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思明表示一定要把抠门进行到底:“你弄几个样品给我看看,是不是真的有这么难看!”
于是,两天后,老宋给他送来了几枚镀铝的硬币。看完之后,李思明无话可说了,乖乖同意了镀镍……这么丑的货币,换他他也不乐意用啊!
像中国这种跟众多国家往来密切,而且一直处于下风的国家,想要发行新货币,那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牵扯到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内部反倒好解决,动用法律的力量让老百姓将手里的银元、银锭和铜钱拿到银行去兑换成新币,再给予一点甜头,老百姓会非常乐意的。但外国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他们早就习惯了在对华贸易中用白银结算,现在这一改,他们很多东西都得改,所以还是得跟他们谈判,拿出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别的不说,光是汇率就有得扯皮的了。
西方国家显然不大乐意接受新货币。已经习惯了白银结算体系只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白银的工业用途非常广泛,是极为重要的工业原料,而中国手中有海量的白银。如果一直用白银结算,他们用纸币就能从中国手中换取海量不可再生的白银,这简直就是白嫖。可中国也要发行纸币了,以后还想白嫖的话就没那么容易了,换谁都不乐意。但他们再怎么不乐意也没用,中国已经下定决心了,而且刚干翻了俄国,声威赫赫,他们也只能坐下来谈判。
谈判开始后,西方国家才发现中国人有多狡猾。中国方面拿出的方案是,新货币的币值向白银看齐,一元钱相当于一两白银或者一银元,与各国货币的汇率不变,但是它绑定的不是白银,而是……
黄金。
币值向白银看齐,到头来绑定的却是黄金,是不是有点见鬼了?
更见鬼的还在后面:新货币与黄金不允许自由兑换!
打个比方:理论上三元钱能换一克黄金,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现实是拿着三元钱到银行去,你连黄金的屑都看不到!
同理,新货币不跟白银绑定,自然也别想拿它兑换白银了。
外国一众金融精英表示我们真是捡到鬼了。
第683章 西征1
目前世界各国的货币大多实行金本位,与黄金直接挂钩,比如说最值钱的英镑,一英镑就能兑换七点三克黄金,这含金量真的是高得出奇了。美元、法郎、日元、卢布等等流通得比较广的货币,都是金本位。之所以会选择金本位,是因为黄金的价值非常稳定,从来都只有升值,没有贬值的,而货币最需要的的就是稳定。
当然,也有搞银本位的,比如说晚清计划发行的纸币,就是打算搞银本位。没办法,谁叫中国金矿不多呢?没有充足的黄金储备,硬要搞金本位那跟找死没有任何区别。而中国在元明清三代积累的白银数量却相当惊人,虽然在过去数十年一次次割地赔款,同时沦为列强商品倾销地,白银储备大大缩水了,但是瘦死骆驼比马大,再怎么缩水,支撑起货币改革的量还是有的。
只是晚清动作实在太慢了,都还没有来得及推出纸币就完蛋了。取代大清的北洋上台之后军阀割据,内战不断,自然也没有能力去搞货币改革,一直都是用银元。直到民国推翻北洋之后,削平了不少军阀,局势稍稍稳定了,才终于腾出手来发行了中国第一套纸币,也就是法币。法币实行的是银本位,同时向美英法借了一笔巨款作为平准基金,刚开始的时候信誉和购买力都很不错,一度成为中原、江浙地区的主流货币。只可惜还没等法币统一全国,抗战就爆发了,在战争初期中国兵败如山倒,被日军一直怼到宜昌来,那些富庶的地区基本丢光,税源自然也就没了。没了税源作保证的货币那不过是无源之水,而为了维持国家的运转,国民政府只能选择拼命印钱,拿这些散发着油墨清香的废纸去白嫖老百姓辛辛苦苦的劳作所得……
这样做的后果大家都知道了,到那位千古完人卷铺盖跑路去当岛主的时候,曾经购买力强劲的法币已经贬得要几十万才买得起一盒火柴了,拿来擦屁股都嫌糙。
李思明如果不想跟列强那样玩金本位,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银本位,用中国相对要充足很多的白银作为压仓位,替新发行的货币背书。可是这家伙让新货币的币值向白银看齐,却不允许拿纸币兑现白银,这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
经过好几轮艰苦的谈判,确定中方不会在货币兑换贵金属的问题上作任何让步之后,列强都大为恼火:你他妈不是白嫖么!
英国谈判代表直接呛声:“我们无法接受!如果新货币不能兑换贵金属,那你们岂不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了?”
李思明笑眯眯的问:“纸币印多少跟手头有多少贵金属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英国代表说:“当然有!各国都是有多少贵金属才发行多少纸币的,只有这样才能保障货币的信誉,你这都不跟贵金属挂钩,发行的货币信誉何在?”
