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快亏成麻瓜了-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还要收取你的保管费。

    他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无可厚非,2015年6月丰巢快递柜成立时,顺丰、中通、申通、韵达、普洛斯共同投资5亿。

    2015财年,丰巢营收、净亏损分别为2174万和236亿。

    2016年6月,五家股东共同增资5亿。

    2017年1月,丰巢再获25亿投资。

    截至2017年末,丰巢通过四轮股权融资获得55亿,累计亏损超过10个亿。

    简单来讲,快递柜是投资人的钱变的,经营中“烧掉”的钱来自债权人。

    它必须要赚钱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才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继续获得融资。

    所以,以丰巢为代表的快递柜运营平台,在向快递员收取“保管费”丰巢大格每次收费为04元,中格和小格每次收费035元的同时又把手伸向用户。

    也就是说,最开始打着“解决快递员配送与收件人收取时间上不匹配”旗号的快递柜,终于被逼无奈的想要收割韭菜了。

    王阔并不看好他们。

    用户是韭菜没错,但他们也没那么好欺负。

    你损害他们的利益,他们也会反抗一下的,你让我付钱,我干脆不拿了。

    这快递我拒收。

    我向平台投诉。

    我按照律法,向相关部门进行投诉。

    或许有人就说了,你享受了服务,为什么不能买个单呢。

    才一两块钱而已。

    而且还是你没及时取走快递产生的费用。

    但用户也不傻。

    这完全是混淆概念,因为谁都知道,这个所谓的快递柜服务,是快递公司强加过来的。

    你们折腾出来的东西,我为什么要买单。

    你如果给我送上门,又怎么可能会产生超时的问题。

    “我觉得可以把丰巢给收下来,快递柜还是有一定需求的,”林冬在了解到光是丰巢的快递柜就投入了五十亿之后,突然觉得这也是一份不错的烧钱买卖。

    这玩意都能拖垮上市公司的。

    2017年,顺丰不堪重负,将持有丰巢1586的股权转让予鹏城玮荣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对价952亿。

    而主导丰巢的另一家公司是三泰控股。

    他主要是金融电子产品及服务提供商,2009年11月的时候,在鹏城中小板上市。

    他们做速递易是为了改变公司疲态,想要趁着机会当一头风口上的猪。

    2013年起,速递易成为三泰控股的“天字一号”业务。

    在把原本就微薄的资源倾注于快递柜业务后,营收不仅没有获得新的增长动力反而一蹶不振。

    2015年营收增速跌至135,2016年营收同比下降271,2017年前三季营收同比下降19。

    连续两年亏损,三泰控股被带上st帽子,再不“放过自己”将“万劫不复”。

    当一个公司连续两年亏损或者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的时候,在股票名称前就会加上“st”,意为“特殊处理”,每天的涨跌都不得超过5。

    用于警示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当第三年,公司的经营未有改善,依旧处于亏损状态,股票名称前除“st”外还会加上“”,意为退市风险。

    2017年,三泰控股忍痛将快递柜业务剥离,只留15权益做个“念想”。

    从2017年q4开始,速递易业绩停止“并表”,三泰控股总算在“坠毁”前一秒甩掉了致命的负荷。

    巧的是三泰控股抛弃速递易与顺丰剥离丰巢,几乎发生在同一时间。

    快递柜业务没有未来?

    顺丰控股、三泰控股两家上市公司先后剥离丰巢、速递易,充分说明快递柜业务的前途渺茫。

    “收购的话,就要做好长期亏损的准备了。”裴潜龙尽责的提醒了一句。

    “生态嘛”林冬不知道该怎么说服大家。

    就连他这个就在商场,免试都能拿到ba学位的人,都想不出有什么理由看好快递柜。

    快递员一个快递本来就只能分到一块钱。

    还要给快递柜三毛五。

    没法再压榨了。

    打起用户的主意?

    站在用户角度,服务缩水反而要加收费用,于理不合。

    好比餐馆服务员不给上菜,让自己到后厨端,顾客已经不满意了,还要“讨赏”,非打起来不可。

    真要是群情激奋,摧毁整个行业都轻而易举。

    毕竟,现在是互联网时代。

    也没办法说什么规模经济,你再怎么规模经济,你找不到人收钱都一个鸟样。

    快递柜也剩不下来多少钱。

    原材料什么的都在涨价。

    物业也越来越难缠。

    至于形成o2o线下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也是没啥进展的事情,顶多就是取件的地方加点广告。

    收购丰巢,实在说不出个什么名堂。

    这个时候,就必须搬出互联网行业的大杀器了生态。

    一说起生态,林冬就来劲了。

    “未来的社区,应该有一个角落是属于我们的,这将会成为咱们和用户的一个重要纽带。”

    裴潜龙心里想,线上线下,确实需要一个交点。

    施珊珊觉得,也就是几十亿而已,这东西就算不赚钱,以猫厂的生态,我们也可以达到收支平衡。

    陈小蛮完全不懂这个。

    但她听着大家的话就忍不住的想点头,嗯,俺也一样。

    至于真正管事的人王阔。

    他就算不太情愿背上这个背负,可老将的尊严也不容许他退缩。

    大不了在快递柜上显示喵爪网的促销广告。

    “既然大家都赞同,那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除了快递,其他的物流方面有什么布局,也不要怕花钱,胜利属于我们!”

