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锦绣这心里头熨贴,便让人好好地打赏了带信回来的车夫。
看到信中写了让她一定要预防风寒一类的病症,应该是担心她会受凉。
苏锦绣看完信,高兴之余,又若有所思。
前儿听人说前面巷子的老夫人染上了风寒,一连卧床四五日了,怕是要不好。
如今四郎写信又提到了此事,她也不得不多做些防备。
冬日里头最是容易染上风寒,一不小心,就得卧床养病。
若是以往也就罢了,可现在她怀着孩子呢,着实得小心着些。
“董姨,让刘二来一趟。”
苏锦绣摸着自己的肚子喃喃道:“如今四郎不在身边,我更得把家里头都照顾好了,特别是我们这个没出世的小宝宝,不能让四郎在外公干也不安心。”
苏锦绣笑了一声后,便让人扶她去了西间儿,那里算是她的一个小书房,里头的东西齐备,便照着柳承恩给出来的方子抄了不少的药材名字。
待刘二过来,苏锦绣便让人将两张一模一样的单子递了过去。
“按这上面的采买,多买一些。特别是艾草一类的都多囤一些,不必心疼银子。另外,你再辛苦一趟,去将这单子给苏府的大爷送去一份儿。只说这是四郎写信中特意提的,他自会明白其用意。”
“是,夫人。”
苏锦绣又差人去煮了姜丝茶,各房各院都送了一壶过去,便是下人们也都每人得了一大碗。
这冬天喝上一碗姜丝茶,热乎乎的,还真是舒坦。
苏锦绣是孕妇,这入口的东西多有忌讳,所以便让人在屋子里头熏了醋,据说这效果也是不差的。
只是怕什么来什么。
次日,便听说前面巷子的那位老太太没撑住,没了。
第585章 伤寒
关疏影如今对于这些邻居们的关系也都弄地清楚明白了,跟苏锦绣说了一声之后,便差人送了一份奠仪过去。
柳承恩不在,所以七郎还是亲自去了一趟。
一位老太太的离世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注意,可是当接二连三有人过世之后,大家便敏感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同的气息。
特别是当一位年纪尚不足四十的夫人也紧随而去之后,大家对于传染二字,显然是已经有了更深的认知。
此事,自然也引起了朝廷的重视。
太医院查了几天后得出结论,这几位已经过世之人,都是得了伤寒。
伤寒有传染性,这也是人尽皆知的。
当即,朝廷便颁发了诏令,严禁大家饮食生冷之物,而且在一些较为繁华的街口,还会撒下了一些生石灰。
生石灰不具备直接杀死病毒的能力,如果直接撒生石灰粉消毒,不仅难以撒施均匀,而且无法达到预期的杀菌消毒效果,
再则生石灰撒施时扬起的粉尘,进入人畜的呼吸道后还会危及人畜健康。
因此一般将生石灰加少量水,使其反应成具备杀菌消毒功效的熟石灰后再使用。
柳府上下自然也备了不少的生石灰,这会儿又有了朝廷发下来的诏令,苏锦绣便命人开始在各院子里消毒了。
便是仆从们居住的地方,也都要准备到位。
又是艾草,又是生石灰,可以说是整个京城,也找不到比柳家更注重消毒的人家了。
苏大郎早在刘二送过来药单时,便大量购入了药材,同时,也购进了不少的生石灰。
这会儿苏家和柳家一样,正集体消毒呢。
这种时候,也有一些不怎么友好的声音冒了出来。
说是不友好,其实更像是一种挑拨和栽脏。
有人说是因为德宝酒楼里头出售的新鲜的吃食罐头才引发起来的伤寒,如果将这东西都集中销毁了,那便无事了。
这种说法,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回应,而支持这一说法的就更少了。
为何?
人家柳、苏两家吃的罐头少吗?
可是人家这两家一个染上伤寒的都没有,这如何能证明了是与那罐头有关的?
而且德宝酒楼也是一样的,从掌柜的到小二,没有一个染上伤寒,可见这说法之无聊。
再者,更有人说,外城感染伤寒的人数较多,可是那罐头卖的贵,生病的都是一些普通人家甚至是贫寒人家,他们莫说是吃这个罐头了,便是看一眼可能都不曾,如何由这罐头染上的病?
