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每收到一份电报,自己都还没看就先拿给李思明看,等李思明看完了,再斟词酌句的教他怎么回复……现在北京城里那帮人很需要一点点心理安慰,而在安慰别人这方面,李思明一直都是很拿手的。在他的指点之下,载沣每一份电报都写得漂漂亮亮:
他已经给击败了泰安方向的黑衣军;
他已经率领主力部队返回了济南;
他正在吊机,列车迅速北上;
他的先头部队已经登上列车,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京城……
总之,在他的电报里,情况都是非常乐观的,仿佛在一夜之间这2万护国精兵就可以出现在北京城下,把胆敢犯上的袁世凯杀个片甲不留。也正是托他的福,再加上禁卫军在山海关方向连连取得小胜利,所以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皇族内阁那帮废物居然还没有丧失信心,仍在竭尽全力东挡西杀,跟北洋军苦战。
袁世凯气的直骂娘。
袁世凯也试过通过报纸将摄政王所率领的那2万护国精兵已经全军覆没的消息放出去,以摧毁清军的士气,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
满朝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信他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蠢,而是在这种关头,人总要找一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而载沣所率领的那2万护国精兵即将回援北京,就是那满朝文武百官咬牙支撑下去的理由,如果他们信了袁世凯的鬼话,那么最后一点坚持下去的勇气也将烟消云散。且不说他们一直都跟载沣保持联系,可以从载沣那里源源不断的得到积极乐观的消息,就算他们跟载沣断绝了联系,他们也会骗自己那2万护国精兵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京城,自己一定能得救。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鸵鸟心态了吧。
令人蛋疼的是,这只鸵鸟还挺能打的,袁世凯一时半会想要将它拔毛下锅文火慢炖,可没那么容易。
就在北洋军跟清军八仙过海各展神通,围着北京恶战不休的时候,李思明的船队已经逼近了大沽口。
大沽口,因位居大沽河(今海河)入海口而得名。位于天津市东南50千米海河入海口南岸,隔河与塘沽相望。西连海河平原,东濒渤海湾,周围地形低平坦荡,可谓一攻难守。早在明朝的时候,这里就修建了坚固的炮台,一旦外敌的船只逼近天军炮台,就会以猛烈的炮火将其撕成碎片。到了清朝,大沽口炮台又得到了多次加强,尤其是被列强反复暴揍了之后,大清王朝更是下了血本,用钢筋混凝土和从欧洲进口的巨炮把这里变成了坚不可摧的要塞。比如说在1859年,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镇守大沽口时就大力整修炮台,再建炮台5座,具中3座在南岸,2座在北岸,分别以“威”“震”“海”“门”“高”五字命名,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名字叫“石头缝炮台”。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另有小炮台25座。每座炮台高10米至17米,底座周长182米至224米,上砖下石,均用三合土、糯米汁浇灌夯筑而成,大小炮台共置大炮64尊。随时间的变迁,炮台在工艺上已大有改进,木材、青砖之外,再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夯实,炮弹打上去,至多只是个浅洞,而且,炮台增高到三至五丈。
1875年,清政府再次扩建炮台,从欧洲买来铁甲快船、碰船、水雷船,此时大沽口的抗敌实力已不容小觑。
很强大,对吧?
从纸面数据来看确实很强大,至于实际效果嘛……
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于1858年,1859年,1860年,1900年,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有两次成功攻入北京,逼得大清的皇帝和太后仓皇出逃……哦,那不叫出逃,那叫北狩。也就是说,看似固若金汤的塘沽炮台,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面对从海上来的侵略者,只有挨揍的份。
现在整个京津地区都乱成一锅粥,所有人都被北洋军倒戈,调转矛头进攻北京的噩耗所震骇,全然不知道,最危险的敌人正从海上向他们逼近。
不过,李思明想要在大沽口登陆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此时正是渤海冰封最严重的时候,海冰从大沽河入海口处一直向大海延伸,宽达数里,货轮根本就没有办法逼近大沽口。
载沣望着那白茫茫的海冰,有些幸灾东祸的说:“港口给冰封了,你的船无法靠岸,这可如何是好呀?”
李思明一脸轻松的说:“这很好办。”
载沣瞪大眼睛:“好吧?你是不是没有听清楚啊,你的船根本就无法靠岸,你的士兵无法上岸,只能呆在这茫茫冰海中等着海冰融化才能前进!这还叫好办?”
李思明说:“在我看来确实很好吧……别这样幸灾乐祸的看着我,我的船确实无法入岸,但你们的鱼雷艇、布雷艇、炮艇同样被困在港口里出不来,咱们谁也别笑谁。”
载沣气恼的说:“行,你牛!我倒要看看你怎么飞过这茫茫冰海!”
李思明说:“那你可看好了。侦察兵,去查看一下冰层厚度!”
