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力搞这么先进的枪械的,没辙,只能派人把图纸送回国内去,让毛瑟兵工厂搞。这两款枪械的订单有多少都还没有确定下来,就如此劳师动众,未免有点小题大作了,但公爵并不这样认为,天才的设计就应该有天才的待遇,他坚信李思明的天才设计一定会让毛瑟兵工厂的专家眼前一亮的。
李思明也没闲着,继续操练他的民团。三个步兵团每个训练一个月,只有骑兵团一直在训练,没办法,当骑兵就是可以为所欲为。
三个月时间一晃即过,冬去春回,大地冰雪消融,地里的小麦慢慢又冒出了绿芽。艰苦而充实的冬季训练就这样结束了,各团解散,开始投入到忙碌的春耕中。
拖拉机轰隆隆的横冲直撞,翻开了被冰雪覆盖一冬之久的泥土,好几百辆拖拉机的轰鸣声震动了整个苏北。首先开垦出来的是种土豆的土地,这些地现在还不能种小麦和水稻,先种些土豆再说。大家也没指望着靠土豆赚钱,所以只种了十五万亩,够吃几个月即可。
接着是甜菜地和甜高粱地。甜菜品种是从欧洲引进的,产量非常高,甜高粱就不用引进了,中国人都种了一千多年啦。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种植还是头一回,光甜菜就种了十万亩之多。甜高粱种得更多,足足二十万亩,因为它用途实在是广,不权可以做青贮饲料,能榨糖,还能做乙醇,不多种一些实在太可惜了。
然后开垦的是棉田。这下子任务就有点儿重了,五十万亩啊,有得忙。在春日还带着冷意的阳光中,数百辆拖拉机在盐城海滨肥沃的土地上纵横驰聘,无数农夫脸朝黄土背朝天,挥舞锄头汗流浃背,这种集约化大生产的场面不知道惊爆了多少人的眼球。
等把棉田搞定了,就轮到京杭大运河两岸那些被祸害得最狠的土地了。拖拉机隆隆开过,把坚硬的土层翻开打碎,农夫跟在后面播种,种上优质牧草,相信用不了多久,这一片荒芜的土地将变成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草地,谁家里养着牛羊,可以在这里割草运回去给它们吃。至于不是农场的人……那就对不起了,草地可是用铁丝网围起来了的。
等把大运河两岸的土地都搞定了,已经是四月底了。最忙碌的时间已经过去,农民闲了下来,如果觉得自己还有精力的,可以向农场里申请出动拖拉机帮自己开垦几块地,种上些花生、大豆之类的作物,对这种行为农场是鼓励的,如果没有精力,也就算了,照料好农场的庄稼便好。
这一年苏北的日子还是不好过,春季徐州就是大旱,不少徐州人无奈之下只好逃到盐城来讨生活。他们不一定都打算来盐城农场工作,大多数是想找份工作干几个月,等老家那边情况好转一点了就回却,李思明倒也不在意,他有的是工作让他们做。
比如说清理废黄河的淤泥和河沙。
比如说修路。
比如说给各个农场建房子。
难得大旱,废黄河很多河段都干涸了,李思明自然不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这次他不再大招工,而是在废黄河一带出钱收购河沙,而且只要废黄河里的河沙。消息一传出,马上就有无数衣食无着落的人蜂拥而来,在干涸的河床里疯狂挖掘,挖满一担立即挑到附近的收购地,然后换来微薄的工钱。他们就像蝗虫一样,以惊人的速度吞噬着废黄河里那累积了数百年的河沙,而这些河沙又被卡车和拖拉机运到盐城和淮安各地,筛过之后用来建房子或者修路,一点都不浪费。作为他们辛苦工作的回报,李思明不仅给相当厚道的工钱,还向他们出售价格低廉的食物,保证他们每天都有工钱带回家,而非吃饭都不够。这就让河沙生意做得越发的大了,到最后甚至发展为两帮人为争夺河沙比较多的河段而爆发械斗,着实让人哭笑不得。
重赏之下,勇夫成堆,清理废黄河河沙的工程从二月中旬开始,到七月份的时候,盐城至淮安境内的河段,河沙已经给清理得一干二净,这效率,着实让人咋舌。
再开动挖掘机花了一个月时间把河床挖平整,并且挖上无数水渠和涵洞之后,李思明很开心的打开盐闸村水闸,洪泽湖的激流沿着干涸的河道奔腾咆哮,一泄千里,废黄河两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直到此时,大家才知道这家伙花钱收购河沙的用意,不知道多少人拍着大腿大叫:“这家伙还真是个天才!”
更有不少人恨恨地叫:“这家伙为什么不来我们徐州买地呢?我们徐州也有很多荒地可以卖啊!”
无数人赞成:“我们宿州也有!”
“宿豫的荒地更多!”
“笑了,比拼荒地的数量,你们比得过我们淮河边边么?一个凤阳的荒地就比你们好几个府的加起来还多了!”
“安徽的,你想屁吃!”
