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大郎也觉得应该是这样,昨天给二弟那里送了一些尝鲜,今天那些学子们来买的就有不少。
能去书塾里读书的,一般还是有些家底的。
而且,大部分的人家都觉得读书郎读书辛苦,所以给的银子也都宽松些。
当然,一些条件不好的人家,那就另当别论了。
“绣姐儿,我觉得咱们可以弄些陶罐来装,这样是不是看上去更有档次一些?”
苏锦绣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如果一直用竹筒,成本虽然是低了,可是毕竟竹子是越砍越少的,而且以后还会再做其它的果酱,这门生意是可以长久做下去的,一直用竹筒,先不说原料的问题,只说一些富贵人家看不上眼,也的确是应该要考虑的。
“咱们村子的苏忠家就是专门烧这个的,现在生意不好做,听说他家的窑已经好多天没开张了。”
苏杨氏在一旁嘀咕了两句,“听说是之前专供的几个作坊,人家又找了别人,好像是大户人家出来的下人开的,有几分面子呢。”
经她这么一提醒,苏锦绣倒是想到了先前替自己说话的苏忠家的婶子。
“阿娘,要不您去忠叔家走一趟?”
苏杨氏愣了一下,现在苏忠每天都带着一些小陶罐去镇子上卖,一天的进项也不多。
毕竟这东西,谁家能天天买?
有的人家一个陶罐能用上几十年都不会换的。
“行,估计也就他媳妇儿在家,我去跟她说一声,等苏忠回来,让他直接来咱们家一趟。到时候具体的,你们再商定。”
苏锦绣知道苏忠家的日子不太好过,家里头孙子孙女好几张嘴等着吃呢,儿子儿媳妇虽然勤快,可没有别的手艺,也只能从土里刨食了。
“阿娘,我记得给咱们家摘山莓的,就有他家的娃子?”
“对哦,我怎么忘了。那倒是省事儿了,一会儿小娃子们回来,你就把那个招财叫住,让他给他阿爷阿奶带话就成了。”
“行。”
招财今年大概七八岁的年纪,男孩子,自然是人嫌狗厌,太活泼,心眼儿也多。
这几天跟着一大帮的孩子们去摘山莓,每天也能换得五个铜钱,招财心里头别提多得意了。
总觉得自己现在是大人了,可以养家了。
那回家时往外掏钱的动作,跟个大爷似的,可把苏忠一家子给乐够呛。
今天苏忠又推着车子回来,车上满满的陶罐,一个也没卖出去。
一回家,自然是一阵子的唉声叹气。
招财一进门,就连蹦带跳的。
“阿奶,给,这是我今天赚的钱!”
那语气,不知道的还以为他是发了多大的财呢。
苏忠家的将五钱收起来,看着大孙子又有些心疼。
别人家摘了山莓,大都会换她家的点心,毕竟小孩子嘛,能拿回家两三钱,也不错了。
总归不是吃白饭的了。
也就只有他家的招财,回回都是拿五个钢板回来。
不想吃点心吗?
怎么可能!
只是舍不得罢了。
“阿爷,给你看这个。”
招财还拿了两个竹筒回来。
一大一小。
“这是干嘛?”苏忠没看明白。
“这是大郎叔叔给的,说是想做跟这竹筒差不多大小的陶罐,问您能不能做,若是能做,多少钱。”
苏忠一听,心里头这个激动呀。
苏保柱家的生意起来了,他也是有所耳闻的。
毕竟,自家孙子天天都往那儿跑呢。
现在看这架势,应该是琢磨着用陶罐顶替了竹筒了。
“还说什么了?”
苏忠拿着两个竹筒,来回地打量着,随后又走到自己的小推车前,然后从里头挑挑拣拣着合适的。
“哦,绣姑姑说要的多,您给实在价。”
苏忠一听要的多,这心里头都快要乐疯了。
“行了,我知道了,去玩儿吧。”
苏忠媳妇也听见了,脸上的笑也是没停过。
“你这是找啥?”
“找两个看看大小差不多的,我去拿给他们瞅瞅,若是相中了,就照着做。”
比划了好半天,“行了,找着了。我先过去看看,若是要得多了,咱们家也能继续烧了。”
苏忠乐呵呵地拿着两个陶罐去了,半路上就遇到了刚刚从老屋回来的苏保柱,两人年纪相差不大,边走边唠。
苏大郎看了这两个陶罐,又把苏锦绣也喊了出来,两人拿水分别试了试大小,觉得还行。
“这罐口做地再精细一些,另外,这种大坛子,忠叔看能不能做出来?”
苏锦绣指着墙角下的腌菜坛子问了一句。
苏忠点头,“能做,能做!”
“那好,这种大个儿的坛子,我们要的不多,十五个吧。另外,这种大小陶罐,先各做一百个,我们试试行情。若是成了,以后的陶罐就都找您家做。”
苏忠兴奋地直搓手,对于他家来说,这绝对是大生意了。
“成呀!你们还有什么要求没有?”
