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州利国铁矿所产铁质甚美,煤亦合用,水陆交通方便。遂指派海军衙门盛宣怀宫保策划开发,可以说,都差不多水到渠成了。然而,两年后,也就是1888年,这个项目还是吹了。现在沿海地区那一大票的工厂、造船厂、兵工厂、机械制造局,宁可从欧美进口自己所需的煤和钢铁,也不愿意花点心思去开发属于自己的煤铁产业,因为从外国进口可比自己挖煤炼钢保险得多,也省事得多!
这就把中国的煤铁产业逼到了绝境,钢铁产业就算了,一个勉力经营的汉冶萍占了中国钢铁产量的九成,全国都在喊着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要改革维新,可压根就没有哪个地方有那个勇气去做最需要做的事情,办第二个汉冶萍。就连煤炭产业也很糟糕,很多地方产的煤根本就卖不出去,没人要。投资矿业没钱赚已经成为共识,三岁小孩都知道。
李思明说:“从短期来看确实是这样,现在投资煤铁产业是真赚不到钱,相反还很容易亏本。但是……诸位,这种情况不会一直持续下去的,我们的国家也在发展,我们国家也要造枪、造炮、修铁路、造战舰、造轮船,这些都需要海量的钢铁。别的不说,现在不是正在修陇海铁路吗?整条陇海铁路需要消耗多少钢铁?咱们就先不说整条陇海铁路了,光是从徐州到海州(也就是今天的连云港)这一段铁路就得消耗多少钢铁?如果再修一条从徐州到南通的铁路,又得消耗多少钢铁?这些都是钱啊!只要这些工程动工,你们还怕赚不到钱?”
一位广东籍的股东说:“话是这样说,但是谁知道徐州到海州的铁路什么时候才能动工啊?”
陇海铁路算得上是中国铁路史上耗时最长的一条铁路了,它以海州为起点,贯穿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直达兰州,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1905年动工,中间修修停停,1953年才全线开通,历时四十八年。耗时这么长的工程,放眼全世界的铁路建设史都是非常少见的。当然,还是没有曼哈顿“第二大道”地铁项目狠,这个工程在1919年开工,2019年才通车,货真价实的百年工程。
现在距离陇海铁路铺下第一根枕木已经过去了整整五年,这条铁路到现在主要还是在河南境内折腾,江苏、安徽这边没动静,说好的徐州…海州段天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动工。当然,也不是清政府故意拖着不动,实在是没办法,徐州这鬼地方动不动就来场洪水,修个锤子!
面对质疑,李思明斩截铁:“明年就动工!”
一众股东尽皆大惊:“什么?明年就动工?你这是从哪里得到的消息?”
李思明说:“这个你们别管,反正明年肯定动工……如果朝廷不修,我就自己掏腰包修!”
股东们不由得翻了个白眼……好吧,你是土豪,你有钱任性,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随你了。
最终,这份计划书获得了一致通过,徐州煤铁集团正式成立。李思明注资四百万银元,老宋注资两百万,陈其美八十万,其他股东多则三五十万,少则十几万,筹集资金多达一千万银元。李思明控股达百分之三十五,老宋百分之十五,这两个货加起来就是百分之五十,是绝对控股了。
搞定了注资之后就该谈预算了。毕竟购买地皮、兴建厂房、进口设备、招募工人等等这些通通都是要钱的,而且要很多很多的钱。但具体每个阶段、每个项目是多少,大家心里都没数,所以有得谈。
现在股东们基本上都不作声了,只顾着用钢笔记录,那帮李思明费尽心思从全国挖来的专业人才接手了战斗,开始跟李思明展开拉锯战。这些技术人才有的是破产的矿山老板,有的是经营不善的炼钢厂总经理,有的是从山东忽悠过来的焦炭厂老板……反正一个个都有着丰富的从业经验,业务能力绝对过硬。这帮家伙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要起预算来一个比一个狠,光是听他们报出来的数字,股东们就心尖直颤,有种要吞速效救生丸的冲动————如果他们有这玩意儿的话。
但李思明也不是吓大的,他认真阅读了这帮家伙做出来的计划方案,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迅速找出其中的漏洞然后毫不留情地挥起屠刀狂砍预算,总之,想跟老子玩文字游戏,故意提高预算然后给自己捞好处?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会确保你们每个人都能赚到钱,但想拿老子当冤大头,那是做梦!
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那帮精英轮番上阵,变着法子哭穷叫惨要预算,李思明则冷静应对,四十米长的大刀抡得跟一阵风似的,把这帮精英给砍得鬼哭狼嚎,预算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路下降……在喝掉了八杯茶和三杯果汁后,一期工程预算让他硬生生砍掉了三分之一,而且每一刀都砍得合情合理,让那帮精英无话可说。
最后,一位来自比利时的炼钢厂技术工程师用生硬的汉语说:“李,你砍掉了这么多预算,跟着你干几乎捞不到任何油水了,你就不怕你的手下们心中有怨气,故意把项目给你搞砸?”
