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来,快虽朕入殿歇息。”

    “老臣怎敢让陛下搀扶。”

    “你我君臣一场,走。”

    崇祯亲自将孙承宗搀扶进去,命王承恩赐座。

    孙承宗是一个话不太多的实干派,他端正的坐在这里,尽量让自己看起来有精神。

    “孙爱卿身体抱恙便要在家中歇息,有什么事派人跟朕通传一声便行了。”

    “陛下委臣以首辅,掌军政,臣不敢有丝毫懈怠。”孙承宗面色苍白、憔悴,与往日的沉着、坚定相比,判若两人。

    “臣今日来晚了些,请陛下恕罪。”

    “无妨无妨,朕这就派人送孙爱卿回去歇着。”

    可别以为孙承宗是在客套。

    他是首辅,又是军委会的元帅,是新政派执行第一人,他的状态,是关乎朝局稳定的。

    一旦他不出现,朝中必然会流言四起,原本已经平稳下来的朝堂,必然会涌起一股暗流。

    “陛下,老臣并非认为朝廷现在的支出太大,有些事情便不能做了,陛下是千古圣君,要改天换地,办法总是有的,东南自古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

    孙承宗虽然面色憔悴,但语气沉定,他说到这里,便已经不再多说东南了,而是道:“无论陛下要做什么,老臣都全力支持陛下!”

    其实南京国子监案,已经透露出一些风声了。

    政治觉悟高的人,都敏锐察觉到了一些事。

    孙承宗便是其中之一。

    而且浙江布政使洪思诏被杖毙乾清宫这件事,本身在京师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在这种关键的时刻,朝堂必然会风雨骤起。

    新政派面临的改革之局面将是前所未有的。

    失败了,将会万劫不复。

    孙承宗作为新政派的顶梁柱,这个时候的表态,无疑是要做给所有人看,让新政派的官员有信心。

    “孙爱卿现在的身体康健,就是对朕最大的支持。”

    “老臣的身体老臣心中是清楚的,陛下不必担忧。”

    崇祯这才舒缓了一口气。

    崇祯说道:“今年的关键是推行银行,陈子龙毕竟年轻,许多事情需要你来全力支持。”

    “陛下放心,老臣可以给陛下一个保证,银行一定能在今年完成任务。”

    “好好!有孙阁老的保证,朕无忧矣!”

    皇帝还有后半句话没有说:有孙阁老的保证,朕就不必担心行政的支持工作了,朕只需要管哪些头铁的敢来找麻烦了。

    【作者题外话】:银票大赛开始了,每天更新量1万字起,诸位大佬,银票都砸过来吧。

 第188章 废除贱籍,全力推动基建!(第…

    崇祯四年的到底是从南京国子监案开始的,还是从浙江布政使洪思诏被杖毙于乾清宫开始的,或者是从孙承宗生病开始的,已经说不清了。

    因为每一件事对朝局和地方的影响,都是错综复杂的。

    而可以明确的是,崇祯召集五省布政使规划崇祯四年的布局,遭到了一大批人的反对。

    韩爌等人入宫的一番谏言,不过是冰山一角,他们的想法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在崇祯三年平稳了一年的政局,在崇祯四年年初骤然风起云涌。

    仅仅只是在正月十八日这一天,崇祯就接到了68封奏疏是反对皇帝关于五省规划的。

    这68封奏疏有来自六部九卿的,有来自翰林院的。

    理由主要有两点:

    有的人反对是觉得这样做,太费钱了,国库支撑不住。

    而有的人反对则是觉得将税政下放到地方,会滋生,如此大规模的推行制造局,同样会滋生。

    当然,也有歌功颂德的。

    并且还不少,例如此次进京述职兼参与新政会的不少知府,都认为皇帝是在开万世之功业。

    歌功颂德者,以北方五省知府居多,其中大部分都是最近两年新上任的知府,至少名义上都是新政派。

    一石落,而千浪起。

    事情在持续发酵,正月十九日,京师街头发生了一件事,将此次事件推到了一个小,让官员们彻底分出了两派。

    什么事呢?

    河南府知府张树德和南直隶徐州知府吴学文在街头打了一架。

    张树德是新政派官员,吴学文是属于典型的保守派官员。

    更何况河南和徐州还存着着地域歧视的问题,双方又喝了点酒。

    此事传到崇祯耳朵里,崇祯听完顿时哭笑不得。

    这大明朝的官员,不仅流行在朝堂上打架,在街头竟然也互殴?

    一个个还真是暴脾气啊!

    崇祯跟王永光说:“两人都罚俸禄半年,以示惩戒,如有再犯,直接罢官!”

    这风气可要不得,为官者,你私下没人的时候相互拍板砖,朕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你丫的在大街上互殴,老百姓都看着,你们不嫌丢人,朝廷还嫌丢人!

