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宋沉吟片刻,也觉得自己的胃口好像太大了点,便说:“好吧,你先给我批几十亩地,把堆肥场给我建起来,我这就找关系去进口牛粪,肥进口多少就做多大的堆肥场。”
李思明笑:“这就对了。不过这事恐怕得往后放一放,我们得先去一趟徐州。”
老宋一怔:“去徐州干嘛?”
李思明说:“落实那个大型煤铁项目。”
徐州地区盛产煤炭,在一千年前,徐州人就开始开采煤炭了。不过由于技术落后,那种开采都是小打小闹的,折腾一年都开采不出多少。一直到1881年,两江总督左宗棠上奏朝廷建议开办徐州地区矿务,并且成立利国煤矿局,这才拉开了徐州地区近代煤矿的序幕。
利国煤矿局成立后,两江总督府聘请英国地质勘察专家对徐州地区实施细致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铜山境内煤苗极旺,利国驿所产铁矿尤多且佳”,“附近之察山、界山及青山皇、泉旺头等处遍地皆煤田,矿利之兴不让德克鲁伯厂之基础”。由此不难看出,英国地质勘察专家对徐州地区发展煤矿是持乐观态度的。
不过,徐州确实是有矿,但也得有那个能耐挖出来才行。利国煤矿局折腾了三十年,由于技术落后、煤炭滞销、资金薄弱等种种原因,发展一直磕磕绊绊,到现在才形成年产量三万吨的产能……这点产能别说跟现代比了,就算跟同时代的欧洲小国相比都不够塞牙缝的。所以大家也别见到个有钱人就说人家家里有矿了,有矿不算能耐,能把矿挖出来并且卖出去那才叫能耐。
一直到近两年,利国煤矿局的经营状况才有所好转,李思明在淮安府折腾出来的动静实在太大了,工厂需要煤炭,冬季取暖需要煤炭,老百姓日常生活更需要煤炭,说得不客气点,利国煤矿局一年三万吨的产量还不够苏北农场工人自己用的。一直滞销的煤炭突然变得供不应求,煤矿局那帮官员大喜过望,开动脑筋提高产能。发现李思明是财大气粗的土财主一个之后,他们更是递过来一只热乎乎的大手,希望李思明能够入股煤矿局,最好能够投资开发利国铁矿,实现煤铁联营,将徐州地区煤铁资源优势全部发挥出来!李思明也对这一地区那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优质铁矿石很感兴趣,有意要投资,奈何徐州豪强在中间搞鬼,几次接触都让他们给搅了,着实令人恼火。
现在徐州豪强基本上被打趴下了,没了拦路虎,李思明自然要着手自己的投资大计了……
哦,投资是不可能投资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投资,他更习惯把利国煤矿局的经营权给买下来,自己掌握绝对的经营权。倒不是他霸道,实在是没办法,不这样做的话你就等着没完没了的扯皮,最后被活活气死好了,这年代的官员干别的不行,但阳奉阴违、钻空子捞油水绝对是第一名的!
先将他未来岳父投资堆肥厂那摊子事搁一边,他带上老宋和陈其美开车直奔徐州而去。在那里,利国煤矿局的大小官员以及一帮子有意投资的资本家已经恭候多时了,一个个正磨刀霍霍准备宰土豪呢!
就是不知道最后谁宰谁……
第217章 煤铁联营2
李思明抵达徐州的时候,关先生已经在那里着手进行轰轰烈烈的分田地运动了。
所谓的分田地运动,自然不是真的将田地分给农民,而是成立一个个拥有十几二十万亩田地的农场,然后招募工人,每个农场工人都可以获得数十亩田地的经营权。他们可以在分到的田地上种植农场要求的作物并且因此而获得收益,但没有土地转让权,擅自转让农场的土地后果可是非常严重的。
这场运动在徐州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各界为之震惊,老百姓则极为振奋,争相报名成为农场的工人,苏北农场工人过的是什么日子大家都知道的,谁不羡慕啊,现在也有这样的机会了,他们当然不愿意放弃。
这就让关先生很为难了。
“报名的人实在太多了……按照你的要求,每户农场工人至少应该拥有四十亩田,但如果把所有人都收下,每户顶多只有二十亩,打了个五折,跟以前没有太大区别了。”面对前来视察的李思明,他诉苦。
李思明笑笑:“没事,都收下来。你们一时间还没有办法像苏北那样大规模推广机械化耕作,超过一半田地需要牛耕或者马耕,这个时候人力就非常重要了,人少了根本就忙不过来。”
关先生说:“但这边迟早要大量使用拖拉机、收割机的啊,到时候那么多人力岂不是派不上用场了?”
李思明说:“怎么可能派不上用场?不是非得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才叫农场工人,进入榨糖厂、面粉厂、纺织厂工作的同样是农场工人。”
关先生恍然大悟:“我明白了!”