第94章 不速之客
李思明现在是大名人了,在苏北、鲁南、皖南,不知道皇帝是哪个的可能大有人在,但不知道李思明是谁的,真的很难找得到。哪怕再怎么不乐意,大家也得承认,这是个天才。在上海,他靠着几次精准的预测在股市疯狂圈钱,摇身一变变成百万富翁,然后出售债券集资,摇身一变又变成了千万富翁;在苏北,他拿着从上海圈来的钱疯狂砸基建和灌溉系统,让这片原本荒凉而贫瘠的土地摇身一变,变成了无数人向往的乐土。这里有无数机会,只要踏实肯干,哪怕是去工地搬砖都全家饿不着。至于那些有先见之明,抢先一步开设了砖窖、瓦窖的,更是赚得盆满钵满。这样的人不是天才,谁配得上天才这一称号。
当然,李大天才也并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今年他种下的甜高粱、甜菜都大获丰收,在制糖厂变成了成吨的白糖,畅销全国,为他带来巨额的利润。他种下的棉花也获得了每亩两百斤的好收成,由于运输便利、价格也低,这些棉花被江浙一带的纺织厂抢购一空。有小道消息说,光是这半年,他的利润就高达上百万两银子……开门红就这么吓人了,接下来他赚到的钱只会更多!
当然,旁人也只能羡慕,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化生产,别人根本就玩不转,更别提这家伙还用上了不少黑科技,才取得了这样的好产量!
利用白糖和棉花畅销的重大利好,聚宝楼推出了第二期债券————此时不圈钱,更待何时?不出所料,第二期债券再次引来市场的热烈追棒,连洋鬼子都纷纷掏腰包抢购,那火热的场面哟,看得咱大清户部的官员眼珠子血红,恨不得把这些钱通通给抢过来!
由于这一年没啥大事发生,咱们按下时间的快进键,飞快略过就是了。简单的说,苏北农场在收获了甜高粱、土豆、甜菜之后,种下的水稻也大获丰收。苏北的土地本来就肥,李思明又舍得下本钱,挖了不少沼气池制造沼肥,又从淮南、山东那边收购大量泥炭、褐煤制造堆肥,再加上少量的化肥,不要钱似的往田里施,那庄稼跟嗑了炫麦似的撒丫子长得根本就停不下来,五十万亩水稻,平均亩产量四百斤,不知道惊爆了多少人的眼镜。
收割完水稻,种下整整一百万亩冬小麦,今年一年的辛苦劳作就算过去了,妇女可以继续找点零活干,青壮则要带上火铳,再度集结,他们要开训了。
李思明还真是说话算话,开训之前先随机挑选士兵进行考核,体能、投弹、射击、拼刺、队列、土木作业……一样不漏,不合格的当场就藤条照屁股暴抽,合格的有奖励,表现优异的直接提拔为军官。一通奖惩下来,让所有军官和士兵都心头凛然,深深的意识到,在军事训练这方面,这个小光头是很认真的,不想被抽烂屁股的话,他们最好也认真起来。
教训完偷懒的,奖励了勤奋的,大军开训了。
这次由于营地都建设好了,再加上有不少从欧美回来的、有军事基础甚至实战经验的人才加入,使得李思明拥有了让四个团同时开训的能力,上万人马在盐城那不大的地盘一起操练,那叫一个热闹。
除了这四个团,各个农场也纷纷进行训练。和那四个团不一样,农场自己搞的训练就简单多了,列队、射击、投弹、拼刺刀、挖掩体,就这五大项,搞得也是有声有色。
莱茵哈特公爵顶着寒风,带着一众随从来到盐城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的情景:到处都是枪声,到处都是成队的民兵在拉练、拼刺。他不由得惊叹:“我的上帝,那家伙把这一地区变成了一座大军营!”
随行的一位看上去挺严萧、刻板的老头此时露出了笑容:“这一幕非常亲切,让我仿佛回到了普鲁士崛起的时代……每一个村庄都是一座军营,每一名青年都是一名士兵,整个国家充满了野性和战斗的激清,多么令人怀念的时代!”
莱茵哈特公爵说:“确实很像!”
那老头说:“我对你口中那个神奇的中国小伙子越来越感兴趣了……你说他真的具备扶持价值吗?”
莱茵哈特说:“他是我见过的最具活力和野心,也最具能力的中国青年。”
老头说:“能得到你这样的评价,那个小伙子想必是中国青年中的翘楚了。”
在宋雨薇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了骑兵训练基地。
骑兵训练基地里,李思明正在观看骑兵的列队和越障训练。
可别让中国那些脑残电影里的骑兵冲锋场面给忽悠了。中国导演不管是拍步兵还是拍骑兵都一个鸟样,乌泱泱一片人大声呐喊着乱糟糟的冲上去,然后就完了,跟械斗差不多。可不管是古典骑兵还是近代骑兵,都不会这样一窝蜂地冲上去,那是找死。骑兵比步兵难掌握,投入兵力越多,战斗节奏越难控制,节奏一乱,灾难就要降临了,所以什么时候投入骑兵,投入多少骑兵,都很有讲究的,像导演拍的那样打那是排队送死。一支有强大战斗力的骑兵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放得出去,收得回来,这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