    不过这件事,无疑是给最近的争论火上加了一把油,烧得双方都跳脚了。

    本来正月二十二日是新政会开始的时候,大家提前都要备课,在会上得有东西汇报吧,得有建设性建议提吧?

    结果呢?

    现在丫的注意力全部都被吸引过来了,双方从建议不同开始演变成街头互殴,再演变成毫无遮拦的谩骂。

    全国知府官员住在官方提供的客栈里,如果这几天你经过客栈,就能听到某官在那里扯着嗓子喊着:奸臣啊!误国啊!无耻啊!圣贤书读到狗屎堆里了啊!

    也有可能会听到:那些不思进取的官员一个个都是尸位素餐,朝廷白养他们那种蠢货了!

    可以说,今年的北京城是格外的热闹。

    骂就完事了?

    当然没有!

    还有人开始搞事情。

    孙承宗不是病了么?

    不知从哪里来的谣言,在私下传播,说孙阁老已经病危了,据说是不赞同皇帝新的政策,他担心大明的未来,忧苦成疾,所以病倒了。

    甚至有些人都开始商量接下来内阁首辅和军委会元帅谁上位的问题了。

    总之,每天都有各种乱七八糟的情报呈递到崇祯这里来。

    当然,也有人不嫌乱,又在争论中添加了另一把火,直接一封奏疏上去。

    说什么呢?

    应天府知府夏定文趁机说南京国子监案,说这些贡生都被关起来了,现在在南京城影响非常大,国子监目前已经有不少学生在闹情绪了。

    现在是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陛下,您还是将那些学生都放了吧。

    你看看,总有人趁着局面看起来混乱,开始东拉西扯。

    其实在崇祯看来,局势并不复杂。

    最重要的一点:北方五省的新政核心是在做什么?

    基建?

    不不不!

    其实是在推行银钞,构建皇帝自己在《国富论》里写的中央银行,实现金融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拉开全新经济时代的序章。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反对北方五省新政?

    就是因为银行的推出,是致命性地损害了无数人的利益。

    民间钱庄、票号自闭不多说。

    那些传统商人都是用银子交易,尤其是东南,实现了银本位,商人手中都是银子。

    朝廷现在突然发行纸币,那银子怎么办?

    以前,某个商人手中有100万两银子,这是在他自己手里的,不会贬值的,因为全天下的银总量是有限的,不会突然增加的。

    这100万两银子不会轻易贬值。

    但是,现在货币的增发权到了朝廷手中,而且纸币不同于银子,纸币是可以随时增发的。

    朝廷若是缺钱了就印刷纸币,那某个商人手中100万两纸币,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变质80万两。

    争来争去,其实反对派就是不想朝廷掌握货币增发权。

    从银行诞生之初,就有无数人反对,也是崇祯硬推下去的。

    而去年下半年,银行在北方五省的省府都建立分行,就已经引起无数人的警惕。

    不过,民间大多也是观望态度,东南也是观望态度。

    毕竟大家都认为,皇帝这银行真的推行到整个大明,是不太可能的。

    结果呢?

    结果就是今年与北方五省的这一次议政,直接就让银行推行全国变得更有可能。

    所以,这场争论其实本质很简单,看似新政与保守派之间的争论,其实是金融体系的争论,背后是利益的争论。

    那么问题又来了。

    新政派支持这一次五省改革,就是高瞻远瞩么?

    有人的确是皇帝忠实的追随者,例如孙阁老,例如李邦华这些人,再例如最近得势的阎鸣泰,自从做了警察总署,那隔三差五就会去英国公那里蹭羊肉吃。

    但是,并非所有新政派都是真的认可皇帝的新政。

    在某一点上,保守派说对了,这次五省新政,的确给了更多贪官捞钱的机会。

    所以,表面上的争论,没有谁对,也没有谁错。

    就是在这种争论下,崇祯四年的新政会拉开了序幕。

    从正月十五日开始,整个顺天府都开始严守,刚刚组建起来的警察在街头巡逻,为了确保足够的安全,各个城门的士兵也明显增加了两倍。

    还有人看到御林卫整齐地从街上走过。

    新政会长达8天,从正月二十二日开始到正月三十日结束。

    主要分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知府们汇报各自州府过往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的。

    第二部分是朝廷中央官署各自汇报过往的工作和解决方案。

    第三部分则是重新强调第一个五年计划,由各个部院大臣总结了这几年来取得的政绩,并且说明了今年的计划。

    在这八天里,几乎每天,大明日报的头条都是关于“庙堂之上的新声”。

    从新农政到新军政,到制造局,到学校的建设。

    总之,北京城的老百姓,每天都能看到新政策的报道。

    在新政会上,皇帝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新农政的持续改制,要在崇祯六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