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章老陈老两人在这座山上逡巡,山的范围很大,够他们探察很久的,日后往在这里,以他们现在的能力来算,估计好几年也未必能把这座山探察完。
而许广陵则又一次登在山顶,放眼四眺。
正是,积雪满山,此意何如。
昔日小楼识超凡,昔开四窍复茫然,昔日立道犹未久,今朝明心天地间。
==
感谢“冥爷私访”的推荐票支持。
感谢“潭深滨海”的月票捧场。
第514章 家园()
祝书友“莩沙”生日快乐!
==
许广陵的大草木园计划,就此展开。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家园,更多的,其实还是为两位老人准备的。
假如没有两位老人,以许广陵现在的层次,任何地方都可以待,没有什么深山与闹市的区别。
他可以在南极北极,与冰为伍,也可以在赤道附近,傍火山而居,可以在闹市,深居简出,甚至也不排除通过大佬那边的关系,走走后门,谋个教职的位置,安稳度日,聊慰父母当初的心意。
其实还有一个可能,一个比较大的可能,那就是闲闲淡淡着,走遍天下,包括国内,也包括国外,见识一番整个地球的地理山水、人文世界。
这些都是可能。
而现在,那些所有的可能都停留于“可能”的状态,接下来,可望见的一段时间内,一两年,三五年,不排除更长,他的足迹,将只会是以这座山为中心。
晚饭之后,许广陵比较详细地为两位老人说了一下他的想法和计划,然后问两位老人,想要有什么安排?
比如说,他会移植很多草木,包括药草,两位老人有什么想要的?
如此等等。
这是认真的谈话,但又完全不需要怎么认真,三人的谈话气氛和节奏,依然是一如既往,就如以前书房课后,客厅里的闲话一样。
只是地点由客厅转到了现在的山间帐篷而已。
一堆篝火在帐篷门口熊熊燃烧着,已然迈入七月初的天,这山中特别是山腰位置却还是一派清寒。露水早早地便开始滋生,而篝火之上,遥远的上方,星星大而且亮,垂布天穹四野。
三人散坐在帐篷门口,半在帐篷半在外的那种。
“小时候,为师住在乡下,一些不是景观的景观,现在想来,却颇为勾动幽思。”
章老先生带着回忆之色,缓缓说着,“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贺知章老先生辞去朝中职务关系,退返老家之后,所写的诗,名为回乡偶书二首,此为其一。”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许广陵配合着,为老师补上那其二。
顺便也略作点评道:
“春风不改旧时波,人事易变,而山水依旧,对贺老来说,辞京华烟云而返村野乡间,一方面,访旧半为鬼,儿童不相识,另一方面,纵有故旧,也因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学识见识以至身份地位之差,而无从深谈,止于寒暄,所以寄情山水,也是可以想见之事。”
许广陵这话,也是有感于章老先生之前的日子。
时代相隔千年的两位老人,在这一点上,应该说,还是颇有那么一点相似之处的。
听着许广陵这话,章老先生微微点头。
陈老先生则笑着接过:“老贺还有一首诗也是关于镜湖的,你老师此刻想提的,也必是那一首。”
“稽山云雾郁嵯峨,镜水无风也自波。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这一首?”许广陵略带着询问之意地问道。
“正是!”陈老先生笑着拍手,“我和你老师当初,老家相距一百多里,但他的老家我却是去过的,大水没有,小水却是很多,阡陌纵横,莲田遍地,此外,菱角也很多。”
别有中流采芰荷,芰就是菱,所谓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其实还有一种圆壳的一个角都没有的菱。
这三种,许广陵都吃过,感觉都差不多,也没分出具体有什么区别。不过这是老早以前的事了,属于他的普通人生中的经历。现在若再品尝,当然是可以清晰辨析出三者的异同。
而就算没有品尝,根据对诸多草木性状的普遍性总结,许广陵也可以知道,那是一种较好的食疗两用性草木。
另外,菱是这样,藕也是如此。
接着陈老先生的话,又见老师表示出肯定,许广陵便道:“那好,我们就把菱和荷这两种东西,当先列入名单。”
“为此,要开辟一些水田,以及池塘等。另外,再养殖些泥鳅黄鳝螃蟹鱼虾之类?”
“泥鳅炖豆腐不错,其它的你自己作主,随意安排,我和老陈在这方面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章老先生道。
“嗯。”许广陵点头,然后笑着道:“所以,一个磨豆腐的石磨也是需要的?”
