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凡一定知道郑芝龙家里有矿,且去调查,一定能调查出来东西。

    但一定不能在这个时候把郑芝龙给办了。

    但一定要调查。

    这个逻辑听起来很绕。

    实际上有一个词来形容一下,就全部真相大白了:恩威并施。

    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切的中心其实在郑芝龙身上。

    郑芝龙此时的身份很特殊,朝廷的国姓爷,安南公爵,福建总兵,圣眷正浓,羡煞旁人。

    这是他官面上的身份。

    他私底下的身份,东南海域第一霸主,大明朝的首富,与日本、荷兰人、葡萄牙人都有深厚的交集,同时,也是东南海域最大的海盗头子。

    他的商船自由来往于明朝、南洋和日本之间。

    更可怕的是,他的私兵就有数万人,而且全部是精通水战的精锐。

    最最可怕的是,他今年才二十九岁。

    这样一个人,在东南海域的实际的地位是什么呢?

    制衡了东南海域一众海盗,让荷兰人也感到头疼。

    如果崇祯现在对郑芝龙动手,有以下几种结果:

    一、郑芝龙不得不重新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海盗,从而造成沿海的海盗对大陆侵扰失控。

    二、极有可能被周可言那种叛乱分子拉拢利用。

    所以,郑芝龙暂时不动。

    可是崇祯又想让他做事。

    臣下有两种:

    一种是处于内心自发的想要完成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一种是一定要获得一些好处,才愿意做事。

    而郑芝龙这种老油条,是你给了他好处,他也未必会做事,至少给了国姓爷之后,他只是在东南海域蠕动了几下,至今都没有找到周可言的下落。

    那这个时候,就要让他明白,谁才是老大了。

    朕给你的东西,也是有办法拿回来的。

    让郑芝龙体会一把在朝堂浪尖上飘的感觉是什么。

    没有体会过的永远不知道。

    体会完之后的郑芝龙表示终于可以睡一个安稳觉了,多谢陛下明察秋毫。

    为什么郑芝龙会有这种感觉?

    因为焦虑,焦虑失去。

    失去什么?

    失去总兵的官职、安南公爵位、国姓爷的荣誉。

    古语有云: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人一旦拥有了奢华和荣耀,就很难放下了。

    众生入世,不就是金钱和荣耀吗?

    郑芝龙都这么有势力了,为何还要被朝廷招安?

    因为历史上的郑芝龙,就是想抹掉自己海盗的身份,想做官。

    不仅仅是几波司法调查让他惴惴不安,这两个多月,有不少官员给他写信,阐明目前朝堂对他的多么不利,最好要小心一点。

    这些更是让郑芝龙感觉人生失去了奋斗的意义了。

    直到最后,调查结果宣布无罪,皇帝的安抚圣旨来后,郑芝龙才如临大赦。

    但他知道,自己的确有矿,而且还不少。

    二月底的时候,福建巡抚熊文灿奏疏一份,向皇帝做了汇报,福建水师在附近开始做大面积巡查,发现了不少可以船只。

    仅仅在二月下旬的时候,就抓住了十几艘来历不明的船只,怀疑是周可言的人。

    三月初,正在和湖广布政使邱禾嘉商议武昌钢铁分局一事,便收到了熊文灿的奏疏。

    看完之后,心里道:你看,这人啊,还是得多威慑威慑,才知道自己如今得来的东西是宝贵的,得努力工作,才能维持现在的身份。

    郑芝龙在接下来变得非常积极,他的人在东南海域开始四处巡逻,靠这他多年经营的关系网,开始巡查周可言等人的下落。

    这巡着巡着,周可言还没有找到,倒是在东南海域抓到了一个建奴奸细。

 第382章 东南风云皱起(第三更)

    崇祯六年年初的基本定调就是维稳,维持改革的持续稳定推进。

    既然是维稳,朝堂上提出来的一些新花样,基本上都被内阁驳回去了。

    军委会也在维稳。

    例如张家口的重新修复,例如北府与元上都城之间联络点重新建筑。

    例如辽东半岛正在大量筑造军事堡垒,从山东运输物资过去。

    例如朝鲜边境的义州,也重新开始组建大明朝和朝鲜的军事联盟。

    而一年一度的地方官员述职,也基本在已经提出来并且正在贯彻实施的新政的范围内做阐述。

    例如各地银行组建情况,各地大明日报的出版情况,例如各地新学学校建设,各地书籍印刷,各地的织造厂情况,以及农业、水利、水泥、道路等等情况。

    当然,最重要的是各地税收的情况。

    从账面看来,前年推行分税制后,朝廷的总税收入是减少了,但地方官府手里的钱却的的确确增多了。

    地方官府的钱增多后,就可以做什么了呢?

