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11再造中华-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雨薇沉默了片刻,说:“不走的话,连我们也得白死。”

    许慎行重重一拳打在墙壁上,发出一声大响,硬朗的脸庞上写满了不甘。他加入同盟会之后踌躇满志,一门心思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为了这次起义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血,付出了多大的代价,结果还是失败了,失败得很彻底。整整一个连的战友,一百多号志同道合的好兄弟,就这样死了,没有掀起半点波澜,而他只能如丧家之犬般逃往上海、香港,这叫他如何甘心!

    但不甘心又能如何,正如宋雨薇所说,再不走,连他们都得白死。

    李思明打心里叹了一口气。

    身为一名参谋,除了军事素养之外,要掌握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说历史。他在军事院校深造的时候就曾认真钻研过近代史,对辛亥革命前那段历史颇感兴趣。从史料中可以得知,在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大清王朝数十年洋务运动营造出来的伪中举局面已经荡然无存,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更是让这个腐朽到极点的朝廷人心尽失,各地督抚都不拿他们当回事了,各省撇开朝廷抱团,直接与外国交涉,在政治层面上,这个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了。在这种背景下,同盟会开始发难,团结一切进步势力,在各地发动起义,试图推翻满清王朝,把这个国家从深渊中拽出来。然而,即便满清王朝只比死人多一口气了,同盟会发动的起义依旧是屡战屡败,每一次起义都被迅速镇压,除了一批批热血青年饮恨疆场之外,没有掀起一丝波澜。

    为什么会这样?大清王朝的统治真的稳固到这种地步,哪怕已经行将就木也无法动摇吗?

    当然不是。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虽然让咱大清颜面扫地,洋务运动营造起来的中兴局面毁于一旦,但是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也是有成果的。在那几十年忸忸捏捏的向西方学习、模仿中,清王朝还是建立起了近代军工体系,以及一支近代军队。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汉阳兵工厂、天津机器制造局、广州机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钢铁厂……这一系列的军工厂、钢铁厂构成了一个实力相当雄厚的重工业体系雏形,使得清朝可以制造从步枪到重炮的所有武器装备,当然,质量和数量另说。而在被反复暴打之后,当权者也意识到旧军队不行了,不情不愿的花费海量资源去编练新军,以图追上西方的脚步。将淮军改编成北洋军是第一次尝试,毕竟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中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而且也没有湘军那么桀骜不驯,是改编的首选。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北洋军面貌焕然一新,不管是陆军还是海军,都居亚洲之首。不过这一切都随着甲午战争的硝烟而凋零,强大的北洋舰队在大东沟覆灭,北洋军在甲午战争中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几十年的努力宣告失败了。

    但北洋军马上就开始了更深刻的改革。李鸿章倒下了,袁世凯接班,开始了著名的小站练兵。他以在甲午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老兵和军官为基础,在山东、河北、山西招募青壮,全盘引进德国陆军的操典和装备,彻底摒弃了沿用两百余年的八旗、绿营和湘淮军旧制,短短几年,北洋军便战力大增。虽说袁世凯也不是什么好人,但他的才能是必须肯定的,他是第一个彻底革除了旧军队的积弊、打造出一支真正接近欧洲水准的劲旅的军事家,北洋六镇战力之强,连欧洲驻华武官都吓了一跳。说得不客气一点,除非袁世凯倒戈,否则有北洋六镇在,不管是谁想要掀翻满清,都是非常困难的,镇压同盟会那些顶多三两百人规模的起义,对北洋六镇来说跟拍死只苍蝇差不多,可能拍死一只苍蝇的难度比镇压他们还要高一点。

    第二个问题则是出在同盟会自己身上。同盟会从来就没有齐心过,这个就不说了,糟心。更糟心的是他们的策略和思路。孙先生为了革命确实是殚精竭虑,尝试了一切能够尝试的办法,团结开明士绅、拉拢洪门和致公堂等海外华人势力、吸纳南洋北美华人青年、想方设法策反新军……可以说只有他没有想到的法子,没有他不曾尝试过的。他做的这些都没错,开明士绅、华人青年、国内新军等等确实都是这个时代中国最进步的力量,想成大事是离不开他们的。但他偏偏就忘记了,那四万万贫苦农民才是这个国家的主体,是这四万万农民用自己瘦削的肩膀扛起这个国家。同盟会从来就没有尝试过走进这四万万贫苦农民中间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心声。同盟会提出的口号固然让人很振奋,一次次悲壮的起义也让人震憾,然而,这些跟那四万万农民有什么关系呢?