李思明慢吞吞的说:“但是我也没见你们英国有多少黄金才发行多少纸币啊!你倒是说说,你们印的英镑是国库里黄金储币的几倍了?”
英国代表:“……”
这个问题真没法回答。虽然英国拥有全世界最为庞大的黄金储备,但黄金作为稀有金属,产量始终是有限的,所有英镑实行金本位是一回事,但超发是势在必行。真要死板地实行金本位政府,有七克黄金就印一英镑,英国早就闹钱荒了!
这个问题不是英国独有的,每一个实行金本位的国家都有,压根就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做到纸币跟黄金一比一,超发个几倍十几倍那都是小意思。
“虽然没有办法做到一比一,但我们的英镑信誉是全世界最好的!”英国代表胀红着脸说。
李思明问:“那些超发出来的货币的信誉是从哪里来的?”
英国代表傲然说:“我们英国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最广阔的殖民地,最充沛的资源,我们有足够的能力确保英镑的信誉!别说超发十倍,就算超发一百倍,我们的英镑也是信誉十足的!”
李思明不无羡慕的说:“好厉害哟!”随即话锋一转:“看样子货币的价值跟和哪个贵金属挂钩并没有直接关系,信誉才是最重要的。”
英国代表怒哼一声,算是赞成了这句话。
李思明笑眯眯的说:“所以我不允许新货币自由兑换黄金白银,用国家的信誉来为它背书有任何问题吗?”
英国代表:“……”
得,把自己给绕进去了。
德国和奥匈却赞成中国的方案。这两个国家都比较缺黄金,金本位政府对他们挺不利的,李思明这个方案很对他们的胃口。美国也赞成这个方案,并且愿意提供四千万美元贷款给中国,作为平准基金。有了这笔贷款,再加上之前从法国弄到的几笔贷款,就算英国不点头,中国也有能力发行新货币了。
法国对于李思明那古怪的货币政策反应倒不是很大。货币嘛,说白了,不过是换取商品和服务的媒介而已,它跟什么挂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币值能否稳定,拿它能否购买到商品。他们信不过中国,但信得过李思明,李思明个人信誉就是最好的保证。最终,法国也向中国提供了一亿法郎作为平准基金。
中国的货币改革就此轰轰烈烈的拉开了序幕。
首先发行的是银元。先是在北京、济南、青岛、徐州、南京、杭州等等大城市全面铺开,政府部门发出公告,要求老百姓尽快把银锭、铜钱什么的拿到银行去兑换银元,而且因为市面上不会再流通银锭了。这时候,军事化管理的好处就出来了,一声令下,黑衣军辖区内的老百姓纷纷把自己手中的银锭拿出来到银行去兑换银元,没有半句异议。而且李思明还给了他们一点好处,那就是在指定期限内到银行兑换的,一两白银可以换取银元一元一角,有便宜可占,老百姓自然很积极,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新发行的银元便与前清发行的银元一起统治了整个市场,使用了上千年的银锭算是被清理出局了。
北洋政府和南方政府随即跟进,在各自的辖区内发行银元。至于纸币,还得等上几个月。等到老百姓彻底接受了新银元了才能发行纸币,到时候阻力会小很多。
李思明在北京折腾得惊天动地,他那帮得力干将也不甘示弱,折腾得一个比一个厉害。生命在于折腾,黑衣军全体将士都深知这一道理,所以他们是绝对不会停下来浑浑噩噩的过的,不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绝对不会停止折腾。
收复了唐努乌梁海地区之后,黑衣军并没有停下来,而是在经过周密的准备后,开始向新疆进军。
参与此次远征的黑衣军足有六千人。他们先是跟着马家军的向导穿越埋葬了两千多名马家军骑兵的茫茫戈壁滩,返回河套平原,在那里略作休整,补充了一点物资之后便开始西进。他们先是穿越风景如画的河套平原,进入苍凉的河西走廊,一路经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向着嘉裕关大步前进。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些地名都是汉武帝亲自取的。武威好理解,汉军威武嘛,张掖则是张大汉双腋之意,拿下河西走廊之后,汉朝算是彻底打开了局面,不必再束手缚脚了。酒泉则是霍去病大胜后与汉军痛饮之处,敦煌的意思则是煌粕盛世,这些地名都是极有深意的。在古代,这条窄长的走廊是中国的生命线,想要走出去看外面的世界,就必须控制住河西走廊;想要阻止青藏高原的山地民族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联手对中原形成夹击之势,也必须控制河西走廊。只要河西走廊在中原王朝手中,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的蛮族就翻不了天。
要是河西走廊丢了……
那就等死好了。
两千多年过去了,武威、张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