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居然想扶持这么一号人物来对付袁世凯……摄政王这智商着实堪忧啊!
载洵态度如此激烈,就差没说如果你敢扶持他,老子就一头撞死在你面前,但载沣却有点不以为然:“你是不是太悲观了点?那李思明才二十出头,也就打仗的本事厉害点,没见过什么世面,断不会像袁项城那样老奸巨滑。只要我等对他施以恩惠,多加笼络,他定然会感念皇恩浩荡,为大清效死的。”
载洵冷笑:“朝廷给袁项城的恩惠还不够多么?对他还不够皇恩浩荡么?他是怎么回报朝廷的?南城的炮弹坑还在呢,摄政王,你这么快就忘记了?”
载沣烦躁起来:“那你说我们应该怎么办?继续看着袁项城一家独大,无人能制?你敢保证他下次再派兵进京,炮弹还是打在南城的荒地,而不是打进京城里?”
载洵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起用一个比袁世凯更年轻、更有能力的李思明那固然是找死,但放任袁世凯一家独大,那等于一把利刀悬在自己的脖子上,什么时候落下来全看他袁某人的心情,这种等死的滋味可不好受!
找死和等死,他们必须选一样,没有第三种选择了。
载沣被人称为“混蛋小王爷”,既然是混蛋,那心眼自然大不到哪里去。本来他跟袁世凯就有私仇,后来袁世凯还调段琪瑞炮打南城,让他这个摄政王首页扫地,这口气他哪里咽得下。而且此时的载沣也才二十七、八岁,还没有真正沉淀下来,年轻轻轻便当上了摄政王,自然别指望他像李鸿章那样慎重、从容的处理问题。年轻人总是容易冲动,富有攻击性,而以庆亲王为首的那一拨人一个个暮气沉重,干什么都瞻前顾后,有气无力,让他非常不爽。载洵也没比他大几岁,居然也是前畏狼后怕虎的性子,他就更加不爽了。想做大事,哪能一点风险都不冒的?扶持李思明自然是有风险的,但只要能对付袁世凯,那这点风险就值得冒!他是铁了心要把北方变成袁世凯与李思明的斗兽场,让他们斗个你死我活,谁也拦不住。
不过,他虽然贵为摄政王,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他一句话就能拿定主意的。不出所料,他决定扶持李思明一事在中枢掀起了轩然大波,一大票满洲权贵,不管是老的还是小的都像被开水淋到的猫一样跳了起来。端方还好,当过两江总督,跟李思明合作过,认为那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应该重用,不可使他就此埋没,但必须慎用,否则后患无穷————现在的大清可没有能耐让一个拥兵数万、骁勇善战的大将乖乖放下兵权当曾国藩的能耐了。端方的意见还是比较温和的,铁良和良弼的意见就非常极端了,他们激烈反对,甚至认为李思明是个祸害,应该尽快铲除!
铲除什么的也只能是口嗨一把。那可是能以一万地方团练大败三万豪强联军的狠人,大清大多数军队,除了新军之外,都还没有那支豪强联军能打,怎么铲除?指望两江总督府绝对没戏的,北洋军倒是能轻松拍死这支强悍的武装,但没有袁世凯点头,清廷根本就凋不动北洋军一兵一卒……清廷敢把袁世凯放出来吗?给个缸子他们做胆都不敢!
总之就是难。
朝中关于是否扶持李思明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吵,以他们的效率,不吵上几个月是绝对出不了结果的。
李思明对这些不大关心,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想跟北京那帮人打交道,省得沾上晦气。他在盱眙、泗州和邳州各留了一个营驻守,然后让各团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退兵休战的命令一下,各团反应不一,狠狠地揍了豪强联军一顿的骑兵团、第1、第2、第6、第7这几个团自然是开心得很,他们当中很多人都在这场大战中立下战功,获得了赏赐,还捞到了不少战利品,大赚了一笔,可以过个肥年了。第3、第4、第5团就郁闷得想吐血了。第3和第4团是奉命驰援邳州战场的,他们做足了准备,昼夜兼程赶路,生怕蔡锷顶不住,可谁能料到这个年轻的参谋长居然这么能打,一边防疫一边重拳出击,三个团拼凑出不到六千人,一战就将三倍于己的豪强联军打得全军覆没,害得他们白跑了一趟!
第5团就更郁闷了,他们可是李思明那路大军的主力啊,本应该大显身手的,李思明也确实是把他们当尖刀在用,一开始就赋予他们阻击淮南豪强舰队的重任,全团上下极为兴奋。谁曾想,炮艇中队冒雨深入到盱眙附近,袭击豪强舰队,一战便将豪强舰队全歼了,他们的阻击任务自然也就落了空。听闻第6团和第7团跟豪强的步骑军主力干上了,熊成基火烧屁股一样带着全团赶往战场,结果还没等他们赶到,战斗已经结束了……
熊成基泪流满面,长叹:“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呀!”