    可以做的东西太多了。

    例如此时此刻,正在陛见的湖广布政使邱禾嘉就在和皇帝商议武昌钢铁分局的事情。

    武昌未来的定位是中部最大的工业城市。

    所以,武钢的角色就尤为重要了。

    这一次邱禾嘉就是来要人的,找大明钢铁总局要人才。

    皇帝什么态度?

    当然是给!

    现在《大明国土管理法》推行下去,大明钢铁总局组建起来了,武昌既然要组建分局,就简单多了。

    基本上拿北京的这一套复制下去,是可以通用的。

    转眼已经到了三月份。

    东南又传来了新消息,崇祯打开一看,好家伙,居然抓到了建奴的细作!

    看来这郑芝龙被威慑了一下之后,工作的积极性真的提高了很多啊!

    崇祯开始思考起来,建奴的细作居然出现在了东南海域。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推敲的信息啊!

    为什么呢?

    东南海域离辽东几千里,皇太极吃饱了撑着要去打东南海域的主意?

    皇太极当然没有吃饱了撑着。

    他这明显也是在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啊。

    交谁?

    当然是交女人……不对,是交周可言那帮叛乱分子。

    崇祯微微蹙起眉头来,似乎想到了什么,他立刻走到了地图前面。

    他扫视大明四周,然后在西北做了一个标记,在东南做了一个标记,在漠北做了一个标记。

    没错了。

    皇太极也在玩远交近攻的把戏。

    最合适他的一个是西北蒙古诸部,一个是漠北蒙古诸部,一个就是东南沿海的叛乱分子了。

    这就有意思了。

    皇太极你就等着看吧,朕先给你灭一个东南的盟友,让你爽一爽。

    眼下已经是三月了,没错,已经是三月了。

    张凡开始回忆,开始思考。

    崇祯六年,历史上的崇祯六年,东南海域还真有一次载入史册的战争:料罗湾海战。

    料罗湾海战又称明荷之战。

    是明朝与荷兰爆发的战争,是明军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战舰作战。

    结果是明军胜利。

    过程也不负责,郑芝龙作为前锋。

    但其本质,并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角逐。

    而是东南海域的利益纠纷,是东南海域的海盗头子们和外国势力之间的矛盾激发。

    如果说得官方一点,是郑芝龙率领明军水师,击退了荷兰人,击败了打海盗刘香。

    如果说得现实一点,就是郑芝龙利用了朝廷提供的资源,在东南,削弱阻止自己进行商业扩张的荷兰人,击败了刘香,从此海域再无敌手。

    而这场海战,大明朝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因为所有的利益都属于郑芝龙的。

    这搁在历史上的崇祯皇帝那里,无所谓,可是放在张凡这里,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这一场东南海域的争霸战,怎么能没有苍龙战列舰的身影呢?

    三月五日一大早,崇祯就出了宫,快马到北京制造局。

    他亲自全面检查了最新一批的红夷大炮和炮弹。

    而汤若望一边陪同皇帝迅速火炮和炮弹,一边在汇报则遵化冶铁厂最近这几个月的出产量。

    出产量非常高,仅仅四个月时间,就产出了30万斤,简直是翻倍的产出了。

    加上之前产的20万斤,一共就是50万斤,一门红夷大炮2000斤,一共铸造了150门火炮,8000颗炮弹。

    还远远没有结束,随着蓟镇几个县的铁矿全部收归回来,遵化冶铁厂每个月的产能都在往上涨。

    按照汤若望的说法,四月份的产能可以达到20万。

    这就相当可观了。

    接下来海军所缺失的红夷大炮的口子,会被快速填补上。

    150门红夷大炮,可以再填充3艘战列舰。

    当天,这些红夷大炮和火炮就被运输离开京师,前往登州。

    据户部给过来的数据,截止到3月的时候,已经调集了6万人在采铁矿和煤矿。

    民间一大批商人还在排队参加商务部的招标,陆陆续续有一些商社进入,他们手中都有不少民工。

    这个效率简直让张凡都赶到震惊。

    看来大家的确是穷久了,现在突然有了工作,不少人都热切地期盼能挤进来,哪怕是再苦再累,有钱赚,也总比闲在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好。

    如此这般,这遵化的冶铁产量现在完全不必崇祯来操心了。

    随后,崇祯给北京制造局定了一个目标,在五月之前,还有再交付出200门红夷大炮和20000颗火炮。

    这些全部要配置到登莱。

    给北京制造局定完临时的目标后,崇祯又给袁可立写了一封信,让他抽调出18艘苍龙战列舰出来,随时准备南下到杭州湾驻扎起来。

    因为这是要迎接,6月份很可能出现的海战。

    别看现在顺天府一片形势大好,也别看国内的改革正在稳步进行了。

    其实东南海域这一段时间已经风起云涌起来。

    只不过大明朝的朝堂上从来不关注海上的事情罢了。

    三月十五日,崇祯接到了广州市舶司司丞周延儒的奏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