想起两位老人的惯常早餐,豆腐脑素包子,许广陵又道:“有个石磨,以后豆浆啊豆腐脑我们也都可以自己做了,肯定比老师你们在公园边上吃的那个要好,好很多很多。”
“你陈师傅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石匠,他还真打过石磨。也不知道这么些年过来,他的手艺生疏了没有。”
两位老人也笑,然后章老先生这般说道,“我们两个老家伙,也都是推磨好手。这种事你个小年轻做不来,以后早餐,我们两个负责推磨,你负责做就好了。”
“做豆腐要有豆子。”许广陵道,“我知道的有黄豆黑豆,黑豆好像也分小黑豆大黑豆两种,不知道有没有更多。老师,陈老,你们喜欢哪一种的?”
“就黄豆和小黑豆吧,两种都种一些。”章老先生道,“另外,豌豆苗也不错。”
那就是三种豆子要种了。
说起豆子,便说到了五谷,黍、稷、麦、菽、稻(麻),南稻北麻,而这五谷中,那“菽”便是豆。
对这方面许广陵却不是很了解,最多也只能说是一知半解,他以前的几年看的书固然是很杂,但也远称不上无所不包。
两位老人此刻,便引经据典,给他好好地普及了一番,顺便也给他普及了一下古代种植及采摘方面的生态演变,从“青青园中葵”,到“长歌怀采薇”,自先秦开始,一路而下。
许广陵若是把两位老人的所述稍微整理一下,就可以出篇《中国两千年来餐桌上的演变》了。
而也就在这番述说中,很多很多的植株,被一个又一个地添加进来。
第515章 淡如春风浓如酒()
对还能为许广陵作知识上的普及,两位老人是相当高兴的。
这个弟子太妖孽,妖孽到转眼就在事实上当起他们的老师来了,虽然这事并不丢人,而且教出这样的弟子更是两位老人深心里最大的骄傲,但骄傲之余,总还是有那么一点点挫败感的。
好在这位小大宗师毕竟鲜嫩得很,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却涉猎杂学,而这却正是两位老人擅长之处。
再体会体会当老师的感觉不容易啊!
些许的一点点,都值得留恋。
所以,两位老人谈兴大发,充分发挥了他们“个人图书馆”的特长,为许广陵描绘展示着过往岁月里的生活片断。
说个人图书馆,其实并不恰当。
打开顶窍,为两位老人带来的并不仅仅只是过目不忘,博览群书,更是让他们登上了各自专业的巅峰,然后以一代大宗的身份,俯瞰其它门类的知识。
而这一点,是图书馆什么的绝不能比的。
知识在他们那里,经过专业,经过岁月,慢慢地一点点地发酵,然后由米粮而变成了酒。
这么说吧,今天晚上,又或以前很多次的谈话,那些谈话的内容,许广陵若是找书看,很多也能看到,但能看到的,也只是“米粮”,而和两位老人交谈,他却如同是在喝酒。
这酒,既清淡,也醇厚,喝的时候感到的只是清淡,但喝了之后,品味出来的,却是醇厚。
真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而这便是许广陵一直以来所接受的“熏陶”。
若没有那些离奇的梦,若没有《青华宝篆》,这样的熏陶无疑是世间第一级,而纵然有着青光的际遇,这熏陶也只是略微下降,下降到第二级而已。
但依然属于极品之列。
不过,想着熏陶,想着酒,许广陵也便起意酿造一些真正的酒出来。
不会是白酒,更不会是什么烧刀子,那是酒鬼的钟爱,却不适宜他们三人,特别是两位老人。
许广陵的切入点是米酒和葡萄酒。
接触米酒其实还是在认识大傻和佳公子之后,他们向他推荐了一味家乡的美食,“甜白酒”,甜白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酒,也是饭,它是喝的,同时也是吃的。
当初,在一家据说是已经经营了两百多年的茶楼品尝了一碗甜白酒之后,许广陵只能说,这道美食,无愧于让那么多人魂牵梦绕。
嗯,佳公子语。
你不爱它还好说,一旦爱上它,再想割舍,就难了。
当初,许广陵对之是一见钟情,后来,却并未长相厮守。
因为这个东西,既考验原料,也考验手艺,上品和下品之间,完全是天壤之别。其后许广陵在别的地方和通过别的渠道品尝了不少的甜白酒、米酒,却是大失所望。
当初太过惊艳,后来则难以接受其它的平淡。
而现在,却是有条件,他亲手来打造那惊艳,虽然,在达到惊艳之前,或多或少的糟糕与平淡却肯定是免不了的。
葡萄酒可以归类于果酒。
葡萄是好的,其它好多果子也都是好的,且不说火龙果和猕猴桃这“紫青双剑”,就是其它的好多水果,至少在口感和味觉上,也都各擅胜场,尤其是,若是酿出酒来,必然是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