 第1223章 三七分账(求保底月票)

    “这么折腾的话,钱不够哇。”施珊珊作为执行总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各方面缺钱了都是找她要。

    裴潜龙这种人就是管杀不管埋,而林冬更是想一出是一出。

    尤其是林冬这间歇性的发作,都不是小钱能解决的。

    按理来说,像林总这样瞎折腾,边上还有裴公公助纣为虐,猫厂应该早就完蛋了才对。

    也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能蹦跶。

    而且越蹦跶越欢。

    “其实挺简单的,我今天还看到东方经理在咱们这边出没呢,谁放他进来的?”林冬很好奇。

    “总不能让人家在外头傻等吧。”王阔苦笑。

    “到时候缺钱了就找他要,但是无息贷款不要,正常贷款再考虑,他办不了就找别人。”林冬非常的无情。

    就算他知道东方经理身上有任务。

    而且极有可能是无息贷款的那种,他也不可能因为同情就放弃付利息。

    白飘是不可能白飘的。

    此时的东方经理,正在猫厂的会客室端坐——他不可能真的像讨债工一样蹲在猫厂门口,看见林冬的座驾就往车轮子前头一扑,你不贷款我就不让路。

    太丢份。

    而且,万一看错了车牌号,一不小心倒在了猫厂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级副总裁车前。

    那就真的万事皆休了。

    猫厂对他算是不错的了,安排会客室,免费的茶水果汁,食堂吃饭还是免费的。

    他刚才已经吃过饭——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像林冬那样一吃就是两三个小时。

    一天三四顿,吃饭时间比人家上班时间还长。

    妥妥的饭桶。

    当然,林冬吃的比一般人多,同时也比一般人耐饿,像他这样的巫师,一两个月不吃饭都饿不死。

    正常人几天就没气了。

    和东方一笑聊天的是林晁闲,两人本来是没打过交道的,彼此之间甚至连认识都不认识。

    奈何这偌大的会客室只有他们俩人。

    一开始的时候还矜持一下,但很快就聊得火热。

    “林导这电影拍的好啊,我一直都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好电影,闻名不如见面。”

    一般的人,可能会对一部电影很熟悉,却极少去关注这电影是谁导演的。

    除非像吴锋那样,自导自演。

    眼下《红海》火的一塌糊涂,即便《蜀山2》二月末上映,也没能掩盖得住它的风头。

    而作为《红海》导演的林晁闲……

    东方一笑实在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出现在猫厂这边,还是待在会客厅等待。

    没人陪?

    其实,他惊讶林晁闲这样级别的导演被怠慢。

    林晁闲何尝不惊讶。

    东方一笑一开始给了他名片。

    他看了名片上的职务,脑子里第一印象竟然直接冒出俩字。

    骗子!

    雾草,这什么人啊,行骗竟然骗到猫厂来了。

    但是他很快就相信了东方一笑的身份。

    东方一笑出现在这里很合理。

    “不敢不敢,侥幸而已。”林晁闲非常的谦逊。

    “林导不应该缺投资啊?”东方一笑听说了林晁闲的来意后,那就更惊讶了。

    “不缺就不会待在这里了。”林晁闲自嘲的笑笑。

    “我这人比较直啊,说错了您别介意,难道《红海》的票房有水分?猫厂投资这部电影赔钱了?”东方一笑直接问。

    他确实不太喜欢拐弯抹角。

    家世良好,在银行体系稳稳当当的走到今天的位置,他也不需要过多的拐弯抹角。

    他说的电影赔钱,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

    这就牵扯到行业内外都经常爆出的“刷票房”了。

    比如公益放映。

    而所谓的公益放映,实际上就是自己花钱买票,免费给观众们观影。

    可能有人会好奇,刷票房不是把钱打水漂了吗?

    其实,考虑到电影背后的资本集团旗下拥有众多影院,而刷自家影院票房的成本只有票价的10左右。

    就像房产商哄抬房价,再找自己人去买回大部分房子,只卖高价房给很少一部分买家一样,房产商本身并没有什么资本投入,但换来的是一个居高不下的房价,和稀缺房源的口碑。

    这种自己花钱买自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