士兵们瞅着他,一脸嫌弃,似乎觉得这个团长有点晦气,跟着他什么都捞不着。
熊成基越发的郁闷了。
相对于熊成基的郁闷,关先生就显得十分激动了。
他在徐州豪强尚未出动之际便跑到窑湾小高地通风报信,虽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但也很幸运地目睹了黑衣军粉碎徐州豪强的全过程。那凶残的火力,那铁一样的军纪,各部之间无缝衔接的配合,都让他震惊不已,打心里感叹自己的老东家当真是取死有道,谁不好惹惹这么一头雄狮。
昨天,有人通知他乘船前往淮安,李团练使要见他,他顿时便激动得不行了,以最快速度赶到了淮安城,等待与李思明的会面。他有预感,这次会面将会让他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是天大的机缘,必须死死抓住的!
王小曼亲自把他引进府衙————对,这一家子赖在府衙不走了,一赖就是三年,可怜的郑知府到现在仍在为办公地址伤脑筋。她把他带到客厅,拿出上好的茶叶熟练地冲泡着,边忙活边说:“老先生,他有些事情还没忙完,你且坐下来喝杯茶,耐心等上一阵子,他很快就该出来了。”
关先生有些拘谨的坐下,试探着问:“不知道团练使现在在忙什么?”此言一出他便后悔了,擅自打探上头的,这是大忌啊!
王小曼轻笑:“也没什么大事,只是跟张季直先生谈一笔生意。”
第204章 重用1
王小曼语气虽然平淡,然而关先生却大吃一惊:“张季直?可是开办大生纱厂的那位张季直?”
王小曼点头:“正是。这两年他在我们这里大量收购棉花,今年棉花收获的季节眼看又要到了,他自然要跑一趟。哦,对了,他还想在盐城建一个制糖厂,收购甜菜制糖。”
关先生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张季直啊,那是如雷贯耳的名字,此时的中国工业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方面,而纺织是大头,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则是纺织行业的巨无霸!能跟这样一号人物对话,那是……
那是何等的憋闷!
当然,这是李思明的看法。
他跟张謇已经有三年的合作关系了,在他跑到盐城开荒之初便去大生纱厂找张謇拉投资,当然,不是让他投资垦荒,而是让他投资建学校甚至幼儿园。办学校也是一门生意,一般来说生意人更愿意投资办技工学校,因为技工学校可以为他们培训急需的人才,至于小学、幼儿园,那真没什么人愿意投资,至少在这个年代没什么人愿意投资。不过李思明口才不错,很快就说服了这个老头子,由他出钱在盐城创办了五所包括幼儿园在内的小学,作为回报,他在大丰区开垦的几十万亩棉田出产的棉花全部卖给大生纱厂。大丰区的棉田使用的都是从欧洲引进的优良品种,更兼大量使用加了化肥的堆肥,棉花质量极佳,张謇极为满意,大家算是双赢了。
这次橡胶股风暴,张謇原本也想赌一把,但李思明给他打了几通电话,硬生生劝住了他。托他的福,张謇成了江浙一带少有的没有在这场股灾中蒙受损失的富豪,甚至还趁着大批纱厂老板贱卖资产以填补炒股造成的亏空之机大肆收购厂房、纺织机、纱锭,招募技术骨干,捞到了不少好处,双方的关系越发的融洽。
今年盐城棉花产区六十多万亩棉花又是丰收在望,已经有不少纺厂主动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够采购他们的棉花了。张謇自然不能让人把自己的墙脚挖了,主动跑过来跟李思明谈今年棉花的收购价格————主动将棉花收购价往上提了一点,同时邀请李思明入股他开办的电灯公司。李思明自然没有意见,往他的电灯公司注资三十万银元,拿到了百分之三十五的股份。同时李思明也邀请这位实业家入股自己即将投产的罐头厂,张謇品尝过用海鱼制成的罐头之后觉得大有可为,也爽快的注资二十万银元,得到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大家合作愉快。
但接下来,合作就不怎么愉快了。李思明邀请他注资磷肥厂,同时到越南去投资铁矿、磷矿开采,这着实将这个老头惊得目瞪口呆。最吓人的是,这家伙居然还要求跟张謇合作,在南通建一个比汉冶萍的规模还要大的钢铁生产基地,每年生产二十万吨钢铁的那种!
张謇冷汗都冒了出来,说:“老弟,你知道办一个钢铁厂要多少钱吗?一个汉冶萍把湖广的金库都给掏空了,一年也只能产出七万吨钢铁,你要搞一个年产二十万吨钢铁的,只怕把我们全副身家全投进去也不够啊!”
李思明说:“总得试试的。我至少能拿出三百万银元,再借贷一点的话,四百五十万不成问题,张公您再投个二百万进来,厂房和机械设备基本上就妥了。”
张謇说:“一个钢铁厂不是有厂房和机械设备就行了的!技术工人呢?管理人员呢?矿砂呢?焦炭呢?这些都是非常烧钱的!”
李思明说:“矿砂我自有办法……”
张謇没好气的说:“你能有什么办法?难不成是从汉冶萍那边购买?我劝你死了这条心,汉冶萍的矿砂除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