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柳承恩倒是觉得皇上还挺厚道的。
好歹也算是给他的东西扬了个名。
张正阳回到府中,换上常服,这才有心思问起了家事。
“柳家可有人派人送东西过来?”
长随连忙低头,“小的这就去问问。”
不大会儿,管家就过来了。
“回老爷,柳家今日的确是派人送了两罐东西过来,好像是叫什么酱,现在还在门房那里放着呢。”
张正阳皱眉,“将东西取来。”
“是,老爷。”
原以为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东西,所以门房也没有当回事。
哪知道老爷竟然亲自问了。
这就表示,这东西很贵重。
至少,不是他们能小看的。
管家亲自将东西捧了回来,同时,还将白日里的那个门房也一并叫过来了。
张正阳问清楚了送东西的始末,点点头,“下去吧。”
江元丰就快要调回来了,到时候朝堂之上,怕是又要一阵风起云涌。
皇上是个多疑之人,不过对这个柳承恩倒是一直很看重。
张正阳身为阁老,看人的眼光自然也是相当毒辣的。
他能感觉得到,这个柳承恩并非池中之物。
只是,如今太过年轻,还需历练。
否则,怕是永远不知道官场之险恶,更不会明白身为朝臣,最重要的职责应该是什么。
随手将一份公拿过来,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之后,最终又随意地丢在了桌上。
他需要让柳承恩知道人心不古,这等人才,若是早早地折在了京城,实在是大兴朝的损失!
张正阳一直相信柳承恩是一个聪明人,只是,却不够稳重。
皇上对他的看重,一方面可以做他的保护伞,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会成为一把杀死他的利刃。
所以,柳承恩,必须离京!
当天晚上,张正阳就去拜访了江老太爷。
次日早朝上,便有人提出了大兴朝北安州的灾情。
“皇上,去岁冬北安州上报总共有一千一百六十二人冻死,其中,青壮年竟然有三百人之多,皇上,长此以往,于我大兴的民生不利呀。”
皇上也是一筹莫展。
北安州的事,他当然清楚。
北安州是大兴朝最北边儿的一个州,也是人口最少,占地却最广的一个州。
当初皇上问及关于开荒一事,其实就是在考虑着北安州的民生。
北安州是他的弟弟肃王的封地,当初也是因为担心这个弟弟会造反,所以才会将这一片大兴朝最穷最苦的地方划拨给了他。
几年前,皇上使了计谋,将肃王召入京城,之后,便以太后年纪大了,儿子们当侍奉膝前为由,将肃王留了京城。
想到之前柳承恩跟自己提到的关于开荒的几大弊端,皇上倒是觉得可以让他去试试。
毕竟,现在的肃王被困在京城,而且北安州穷困,他也未必想回去。
皇上这几年一直在派人暗中试探并且调查肃王,手上没有兵权,这人造反的可能性可以忽略不计。
而且,若是派了自己的心腹过去,还能进一步地调查肃王一中。
“林正,你是户部尚书,你说说看。”
突然被点了名的林正愣了一下,连忙站出来。
“回皇上,微臣以为,这北安州的百姓之所以会受灾,主要还是因为气候原因。据微臣所知,这北安州下辖三个县,其中以平县为最北,也是最冷之地,去岁冻死的百姓中,也是以平县为最多。”
皇上抬了抬眼皮,一脸冷漠,“所以林爱卿在这里跟朕念折子呢?”
林正吓得一个激灵,“微臣不敢。皇上,微臣建议,可以将平县的百姓们迁移,分散到其它两个县中,如此一来,来年便可减少百姓的伤亡。”
皇上还没说什么呢,张正阳便一脸怒容,“一派胡言!这法子根本就行不通。正所谓故土难离,那里的百姓世世代代都生活在那里,若是迁移有用,他们又何必一直住在平县?还有,平县虽然冻死的人最多,可是平县也有着广袤的土地,每年虽然只能收一季的稻子,可也是粮食!再者,若是那里的百姓们都撤走了,我大兴朝的版图再大,又有何用?”
这话,才是说到了点子上!
皇上点点头,不愧是首辅呀。
靠谱!
“以张爱卿之言,又当如何?”
“回皇上,以微臣之见,当派能人治理北安州。北安州气候虽然是恶劣,可是那里的土地却极好。每年种出来的稻谷,口感极佳,这是南方稻米所不能比的。相信朝中诸位大人们,也都是吃过这北安州的大米的。”
话落,朝臣们又开始议论纷纷。
皇上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
不愧是自己看重的张阁老呀,还是很懂自己的心思的。
“张爱卿所言极是,朕深以为然!只是,不知诸位以为当派何人前往呀?”