数名侦察兵马上带上工具,划着小船登上了冰面。他们小心地试探着冰层的结实程度,不时用铁钎在冰面上凿开一个个小洞,用来测量冰层的厚度。越是靠近海岸冰层就越厚,这是常识,他们的任务是确定在冰与水的分界线以内多少米,冰层才可以承受住行车走人的重压。
他们的进展很快,没多久就有数据报上来了。
第461章 踏冰而来2
“冰层厚度普遍在五十厘米以上,别说行车走人,把重炮拖过去都不成问题。”
侦察小队队长向李思明报告。
李思明满意的点了点头:“很好,看样子就连老天都在帮我……”
载沣在一边直撇嘴。冰层厚到这种地步,破冰前进难过登天,这还叫老天爷都在帮你?老天爷分明在跟你作对好吧!
弄清楚冰层厚度之后,李思明没有浪费哪怕一秒钟时间,他果断下令:“第15步兵团立刻登陆,在12个小时之内给我拿下大沽口炮台!”
整个船队立刻就忙活了起来。一艘工兵营搭乘的货轮缓缓前行,靠近了冰层。工兵们上上下下的忙活着,利用船上的器材在很短时间之内就组装起了一条20米长的浮桥,这条浮桥从冰面一直延伸到海水之中,看上去挺简陋,但是却可以承受4吨重左右的卡车。冰层厚到这个地步,到处都可以行车走人,为什么还要搭建浮桥呢?呃,倒不是他们闲的没事干,而是他们带来了大批的玩马,这些马可没有办法直接从甲板上吊上冰层,没有浮桥可是不行的。
浮桥搭好之后,第15步兵团第1步兵营利用那结实的绳网从船上爬下去,踩着浮桥登上冰面。工兵们超重的起吊机将一辆辆卡车从船上吊下去,放到浮桥上,再由驾驶员驾驶着开上冰面。步兵们争先恐后的跳上车,直到没有办法再塞下哪怕一只脚掌之后,驾驶员踩一下油门,卡车拉着满当当一车的人,车屁股后面还挂着一门迫击炮,就这样朝着远处的大沽口炮台开了过去。
在这些彪悍的步兵后面,船队还在继续忙活着,步兵们以连、营为单位登上冰面,然后迅速集结,不等汽车了就这样踏着又冷又滑的冰面朝岸边走去。冰面实在太滑了,不断有人摔倒,他们干脆打开背包,从里面拿出备用的袜子套在靴子上,利用这种方法增加靴子与冰面之间的摩擦力……还别说,套了一双袜子之后,摔倒次数大大减少了。
把步兵卸下去倒不难,但是想将马匹弄上冰面就没那么容易了。在决定从海上奔袭北京的时候,李思明就发现他已经将自己手头上的力量用到了极限,在短时间之内能调集的兵力只有两个团,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调集到三十辆卡车。这点运输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德军的帮助下,他又在青岛附近购买了八十辆马车。既然是马车,那肯定需要马来拉的,每辆马车都要两匹以上的马,换句话说,光是用来拉车的马就多达近200匹,再加上侦察兵用的战马,数量就更多了。现在这些马被赶到甲板上,看着茫茫大海吓得嗷嗷直叫,惊慌失措,想要顺顺利利的把它们吊下去,真的是很困难的事情。
李思明把求救的目光投向一位配合他行动的德军忠校。
那位德军中校冲他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表示他也没有办法。
确实是没办法,打从普法战争以来,德国一直是在陆地上与敌军决胜负,从来就没有玩过什么两栖登陆作战,更别提是在这种天寒地冻的环境下强行发动两栖登陆,让数千名士兵踏着海冰上岸向敌军发动进攻了。所以相关的战术和后勤调度,德国人也是两眼一抹黑,根本无法为李思明提供有价值的经验。
李思明看着那慌作一团的马匹,头疼的揉了揉眉头。真是奇了怪了,这些马怎么就这么怂呢?他都没怕,它们怕个屁呀!算了,回头就把他们全给宰了,换一批胆子大一点的来。
轰!!!
大沽口炮台那边传来了一声轰鸣,一发大口径岸防炮炮弹呼啸而来,砸在冰面上炸开一个巨大的窟窿,大大小小的碎冰被抛弃半空,然后纷纷扬扬落下,小一点的砸在身上就是头破血流,大一点的被砸到了,整个人都扁了。看样子大沽口炮台的守军已经发现了黑衣军,开始乱糟糟的朝这边开炮了。
只不过炮台守军的训练好像拉稀的很,这发炮弹偏离目标实在太远了,对黑衣军根本没有任何威胁。
第15步兵团第1步兵营听见炮声,没有任何犹豫,反而加快了速度。
李思明通过望远镜看过去看,只看到一些清军视频正在炮台上乱窜。这些家伙的动作都不怎么利索……动作利索的都给抽调到京城那边了,就剩下些老弱残兵,指望他们有多快的反应速度那是不现实的。他淡淡的说:“飞机起飞,把那些烦人的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