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花香自苦寒来。
“既然你们家里人都这么有信心,这么硬气,”杜老先生深吸了一口气,“老朽岂有不成全的道理?仅香居书院,还是势弱,老朽出面,请京中的几家大书院一道来办个茶会,各家都出题,想来的学子都可以来。”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
他的学生,即便不是汗血宝马,也是千里良驹!
温宴郑重向杜老先生道谢。
与预想的一样,他们温家越有底气、信心越足,杜老先生也就越愿意出力。
杜老先生摆了摆手:“就后日吧,让温辞做好准备,也转告老夫人,身体要紧。”
说完了事,杜老先生没有多留。
他急匆匆去拜访自己的好友,京中另一家书院的符山长,请对方出面,主办、主持这一次的茶会。
这也是为了降低香居书院在其中的推动力,更能取信那些对温辞抱有疑惑的考生。
符山长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联合几大书院来办,对他们溪山书院而言,是个提高名声的好机会。
再者,考生们纷纷赶来,温辞能不能脱颖而出,全看他自己本事,他们书院可没有替人洗冤情。
杜老先生与符山长商议一番。
符山长又连夜给其他几家写了帖子,请他们一块参与进来。
名头响亮,给考生们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反正,绝口不提温辞。
翌日,由溪山书院主办,京中几大书院协办的茶会在考生中宣传开了。
大家伙摩拳擦掌。
给各家递文章,评语还得等待,茶会是面对面,答得好与不好,当场就有分晓,也不用担心别人的文章是不知道由谁润色了多少遍的,所有人比的都是真本事。
听说,茶会设在宝安苑,场地大,能容纳很多人。
两侧另有高台,供书院的先生们、京中大家,甚至是有兴趣来听一听的官员入座。
自认才华出色的,都下定决心,一定要大展才华。
第423章
御书房里,皇上闭目养神。
昨日下午,他就从赵太保那里听说了一些传言。
赵太保说得很客观。
他夸了温辞秋闱的章,又说,流言传开之后,他还让人把去年温辞的答卷翻出来,检查过经义,同样出色。
这样的卷子,若没有提名,那只能是比他更出色的人太多了,生生把他给挤下去了。
显然,秋闱时,没有那么多人挤在温辞头上。
至于泄题,姜翰林也不是第一年当秋试主考,辅助的官员都有经验,没道理做那等糊涂事情。
皇上在心里“哦”了一声。
他一点儿都不意外。
霍以骁说得没有错,如此好时机,没有人闻风而动才怪了。
这不是,第一缕风,吹起来了吗?
从质疑温辞、到质疑秋闱,再到质疑春闱,质疑前几个月在礼部的朱桓和霍以骁,这一套步骤,皇上随便想想就明白了。
刚才,赵太保又来了,汇报考生安顿的状况,春闱的各项准备。
同时,又提了个消息。
溪山书院明日在宝安苑办茶会,应是今年春试前最隆重的一回了。
皇上一听就笑了。
他虽不晓得是谁的主意,但定安侯府肯定出了些力。
宝安苑办茶会,没有顺天府的批准,能办得起来?
说办就办,温子甫为了儿子,煞费苦心。
皇上告诉赵太保,要稳定考生情绪,要弄清楚流言原因。
茶会是好事,若有人才,记得留意。
而皇上则是在等风吹得再大些。
得等着那些人跳出来,不然,他收拾起来都师出无名。
哎? 明明是个皇帝? 却不能随心所欲,连收拾些人,还得多埋伏笔。
最让他生气的是他的两个儿子。
朱茂和朱钰? 接连拒绝了去礼部观政? 理由寻得虽不错? 但皇上怎么会看不出来?
分明是知道要出事,一个个避得快。
他们到底是向着沈家
皇上叫了吴公公:“明儿你出宫一趟? 去听听那书会? 朕想? 一定有很多人感兴趣。朕去不得? 遗憾。”
吴公公应下:“小的也有好些年没有出宫走一走了,谢皇上给这个机会。”
皇上哼道:“不当值的时候,宁可在边上候着,也不肯多休息。”
吴公公笑了笑。
既然是出宫? 吴公公做了一番准备。
头发梳得油光发亮,黏上上下胡子,换一身半新不旧的袍子? 披一件貂领雪褂子? 手里盘着两只玉球? 一幅有学问的老员外模样。
饶是认得他的人见了,也得仔细瞧一瞧,才能看穿他的身份。
吴公公到的时候,宝安苑里已经聚集了不少考生了。
温辞就在其中,与霍以暄等人一块。
有考生悄悄议论他,他并不理会? 而与霍以暄等人相熟、过来问候的公子,自然也不会当面给温辞难堪。
当猴子给这么多人看,没这个必要。
再说,茶会开始后,是个什么状况,一目了然。
霍以暄与人客套几句,转头问温辞:“你张望什么?”