李思明说:“抓紧时间把养马场搞起来,苏北那边很快就要送八百匹重型挽马过来了,可别到时候马到了,养马场还没搞好。”
那些重型挽马关先生是知道的,一匹匹壮得跟大象似的,拉车拉犁都是一把好手,比黄牛要好使得多,有这七百匹重型挽马在,徐州农场的畜力将得到极大的充实。对于这样的好事,关先生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拍着胸口表示冷落谁都不会冷落那些宝贝挽马。
关先生在徐州干得还不错,他做事踏实而卖力,又有不少从苏北农场那边抽调过来的骨干全力协助,徐州农场项目的进展非常快。李思明对这老头子的能力有点儿刮目相看,在他那里逗留了两天,帮忙解决了一些问题,然后便动身前往利国了。
“李团练使,欢迎来到利国!”
他刚下车,胡碧澄便迎了上来,恭谦有礼的向他问候。
胡碧澄是个实业家。利国煤矿局原本是由胡恩燮主持的,由于经营困难,胡恩燮忧劳成疾,最终病逝,胡碧澂接手了利国煤矿局。胡碧澂自知撑不起这个烂摊子,提议由国家接手。当时清政府财政极其困难,自然不愿意接手,胡碧澂更不愿意将自己身家都填进这个无底洞,将它转让给了胡碧澄。几经辗转,最终由广东商人吴味熊跟胡碧澄签订了转让协议,利国煤矿局也因此改名为贾汪煤矿公司。几年后,吴味熊病死,临死前希望胡碧澄回来主持大局,胡碧澄觉得胡家人打拼几十年才打下来的一点事业不能就这样夭折了,于是又硬着头皮回来接手。当时贾汪煤矿已经陷入了停产的境地,胡碧澄费了老大牛鼻子劲才把那个烂摊子收拾好,重新开工,将产量恢复到每年三万吨。然后,他很快就走好运了,在他重新接手贾汪煤矿的第二年,李思明就来到了苏北,当年一个冬季就向贾汪煤矿公司订购了八千吨煤炭,将贾汪煤矿公司积压的煤给清了个一干二净。此后,苏北农场就像一头吞煤巨兽,贾汪煤矿公司挖出一车煤他们就拉走一车,尤其是盐城和淮安两个火力发电厂投产之后,吃煤就更加厉害了,李思明就差没拿枪跑到徐州逼他们挖快点,再挖快点!
不客气的说,李思明就是贾汪煤矿公司最大的金主,对于这位大土豪,胡碧澄自然得小心伺候着。
尤其是这位大土豪手里还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一个不留神就可能会照着他脖子来一刀……
李思明跟他握手,然后向他介绍:“老胡,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从美国回来的华侨,宋红岩先生,一个腰缠万贯的主;这位是上海青帮帮主陈英士先生,虽说徐州不是他的地盘,但只要他吱一声,估计没几个人敢到煤矿闹事。”
胡碧澄吓了一大跳,赶紧跟这两位握手:“宋老板,陈老板,欢迎,欢迎!”
老宋颇为享受人家胡碧澄这份恭谦,满意地说:“胡老板,久仰久仰!听说你把贾汪煤矿公司经营得不错啊,这次兄弟想借你的东风发点小财,希望你不要小气哈!”
胡碧澄陪着笑脸说:“哪里话,哪里话,胡某也不过是因人成事罢了……如果没有李团练使,估计我们还在为上哪推销积压的煤而伤脑筋呢!”
李思明说:“好了,我们就别把时间浪费在商业互吹上了,先去参观一下矿山吧。”
他这种单刀直入的风格还真让胡碧澄有点儿不习惯————按照常理,他们不应该先来一通热情洋溢的商业互吹,攀攀交情,然后坐下来好好喝杯茶,欣赏一下歌舞或者看场戏,兴致来了再去逛逛窑子,玩尽兴了再从容不迫的开始谈正事吗?哪有一上来就直奔主题的?
他说:“李团练使,这个不急吧?我已备下薄酒,为诸位接风洗尘,不如先去吃饭,好好歇息一下,明天再去矿山?”
李思明说:“我这个人生来不喜欢拖沓,今日事今日了,绝不留到明天。胡老板,我们还是先去矿山看看吧,回来再吃饭也不迟。”
胡碧澄有些无奈,说:“李团练使做事还真是干净利落,胡某远不如你啊!”
李思明居然挺开心的点头:“这是我众多优点之一,很多人都是这样夸我的。”
胡碧澄噎了一下,在心里怒吼:“老子才没有夸你好不好!!!”
第218章 煤铁联营3
李思明一行来到矿山的时候,数以千计的工人正像蚂蚁一样在矿洞中钻入钻出,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呛人的尘埃笼罩着整个矿山,令人窒息。
这是整个江苏最大的煤矿开发项目,但是这个“最大”真的有点儿令人汗颜,数来数去也就六七个矿洞,一天一百来吨煤的产出而已,放到欧洲根本就不够看。当然,这也不能怪胡碧澄,徐州煤矿自开采以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亏本经营,仅仅是生存下去便已经很费劲了,还想把矿山做大做强?难!
李思明看到不少浑身满是煤灰,如同非洲黑人一般的矿工背着装满煤的篓子,艰难地从矿洞里爬出来,不禁皱起眉头:“为什么不使用矿洞轨道矿车?这样一篓篓的往外背,效率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