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事实也证明梁老师是对的。
比如说当三叔和幺叔在往屋里搬彩电时,四姑就来到了他身边,四姑就来到了他身边,好奇地问道:“钢,你家都开上小车了啊?这车不便宜吧?估计得十几万吧?”
这一问题听得余钢直想笑。
不过想想也是,他一路开过来,见到最多的机动车大多是摩托车、拖拉机、农用三轮车,连拉货用的大卡车都只有寥寥数台,因此他四姑能给这台宝马车估值十几万,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不过这样也好,既然大家的见识有限,那他的那些神奇事迹估计就不会被人刨根问底了。
“嗯,差不多。”
他立即笑着回了一句。
他还是坚持那一原则,多笑,少说,应对的事情交给梁老师和老余去处理。
这些天的他,就是一个乖宝宝。
第621章 实在是憋不住了
在或电视剧里,兄弟姐妹多的家庭往往有着很多狗血的情节,比如说兄弟相残、妯娌相争、姑嫂不和等,可是在余家,这一点倒还算好,最起码在过年期间,彼此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意见或不和。
没有狗血!
这一点倒是余钢最为满意的。
他记得在前世,他回乡下过年的次数其实并不少,哪怕是他工作以后,只要是他回西山过年,老余就必定会带他回乡下,然后像今天这样,一大家子人一起过年。
这种情况一直会延续到十来年之后,等他爷爷奶奶过世后。
乡下过年好不好?
别的不说,绝对够热闹,他自己一家子,两个叔叔两家子,再加上两个姑姑两家子,大人加小孩算起来,足足有二十来号人。
这么多人一起过年,光是桌子都起码得摆上三张才行。
人多也有人多的好处,那就是干活的人也不少,余建国虽然是老大,可是回了乡下后,饭菜之类的事根本就无需他一家人动手,连梁如意想主动去帮帮忙,都被两个姑子给劝住了。
远道回来便是客,没有让客人动手的道理。
不过余钢能看得出来,老余同志在兄弟姐妹间还是蛮有威信的,亲戚们不管是对老余还是梁老师,都非常的敬重和客气,哪怕是对他这个“学生伢子”,也是照顾有加。
余钢也没有闲着。
他所带回来的那台大彩电,对于乡下人来说还是一件高科技的东西,因此必须得他这个大学生亲自上阵才能搞定。
这对他来说倒是简单。
电视拆封,接线,调台
哪怕是乡下没有有线电视,只有一口卫星锅,他稍稍折腾了一会后,清晰靓丽的彩色电视画面便从屏幕里冒了出来。
余钢试着按了按遥控器。
在乡下,靠卫星锅所能收到的电视频道其实并不多,也就央妈几个台,以及已经上星了的为数不多的一些省级卫视台,加起来也就十来个频道,比城里的少多了。
至于电视里正在播放的节目
西游记,每年春节必播经典,小孩子们的最爱;
白蛇传,同样是经典,中年妇女及老人们情有独钟的;
水浒传,年轻朋友们能看得津津有味的新剧;
除此之外,大多是小品、相声、音乐等,这一天的电视节目也能颇显浓浓的年味。
屋子里的喧哗声瞬间就安静了。
他那已稍显老态的爷爷奶奶,早就坐在一炉木炭火前等待节目开播,而他那些原本还在相互追逐、打闹的小不点堂弟堂妹,西游记那熟悉的配音一传出,很快就乖乖地聚了过来。
除了那些还在忙碌着年饭的,其他人全都围在了这间摆放了电视的大屋子里,开始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视来。
包括老余和梁老师,也包括余钢自己。
也只有在这个年代,大家才会将一台电视机当成宝贝。
不过这样也好,最起码大家在安静地看电视时,没有人会来向他或他父母八卦他或他家的事,于是余钢干脆也懒得出去走了,以免被人拉住问东问西。
他还是想继续维持他乖宝宝的良好形象。
只可惜这一形象没法维持太久。
临近中午十二点左右,年饭开席了,大家转移到堂屋准备入席。
年饭一共准备了三席,男人们坐一席,妇女们带着小孩坐另外两席,余钢作为大学生,有幸被当成了成年人,被请到了男人们那一席,享受喝酒的资格。
酒是农家自酿米酒,度数不高,可以大口喝,但后劲却十足的那种。
农家酒席的规矩是有点多的,哪怕是年饭,一大家子人里也必须得有人在开席之前来说几句,以总结过去,展望来年,维持大家的凝聚力。
在余钢的印象中,这向来就是老余同志的事,今年也不例外。
“各位弟弟妹妹,弟媳妹夫,过去的这一年又辛苦大家了,哥哥嫂子远在城里,对父母照顾不周”
作为长兄,以及家里为数不多的化人之一,老余同志哪怕平时话不多,此时也必须得讲几句了。
讲的还是余钢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的老一套,无非就是感谢大家对父母的照顾,祝两位老人身体健康,祝大家万事如意之类的。