这下子,殿中就更热闹了。
很快,就有人站出来向皇上举荐人才了。
一连举荐了几个,都被皇上给否了。
直到又有一人站出来,正是梁阁老一脉的人。
“皇上,微臣以为去岁的状元梁思明便是最佳人选。梁思明年纪适中,行事稳妥,北安州一事,可以交付于他。”
皇上的眼神微冷,在梁阁老的脸上快速扫过,之后,便看向了张正阳。
“张卿以为如何?”
“回皇上,微臣以为不妥。”
皇上轻笑,“哦?张卿觉得哪里不妥?”
“回皇上,这梁思明的确是有才干之人,只是他出身世家,自小未曾受过苦,更是不曾亲自下过地。这北安州的情况,还是需要一个懂农耕之人去办才更妥当。”
范阁老则是笑道:“听张大人的意思,那就是要举荐户部员外郎柳承恩了?”
张正阳面色不变,“本官确有此意。”
范阁老则道:“柳承恩的确是有这方面的才干,只是他太过年轻,还是需要历练呀。”
坐在龙椅上的皇上乐了。
历练的机会,这不是来了吗?
第275章 又升官了
还在户部衙门里援帐簿的柳承恩,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皇上和张正阳给联手算计了。
接旨之后,柳承恩还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回神。
这才几个月,他,他这是又升官了?
原是六品官,现在竟然直接又给他升到了五品。
还是连升两级。
只不过,这次是要去做地方官了。
而且,地方还不是什么好去处,是大兴朝最为贫瘠,人口也最少的地方。
柳承恩看到这个都懵了。
皇上这是打定了主意拿他当苦力使呀!
正五品的知州,这个职位,也就相当于知府了,只不过,因为北安州下辖只有三个县,算是小地方,所以,权利与知府相同,可是品级上就差了一些。
皇上要用人,这给出去的条件,自然也是大方的。
像柳承恩这个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就到了正五品,也的确是没谁了。
只不过,地方官嘛,很多人都是不乐意去的。
如果只是为了熬资历,那外放个三五年,回来升个官儿,以后就留京了,也算是好事。
可问题是,柳承恩要去的这地儿,太穷了。
北安州地广人稀,去岁又冻死了一千多人,就冲着这个,也没有哪一个朝臣愿意去。
那种地方,朝廷派过去了多少的能人,可是有哪一个真正能做出成绩来的?
不说几百年吧,可是至少也有几十年不曾有过长进了。
柳承恩呆愣的原因,倒不是因为他要被外派到那等苦寒之地。
他只是在想着,妻子身孕不足三月,这个时候动身,受得了吗?
这会儿已经是二月初了,天气倒是不怎么冷了。
等他们到了北安州,那里估计也就回暖了。
只是,一路上的辛苦,也不知妻子是否能受得住。
思来想去,柳承恩还是想着得跟皇上提提条件。
北安州一直以来都是皇上的一块儿心病。
先帝在时,便曾想过要大力地扶持北安州,又是免税,又是开荒的,可惜了,最终也没有收到什么成果。
而现在,有了柳承恩,皇上觉得这是一次机会。
一次让世人知道,他是天下明君,是一个真正可以治国安邦的明君!
柳承恩被皇上叫了起,“旨意已经收到了?”
“回皇上,微臣已经接到了圣旨,只是微臣不明白,皇上为何会派微臣这个入朝不足一年的新人去北安州?”
“哈哈!你倒是什么都敢问!”
说实话,就柳承恩这不爱拐弯的性子,皇上是真喜欢。
跟这种人说话,省心,也轻松。
“朕之前问过你关于开荒之策,当时你的回答,就让朕甚为惊心。此次,朕派你前往北安州,就是想要让你亲自去实现你曾提到过的策略。”
柳承恩懵了。
他什么时候说过开荒的策略了?
他只说过弊端好吧?
皇上这是脑子退化了,还是故意整他呢?
“皇上?”柳承恩那一脸惊鄂的表情,可以说是大大地取悦了皇上。
身为上位者,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掌控欲。
柳承恩平时都表现地太过镇定了,难得见他也有如此失态的时候,这足以证明,他是斗不过自己这个皇帝的。
皇上心情一好,这口头上也就松了。
“朕知道你既然能说出当初开荒失败的原因来,就一定有法子可以让北安州的百姓们富裕起来,最起码,能有法子让他们吃饱穿暖。是也不是?”
柳承恩嘴角一抽,很想哭,他要是说个不是,估计皇上能气得当场摘了他的脑袋。
“回皇上,微臣明白了。只是,这北安州是肃王爷的封地,税收和田地这方面?”
“你放心,朕已经将北安州的那些田地都收回来了,全部交由你来安排。另外,朕也会下旨,免北安州一年赋税。只是,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