    不过是他们在繁重的劳作的空暇间隙一点解闷的谈资而已。

 第6章 被出卖了

    中国有句亘古不变的老话:得民心者得天下。

    说得很好听,但似乎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这个“民”到底是士绅还是农民。

    绝大多数人在起事的时候和打天下的过程中,极力去争取的都士绅、门阀,在他们看来,士绅和门阀才是这个国家的根本,至于农民,那不过是成就王图霸业的肥料,谁会去在意肥料的喜怒哀乐?王权不下乡真不是说说就算了的,自古以来,朝廷跟老百姓就不大沾边,中间隔着士绅,在乡村里,士绅说话比皇帝还管用,这就越发的促使当权者重视乡绅,轻视百姓。同盟会也不例外,他们的套路跟古代那些家伙玩过的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团结乡绅,忽略百姓。老百姓嘛,提供税收和服役的人力就行了,国家大事我们管着,你们别操心。

    直接后果就是老百姓冷漠地看着他们发动一次次起义,一次次饮恨战场,无动于衷。说得不好听点,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那十几年中,同盟会发动的那些起义不过是一小撮人的自嗨而已,与广大贫苦百姓无关,贫苦百姓无法理解他们的理想,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向贫苦百姓灌输自己的理想。

    至于辛亥革命之后的那些战争……哦,那是军阀们的自嗨,还是与贫苦百姓无关,贫苦百姓在这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乱中,一大半的时间都是在扮演着被拉壮丁或者被敲骨吸髓的角色。

    一直到老百姓想方设法掩护八路军新四军,将他们藏在自家地窖里,为了掩护他们不惜牺牲自己,这四万万贫苦农民才算是真正主动参与到这场战争中去了。当数以百万计的老百姓顶着国民政府军的飞机轰炸扫射推着手推车将海量的粮食弹药输送到中原野战军手中的时候,大家才知道真正的民心在哪,当真正得到四万万人毫无保留的支持后,这个国家将变得何等的强悍!

    可惜,同盟会并不知道这些。他们近乎徒劳的在海内外募集捐款,然后用这些血汗钱发动一次次起义,一批批最优秀的青年饮恨沙场,他们的牺牲就像往池塘里滴入一滴酱油,酱油消失了,池塘的水还是那个颜色,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的牺牲则变成了宣传材料,向更多的人宣传,然后募捐,再发动下一次革命……

    信用是有限的,政治家的信用尤其如此。经历了那么多次失败之后,同盟会的威信已经下降到可怕的地步了,以至于孙先生在海外华人中间得到了个“孙大炮”的绰号,很多人认为他就是个吹牛皮的家伙,成不了什么大事。信用近乎破产的后果就是同盟会的支持者越来越少,愿意响应他们的新军同样越来越少,以至于同盟会不得不改变策略,派骨干去刺杀清廷高官,用这种不入流的手段挽回影响。著名的辛亥先烈徐锡麟就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造成很大的影响,当然,他的结局也很悲惨,心肝都被挖出来吃掉了。汪精卫也潜入北京,试图刺杀摄政王载沣,事情泄露被捕入狱后写下了“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样的诗篇,怎么样,是不是没有办法将他跟几十年后那个大汉奸联系到一起?

    同盟会不缺乏愿意为这个国家去牺牲的青年,但是他们的方向从一开始就错了。大方向都错了,再怎么走都是错的,宋雨薇的失败再正常不过了。

    至于失败后逃往香港……

    他可以理解,但他认为这样做只会让人更加失望。站在宋雨薇的角度,可能逃往香港只是无奈之举,但是站在起义军家属的角度,他们无疑是被抛弃了。

    没有人喜欢被抛弃,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理由。

    不过他也不好说什么,毕竟他现在只是一个小兵,清军很快就要赶到了,必须尽快离开,他可不想被送到菜市口凌迟。

    于是,一行人默然无语,收拾停当后立即离开村子,朝江边走去。

    南通就是一座沿江城市,出城不远就是南通码头,到了南通码头就可以上船,然后沿江而下,溜之大吉了。不过现在南通码头肯定已经被严密封锁了,往那里钻就是自投罗网。同盟会事先也想到这一点,所以并没有把船放在码头,而是放在距离码头足有好几里远的一个沿江小渔村。

    一行人沿着一条相对僻静的小路,迅速往那小渔村走去。

    一路上,李思明不停的四处张望,总觉得心里很不安。他没有参与制订计划,对整个计划两眼一抹黑,只能让人牵着鼻子走,那感觉别提多被动了。他总觉得这条撤退路线不保险,如果是晚上还马马虎虎,如果是白天……

    那这条要穿过好几个村庄的小路就相当危险了。

    不过也没有办法,谁叫这是人烟稠密的江南呢?长江三角洲一向以人烟稠密布著称,南通又地处要冲,城镇密集,想偷偷的进村打枪的不要实在太难了。如果清军搜索不那么严,他们倒是可以躲在那个村子里等到天黑再走的,但是不行,他们前脚刚离开,清军后脚就对那个村子展开搜捕,没办法了,哪怕是有被人发现的危险,也只能尽快离开了。

    幸运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