李思明说:“没事,现在我能砍预算,项目被搞砸了之后我同样能砍人……不瞒你说,我砍人比砍预算厉害多了。”
此言一出,那帮争预算争得面红耳赤,因为预算被砍掉了三分之一,自己难以从中捞油水而愤愤不平的家伙一个个额头飙汗,就连股东们都露出了惊恐的神色……没有人会怀疑他的话,徐州那十几家被连根拔起的豪强可以证明,这货砍人确实比砍预算厉害得多。问题是……
谁来告诉我们,为毛给这货打工不仅没有多少油水可捞,还随时可能会掉脑袋!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
想到那帮豪强的遭遇,好几位股东暗暗打消了利用职务之便捞好处的念头。小钱钱固然可爱,但自己这条老命更加可爱,不是吗?
甭管过程有多不愉快吧,总之经过长达十几天的激烈争吵,最终还是尘埃落定了。徐州煤铁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并且在上海上市,发行债券以筹集更多资金……对,是债券,不是股票,现在股灾闹得正凶呢,大批曾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能够在股市中兴风作浪,一夜暴富的倒霉蛋正在高楼的天台上排队思考人生,这个时候去发行股票那绝对是找锤,搞不好上午挂牌,下午办事窗口就能让暴怒的老百姓给砸个稀巴烂。所以还是债券好,三年期的债券利率百分之四,五年期的百分之五点五,收益并不高,但稳当,只要到期了都能拿到收益,比那孜孜不倦的将一批批股民往天台送的股票强多了!
第220章 不再砍预算了
在这个年代想要搞一个煤铁联营集团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国内的基础实行太过薄弱了,几乎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一大堆的琐事让人看着就头大……要不那些做大生意的老板怎么一个个发际线都高耸入云呢?总有那么多的秃发事件让他们大伤脑筋,让他们吃不香睡不好,发际线想不高都不可能。
不过李思明并没有为中国的重工业献祭自己的发际线的觉悟,他只是花了一年的时间储备了一批业务水平相当过硬的管理人才和技术精英,聘请了一批外国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想方设法筹集到足够的原始资金,再盯紧每一个项目的进展,然后就不打算再管别的事情了。他自认为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了,等着结果就成,如果等不到他想要的结果……
呵呵,正如他所说,他砍人比砍预算更拿手。
这个项目还涉及大量重型机械设备的引进和高级技工人员的招募,这一切中国都不具备,只能从外国弄回来。按照事先的协议,徐州煤铁集团的机械设备和高级技工都是从德国引进,至于怎么引进,该引进哪一些设备,李思明并不插手,都交给那些专业的人员跟德国佬慢慢谈,他拍拍屁股,走人了。
离开徐州之后,他带着老宋和陈其美跑到了海州。
海州不是他的地盘,至少现在还不是。不过他竟然把手伸到了宿豫,海洲落入他手中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现在海州地区不少豪强都人心惶惶,徐州豪强的下场他们都看到了,对李思明的凶残程度有了充分的了解,现在他们都在防火防盗防李思明。
但他们很悲催的发现,根本就防不住————这个混蛋早就把手伸到海州来了。
那座颇为壮观的磷肥厂,还有矿山上那隆隆轰鸣的采矿机器,以及一车车往磷肥厂运过去的磷矿石就是他把手伸进海州的铁证。
最为悲催的是,一些豪强压根就没有半点即将大难临头的自觉,徐州豪强都已经被连根拔起了,他们居然还在兴致勃勃的寻思着该怎样借李思明的东风,狠狠的发一笔大财。比如说发现李思明那个轮肥厂有很多原料要从外国进口之后,这帮豪强居然自动自觉的成立了一个公司,集资兴建港口,好让李思明的原材料进口更加方便一些,自己也顺便赚点钱。李思明带着老宋和陈其美一行人来到海州的时候,正好看到港口处热火朝天,一船船的砂石、混凝土跟不要钱似的砸进去,变成了防波堤、栈桥、码头、货栈、公路,海州豪强们把全副身家都砸了进去,誓要弄出一个设施最先进的港口,跟青岛、天津别别苗头!
老宋有些惊讶:“这帮豪强怎么这么自觉?我们都还没有吱声呢,他们就想到要帮我们修港口了?”
李思明说:“可能是他们被我的人格魅力吸引,意识到在地里扒食实在没有前途,所以投身到了航运这一前景光明的行业中去吧?不得不说,他们作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我很喜欢这些聪明人!”
陈其美想想徐州豪强的下场,简直不能再赞同了:“他们确实非常聪明!”
海州豪强确实比徐州豪强要聪明得多。他们没有徐州豪强那样强悍的武力,也早就意识到靠武力压根就抵挡不住这个大魔王的,所以他们早早布局,找到了对付这个大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