下(出无相论)

    真谛三藏于广州制旨寺翻译


问曰。此七云何入真实性摄

答曰。此七如如是可赞最极二智境界故。二智者。即是如量如理智。此智是无流过凡夫故。可赞出二乘故。最极又是菩萨智故。可赞是佛智故。最极此显无倒义。是无倒智境界故。复次无戏论故名为真实。无戏论者于相等离一异虚妄故。相等者谓相名分别。正智等四摄。即是五法藏中四法藏也。云何不可说一异。皆有过失故。若真如异相等有三过失。一者此真如。则非相等实体。二者修观行人。则不依相等为方便得通达真如。三者觉真如已。则应未达相等诸法。不相关故也

若真如与相等是一。亦有三过。一者真如既无差别。相等亦应无有差别。二者若见相等即见真如。三者若见真如不能清净。如见相等则无有圣人无得解脱。无有涅槃世出世异。是故由离一异等或戏论故无变异。无变异故即是真实性也

问曰。此性若离一异者。为有为无

答曰。此性不可说无。若无此性者。一切种清净不可得。何以故。相结成真实故。是故不得无此性也。一切种即如理如量智。相结即是分别性依他性也。复次此性实有。由清净境界故。何以故。若心缘此境。即得清净故。复次此性实有故名常住。清净境界故名为善。常住故名为乐。真实无性故说无性。何以故。此性是一切戏论法真实体性故。离有离无故名无真性。此真实性是极智境故。离戏论故。是故应知真实性也。次于依他中。约别道理。分别真实无性。若于真实性中。则具得说真实及无性两义何以故。体是真实是无性故。若于依他分别两性中。则但得说无性。不得说真实。何以故。分别依他非真实故两体是无性。若不无性则分别依他成真实有。若说分别依他是真实。则无无性义。是故不得具说真实无性两义也。若说无性真实性义可然。若说依他分别真实无性。此即不可。真实之名滥分别依他故

问曰。经中说有五相一名言相。二所言相。三名义相。四执著相。五非执著相

又说三相。谓分别相依他相真实相。此二处相摄云何为五摄三。为三摄五

答曰。今约三相分别五相。应知五相中前二相。通为三相所摄。第三相偏为分别相摄。第四相但为依他相摄。第五相唯为真实相摄

释曰。初二相所以通为三相所摄者。初名言相。即是诸法名字及说。此名言是识所作。识似名言相起即是分别性。能分别识即依他性。所分别名言既无所有。能分别识亦无所有。即是真实性。是故初相即三性摄。第二相亦三性摄者。所言相即是名言所目义。谓一切诸物亦是识所作。但识有似物相起即是分别性。能分别识即是依他性。亦二俱无所有。即是真实性。第三相但为分别性所摄者。此名义相应相。谓为物立名。令与物相应。因名得显物。此名义实无所有。无相义故。但是分别性。第四相但为依他性摄者。此执著名义二相。辨其能执故但是依他性。不明所执故非分别。前但出所分别不出能分别故非依他。第五相唯为真性所摄者。此不执著名义二相。即是境智无差别阿摩罗识故。第四第三亦不离真实性。但其所立正为偏显一义耳

论曰。分别各有五种事用。复次此三性应知一一性中皆有五事分别性具。五事用者。一能生依他性。二于依他性中能立名言。三能起人法两执。四能成立二执粗重。五能作入真实性依止事

释曰。初即能生义体。次能生义上名言。第三即能生起人法二相。第四即能生烦恼。第五即能解脱。前三明能作起惑得解方便。第四正明起惑。第五明得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