都是套话。
接下来才是大家更为期待的。
作为长兄,却无法尽照顾老人的义务,因此每次回老家过年,老余都得向弟弟妹妹们意思意思,那就是除了给过年礼之外,还得在年饭时给弟弟妹妹们派红包,以及给小孩子们压岁钱。
多年来都是如此。
可能也因为如此,每年的这餐年饭基本无人缺席。
这也是余家一直不够宽裕的原因之一,兄弟姐妹这么多,哪怕是过年意思一下,也得花上一大笔,再加上给老人的孝敬,一年下来能花掉老余工资的一小半。
以前农机厂效益好,工资稳定还好,这几年厂里效益一变差,工资减半还时常拖欠后,余家就得开始吃老本了,也正因为如此,一向腰杆挺直的老余也打算低头去给厂长送礼,以免被下岗。
现在好了,因为余钢的暴发,老余的腰杆又可以挺直了。
“做老兄的没别的能力,只能在过年时给大家发个小红包以表示感谢。”
他面带笑容,以同样的一句介绍了今年年饭的致辞,同时,朝一直站在在他身边的梁老师点头示意了一下。
梁老师早已手握一大叠红包在准备着,老余的话音一落,她便开始往大家手里派红包,两位弟媳一人一个,两位妹妹也是一人一个,小孩子们则是一人一个。
按照乡下礼数,红包是不能当面打开的,可小孩子们却没那么多顾忌,其中年龄很小的小孩一接到红包后,立即就打了开来,从中抽出一张红票子炫耀道:“妈,你看。”
他妈就是余钢的小姑。
这下可把大家给惊到了。
要知道,往年梁老师给大家的红包,一般都是每家两百左右,小孩子的压岁钱则是每人二十块。
今年竟然直接翻了很多倍?
这下连余钢的小姑也忍不住了,她拿起了自己搁在桌面那个厚厚的红包,也打了开来。
里面是一叠亮闪闪的红票子,粗略一看,起码有八到十张。
竟然是一百一张的?
而不是十块二十一张的?
小姑张大了嘴巴,惊问道:“大嫂,你家是不是发财了啊?”
这个问题终于被她问了出来。
向来都是搭车回来过年的大哥一家,今年竟然是开小车回来过年!
小车可以借,可同时带回来的那台大电视就有点非同寻常了,因此她一直想问大嫂是不是发财了,只是这样有点不礼貌,她才一直憋着。
现在她终于憋不住了。
“大哥大嫂没有发财,是钢发了点小财,这些钱是他孝敬你们的。”
梁老师面无表情地回了这么一句。
逼格十足。
只是她这一出声,余钢却又开始暗暗叫苦不迭。
你干嘛不直接承认自家发了点小财就好了?非得把我给兜出来吗?
他知道,梁老师这么一说,他那乖宝宝的定位算是彻底落空了,接下来他要面临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各种八卦。
第622章 亲情这东西
大哥大嫂没发财,是钢发了点小财!
余家人齐刷刷的把视线投向了跟老余头坐在同一桌的余钢身上。
钢不是去年下半年才考上大学吗?怎么突然一下子就发财了?又是车又是彩电又是大红包的,这到底是发了多大的财?
所有人都短暂地沉默了,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钱这东西,对所有人都是有诱惑力的,而且当一大笔钱跟自己有一定关联时,所有人都会对它产生强烈的欲望和期望。
说起来,余建国对兄弟姊妹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作为家中的大哥,以及唯一考上了大学跳出了农门的人,他对弟弟妹妹们已经尽足了责任和义务。
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工农兵大学生,托政策的福,其实余建国上大学并没有耗费家里太多的资源,因为那个时候上大学不仅不要钱,国家还会给补贴。
而余建国毕业工作有了收入后,先想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弟弟妹妹们,比如说老二余建家因为只上了初中,按农村的风俗结婚要早,因此余建国自己都还没结婚,就先把二弟的婚事给操办了。
后来,妹妹们出嫁,以及幺弟娶妻,都是他出钱出力在操办,后来老二建新房,老余头和幺弟翻新新房,他也支援了不少。
可以说,余家兄妹能在乡下过上比大多数家庭都要相对富足的日子,相当一部分是余建国的功劳。
而在这一方面,大嫂梁如意的表现也是相当不错的。
因此,总体来说,大家对大哥大嫂都心存敬意,颇有感恩之心的。
大家也知道,这几年农机厂效益并不好,大哥大嫂自己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对弟妹们的扶持就相对少了一点,对此大家也予以了充分的理解。
可这次过年,大哥大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