温辞道:“寻我母亲和妹妹,她们说了要来。”
正说着,温辞看到了高台上的几个人。
曹氏一瞬不瞬地看着他,而他的三个妹妹,都穿着男装,见他看过去,纷纷握拳给他鼓劲。
温辞弯着眼就笑了。
中间台上,符山长、杜老先生与其他几位山长一并上前。
符山长亲自宣布此次茶会的规矩。
愿意参与的学生们列队,先由几家书院出题,经义每题击鼓传花一次、策论五次,花球在谁手上,谁来作答。
拿到花球,却没有思路,也不要紧。
给各位作揖,由他之后的那位替上。
答完之后,若还有谁想要作答,上前便是。
曹氏紧张起来,小声叮嘱温慧老实些、别激动,等比试开始,她就顾不上再盯着温慧,全神贯注看台上。
蒙着眼睛的鼓手咚咚咚敲打,每一下都像是落在了曹氏的心上。
一连三次,每一回都没有落到温辞手里,曹氏一时之间,遗憾不已。
“不会总轮不到哥哥吧?”温慧低声与温宴咬耳朵。
温宴道:“不会的,真轮不到,能上前答题,再者,之后还有在场学生们的随意出题。”
甚至,能点名道姓的让某一位来答。
质疑温辞的人,必定会问。
这是正常交流、切磋,是讲规矩,问的和答的,都不会舍不出脸。
也是运气使然,香居书院杜老先生的策论,第三轮击鼓,花球到了温辞手里。
瞬间,无数的视线聚集到了温辞的身上。
霍以暄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好答。”
这题不算简单,但年节里,他们在说一道题时,曾发散地讨论过一些,当时的观点提炼出来,用来作答,很是合适。
他知道温辞今日会被特别照顾,尤其是自由出题时,一道道题会飞过来,那么,现在这么一相对熟悉的题目,用来给温辞热场,刚刚好。
温辞走到台上。
与山长们行礼,与高台上其他的先生们行礼,再与台下的书生们行礼。
吴公公摸了摸假胡子,暗暗颔首。
到底是侯府公子,这一举一动,仪态大方、得体,看着就是那么一回事。
等温辞一开口,吴公公又觉惊喜。
咬字清晰,虽是旧都人士,却没有旧都口音,官话说得很标准。
声音清亮,哪怕是高台之上,也能听得一清二楚。
而且,成竹在胸。
台上口述,与纸上写策论章,还是有些不同的。
朝廷考策论,一考就是三天,给与考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起草、润色,最后拿出来一遍成品。
上台讲,时间很短,只要能把论点讲清楚、剖析明白,就合格了,若能再丰富一些,策论的行规则展现出来,就是优秀了。
温辞显然是优秀那一批的。
逻辑清晰,出口成章。
台下鸦雀无声。
直等到温辞说完,霍以暄带头,和霍以谙、霍以呈一块,啪啪啪鼓掌。
出色便是出色,考生都听得懂好赖,跟着鼓起掌来。
温慧把两只手心都拍红了,突然听边上有人说“这是准备过的吧”、“这位正好是香居书院的学生”、“原来如此”,她气得瞪了一眼过去。
温宴将她的脑袋转过来,安慰道:“让他们说去,等比完了,就知道了。”
有人质疑,这一点也不奇怪。
即便不是香居书院的题,最后也不能让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闭嘴。
真正的考验,在考生出题时。
挺过了那一轮,才是胜利。
第424章 还是运气
很快,温慧的心思也不在边上那些说话的人身上了。
她的视线追着温辞转。
温辞全了礼数,从台上下来了。
其他几位山长夸赞了他几句,倒是杜老先生,摸着胡子,神色严肃。
温辞明白杜老先生此举的用意。
一来亲师徒两个,自家出题自家答,老先生欢呼雀跃的,不太合适,二来,这才刚开场。
他自己的名声、书院的名声,都沉沉压在茶会上。
温辞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霍以暄笑道:“是真的不错。”
温辞亦笑了笑。
霍以呈问他:“站在上面,感觉如何?会紧张吗?”
“那倒没有,”温辞顿了顿,补了一句,“就是看得特别清楚。”
底下人的反应,那些他认得的、不认得的,都在他的眼前。
他甚至还看到了杨继林三人。
王笙与钱晖来旁听,没有打算当众答题,他们站在外围,与书院同窗们一起。
杨继林打算参与,只是人数多,几次传花都没有传到他手里。
此刻,掌声已经停下来了,但新的一轮击鼓还未开始,规则之中,给大家伙儿留下了一些讨论的时间,不算长,简单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