苏大郎和妹妹对视一眼,摇摇头,“忠叔您说一个价钱吧。”
都是乡亲,而且现在明显是人家照顾他的生意,所以苏忠直接报了最低价。
苏大郎点头,转身找阿娘拿了五十铜钱过来,“这个算是定钱,等您做好了,给我们送家来,我再把余钱给结了,咋样?”
“成!我三天后就给你们送过来。”
苏锦绣看了一眼院子里的竹筒,三天的话,应该是来得及的。
只是第二天,苏锦绣就被傅掌柜的亲自到来给弄懵了。
一开口,就要大小竹筒的果酱各一百个,这是要火爆的架势?
第23章 回娘家
苏家这边干的热火朝天的,几里外的张家村,也听到了消息。
张大郎从地里回来,肩上还扛着锄头,见家门口围着好些人,也没多问,径直进了院子。
待到人都散了,张大娘才回来把自己家的人都叫进了堂屋。
“之前来咱们村子里卖米糕和马拉糕的那人你们还有印象不?”
张大郎的媳妇点了头,“认识,听说是苏方村的。”
苏方村主要的两大姓氏,一个苏,一个方,最初建村子的时候,只有二十几户人家,而且也只有这两个姓氏,所以后来就起了这么个名字。
直到后来不断地有外人涌入,渐渐地,才形成了现在的苏方村,也就是苏锦绣生活了十几年的村子。
“不只是苏方村的,我还打听过了,这糕点的方子就是咱们家桂花嫁的老苏家的。咱们家的桂花也跟着一起做呢。”
听这话,全家人的心思都活了起来。
最先开口的,就是大郎媳妇儿,“阿娘,要不咱们让小姑子回来一趟?别的不提,只说是许久未曾回娘家了,您老人家想她了。”
“我看成。等着明天那卖糕点的小哥再来,咱们就让他给捎个信儿。”
来张家村卖糕点的,一般就是虎子。
虎子和二狗子两人商量了,出村后,一个往东,一个往西,这样两人不照面儿,也省得起冲突,而且他们的点心也能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隔天虎子回去后,就把张家捎的信儿给递了,“三婶子,时候不早了,我就先回去了。”
“急啥,晌午就在这儿吃吧。”
“不了,我问过大郎了,他说晌午歇一个时辰再干活呢。月兰那里还没干完,她就在这儿吃吧。我先回了。”
“行,回吧。”
张桂花嫁进来也有半年了,到现在肚子一直没动静,杨氏不是没有着急过。
眼下娘家让她回去一趟,怕不就是想着给她看看,好让她尽快地给苏家添个孩子。
对此,杨氏还是觉得张家人挺懂事儿的。
她哪里知道,张家人打的主意,却是跟孩子半分不沾边儿的。
张桂花听说是她娘让她回去一趟,自然高兴。
杨氏也是个大方的,直接让大郎去户家里头买了一只兔子,再带了一些糕点回去。
不得不说,带这么多的东西回娘家,那可是婆家给她做脸了。
张桂花心里头别提多热乎了,下了驴车,苏大郎进去打了声招呼,连口水也没喝就先走了。
张大娘亲自送了出来,并且说了让大郎后来接人。
张桂花这次回来东西带地不少,而且一只大肥兔子,可是能有不少肉呢。
张大娘高兴,就直接让儿子将兔子给处理了,晚上就做兔子肉吃。
因为能吃肉了,家里上上下下自然都十分高兴。
吃完了饭,也就该说正事了。
张大娘其实一开始也是觉得有些理亏的,毕竟,这手艺不是他们老张家的。
真要是做出来了,以后怕是要惹了亲家的恼恨。
不过,眼下为了银子,也顾不得那许多了。
听说这苏家光是几样点心,这一天的进项就能有七八百呢。
她哪里知道,这不过是苏家赚的一个零头罢了。
这件事情早晚是要被知道的,到时候,女儿在苏家的处境,怕就为难了,所以张大娘觉得挺对不起女儿的,但一想今后女儿还要拿娘家当靠山才能在苏家过起好日子,腰板就又硬了。
不管怎么说,她都是为了孩子们好。
老张家起来了,这张桂花以后才不至于在苏家被人瞧不起,这么想着,也不拐弯抹角,直接就把要学制作糕点的手艺给女儿说了。
张桂花惊道:“阿娘,那可是苏家的手艺,我怎么敢外传?”
张桂花这么大反应直接刺激到了张大娘,本来还有愧的心里,顿时就只剩下怄气了。
在她看来,女儿这就是胳膊肘往外拐,不认娘家人了。
“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话果然不差!你阿娘阿爹还有你的哥嫂对你什么样你心里没数吗?现在你阿兄就管你要个方子罢了,也不是别的什么,你都不给。再说,苏家在苏方村,我们在张家村,真地做出来了,将来也只会往更远的地方卖,又能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