此等无稽之谈,很快得到了太医院给出的更为肯定的驳斥,分明就是有人在故意搅局。
苏锦绣倒是不担心这些谣言,当务之急,还是得先想法子保全自家人,让大家都避过这场祸事。
因为伤寒具有传染性,所以,各府各院,基本上都是紧闭大门,再没有了以往的热闹。
罐头引发伤寒一说,虽然是并没有被大家认可,可是到底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这也直接导致了罐头的销量下滑。
对此,苏锦绣毫不担心。
这么多的地方都在售卖她的罐头,唯独只有京城才有了伤寒,其它地方都好好的,所以,她这些东西,压根儿就不愁卖。
上次给柳承恩送去的一些罐头,都是用的竹筒装的那种,主要是担心再撞坏了。
西边儿风沙大,缺菜少果的,条件很是艰苦。
苏锦绣知道他们都是自己解决吃食味道,所以让人给柳承恩备了不少的干货。
这些干货都是白家少主直接从北安州给送过去的。
山里头的菇子、木耳,还有一些干笋,总比没有菜只能吃肉要好。
这人的肠胃是很娇弱的,特别是柳承恩这样的官,很少有三餐不继这样的事情发生。
所以初至安西都护府时,他还真有些不适应。
有些苦处,也无法对外人言。
刚到时,先是上吐下泻,可能是水土不服。
再后来竟是一连几天不上茅厕,这更让他难以说出口。
好在出门时苏锦绣给他备了秋梨膏和蜂蜜。
一连喝了几天这种水之后,这肠胃的蠕动才算是正常了。
正是因为自己切身体验了一把这里头的艰辛,所以更是打定了主意不让苏锦绣和孩子们过来。
这里的日子过地太艰难了。
当地的百姓们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可是他的妻儿适应不了呀。
想着苏锦绣那白嫰的小脸儿,再看看这里的风沙。
他是有多想不开,才会把美人娇妻接到这里来呀?
等几年再回去的时候,怕是娇妻变成真正的黄脸婆了!
京城这边,伤寒的治疗也并不容易。
因为这种病初期很难判断,起病大多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
到了后面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于几天内便能让人烧地厉害,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所以,现在太医院那边给出的最佳的治疗方案,还是在刚刚开始发觉有这方面的可能性,便先将人隔离,然后开始斟酌用药。
此时,仍无法确定病人得的就是伤寒。
一般要等病人发热几天之后,才会显现出伤寒的一些主要病症,如此,方能给出诊断。
一旦确定了是伤寒,那用药基本上就是有针对性的了。
一般情况下,从发病到开始好转,至少也要半个月之后,此时病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大开始回缩。但仍有恶化的可能,所以不能放松警惕。
根据太医的说法,病人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当然,这是在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之下,才能做到的。
对于外城的一些贫苦百姓而言,这仅仅是吃药一项,可能就会耗干了他们的家底。
药材不便宜呀!
更何况是至少一个月不能下床,还得吃药,又是在这种大家都在买药备用的情况下,药材的价格可以说是一路飙升。
第586章 难过的苏锦绣
苏锦绣囤积了大量的药材,主要是考虑到了家中人手多。
除了这里,还有田村庄子上的那些人,她都得顾着。
既然是叫她一声东家,她便不能让人寒了心。
不过是些许的银子,她不差这些。
若真地是只能靠几两银子就救下一条人命,那这买卖还是她赚了。
“夫人,按您之前给的方子,麦冬根,银花藤,薄荷少许,以水煎服,每次一碗,每天两次,田村那边的伙计一切都好。六爷这两日干脆就是在作坊门外熬的药,说是有预防伤寒的功效,除了本村的百姓外,也有外村的人过来喝的。”
“嗯,让他把事情做仔细些,莫要让人混水摸鱼。”
“是,夫人。咱们之前买下了不少的药材,还有许多未曾动过呢。您看要不要配合着官属的医馆来救治百姓?”苏孝小心地提醒着。
苏锦绣仔细想了想,摇摇头,“咱们家老爷如今不在京城,也不好太张扬了。这等博人眼球的事,咱们还是少做。库房里还有哪些药材较多一些?”
“回夫人,贯众还有不少。其它的金银花和小柴胡也都有。”
“这样吧,你着人将金银花和小柴胡送到医馆,看看今日在那边当值的是哪位太医,就只说是咱们家里头自己存下的药材,若是能用,便让他们收了。”
“是,夫人。”
苏孝领命去办事。
因着这伤寒闹腾的,所以医馆这边每天都会有太医院的人过来当值,就是要想办法避免这伤寒的扩大化。
目前因为这伤寒,京城已经有二十多人离世了。
大多为年长者和年幼者,按太医的说法,这两种人的体质上稍差一些,也更容易被传染上伤寒,而且一旦染上了,这病便是来势汹汹。
苏锦绣送去的药,正是目前医馆也急需的。
宫里头的药物不能动,那都是给皇上和皇后等贵人主子们用的。
而药藏局这里的储备药,显然也已经快要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