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软刀子一刀刀切下来,切得安南国那些地主、乡绅们完全没有知觉。
不仅仅阮氏政权正在慢慢被抽丝剥茧,登州、海州、上海的市舶司也已经在筹备中。
按照目前的进度,今年九月,登州、海州、上海三个大港都可以先开放出来。
而从东部沿海到安南的运输船,今年核定的总数量是1000艘。
也就是说,到年底之后,往来新航线的船只总数要到1000艘。
1000艘是个什么概念?
历史上,明朝福船的吨位船的最大载重量是4600吨。
这里的海船并没有福船那么大,还有部分是民间征用的。
按照平均吨位2000吨来核算。
但真正的运输肯定不可能直接运2000吨粮食。
按照平均每艘船能运载1000吨粮食来算。
1000艘同时运输,可以运100万吨。
多少斤?
20亿斤!
多少石?
大约1500万石左右。
按照目前的平均07两每石的粮价,总收入是1050万两。
按照02两从安南收过来,赚750万两。
出去人工、船只等等成本,大概还可以赚个三百多万两。
20亿斤,每人每天吃3斤粮食,可以供2000万人吃一个月。
2000万人是什么概念?
北直隶、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加起来差不多2000多万人。
当然,由于交通原因,这些粮食无法调到陕西省。
但可以进入山东、北直隶、河南、山西等诸省。
而且只要华东和华北的十条国家级主干道修建起来后,调粮的难度会大大减少。
按照这种规模的运输量来推算,只要新航线维持稳定,华东和华北的粮食会将大大得到补充。
京师对南直隶和湖广的粮食依赖程度将大大缓解。
湖广的粮食完全可以更多的朝陕西输送,给西安府输送粮食,发展西北。
这样,大明的整盘棋的框架才慢慢开始有了形状。
如果下一步将占城也拿下来,粮食还会进一步增加。
想到这里,崇祯立刻召见了孙承宗。
他将所有的粮食数据推算了一遍,得出了一个结果:两年之内可以北伐皇太极了!
为什么?
因为粮食已经足够支撑北伐辽东!
因为华东和华北的水泥路正在快速成型,调动后勤支撑和兵源补给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所以,接下来崇祯让孙承宗开始办一件事。
秘密征调兵源。
给蓟镇、山海关、宁远三个地方调动不同数量的军队。
以及定量化给从上海补给辽东粮食。
同时,在大沽口分设一个临时调度港口,为以后战争突发做预备。
这件事是绝密,毕竟皇太极在北京还是安插了不少探子的。
皇太极并不知道,崇祯已经开始主动打他的主意了。
他当然不知道,他现在沉迷在他的新政成果中。
几年的新政,皇太极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无论是火炮还是火枪,或者粮食,财政收入,都大大增加了。
而且因为迎来了孔府的人,皇太极在辽东儒士们心中的地位节节暴涨。
反倒是崇祯这个中原正统皇帝,被辽东的儒生们骂得左一个暴君,又一个昏君。
皇太极也在筹划着,最新消息回报说北京的粮价已经恢复了,这让皇太极百思不得其解。
皇太极召见了所有人,专门成立了一个专项讨论组来讨论关于这次北京粮价下降的原因。
皇太极这段时间,将张凡写的宏观经济学、国富论翻了无数遍。
粮价回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明朝朝廷想顺天府投入了大量的粮食。
皇太极恼怒地说道:丫的狗皇帝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
众人讨论了几天,口水都说干了。
有人说是山东省调来的,有人说是南直隶调来的。
可问题是,一下子几千万两银钞投下去,就算从山东省和南直隶抽调粮食也不可能填补得下来。
那可是几千万两啊!
据说北京又开启了新一轮的新城区建设计划。
皇太极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崇祯是从哪里弄来的粮食。
直到最新的消息传来,是佟养性的安排的细作传来的。
而且是不太重要的天津卫一带的细作。
据说大沽口现在商船云集,一箱一箱的粮食日日夜夜不停往岸上搬运。
这下就把皇太极搞懵逼了。
海上运来的?
难道是朝鲜那边运过来的粮食?
不可能,朝鲜才多大点地方,能有多少粮食。
皇太极立刻给佟养性下了一道命令:“一定要查清楚,狗皇帝到底从哪里弄来的粮食。”
事实上,皇太极不知道太正常了。
安南之战,北京朝堂上知道的人也只是少数一些御前大臣。
而且离得非常远,一般捷报回来,都是直接给了皇帝。
其他大臣根本就不知道南边的情况。
要不然朝堂上对新城新政怎么抄上天呢?
佟养性硬着头皮道:“嗻!”
七月七日,七夕节。
下午的时候,崇祯看完关于顾炎武山西煤矿开采的奏表。
关于煤矿的开采,现在的进展非常可观。
准确的来说,今年入冬之后,九边的将士们都可以享受到煤炭,取暖、煮水。
这将大大提高边境士兵的生活质量,确保他们的身体的健康。
这一点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新式武器的研发。
既然今天是七夕节,崇祯也并未一直闷在宫中。
他有约会,看完奏表,便换了一身素衣,出了宫。
北京城热闹而繁华。
经历了六年的新政发展,北京城已经与崇祯元年的北京有了很大的变化。
尤其是去年的新城新政推出后,以北京城护城河为界的周围,开始搞基建。
一条条水泥路也在铺设起来。
为了改善环境,崇祯还私下发起了广植树的活动,他还亲自跑到护城河边种树。
明朝的时候,北京的自然环境其实已经很恶劣了,经常有沙尘暴。
北京城在扩大,人口在增多,自然环境当然也要跟上。
就说现在海淀一带的新城区,一座座新的亭台楼阁正在耸立起来,周围的树也一颗颗种起来。
七夕这一天,不少年轻人都会选择去海淀新区的新商业街。
毕竟这一带的大学生非常多,秉承着就近原则,大家喜欢到这一带逛街。
人多,当然就慢慢有了生意。
附近的酒楼、商铺也慢慢开始兴起。
不远处的杨柳下,崇祯就看到了一个俏丽的身影。
第533章 你确定要做皇帝的情敌吗?(第一更)
她站在杨柳下,撑着一把油纸伞。
身姿细柔,肤如凝脂,宛若温玉。
又有几分英气。
眉黛藏青山,双眸含秋波。
顾盼四周,似在人群中寻人。
“小姐,那人怎么这样,竟然让小姐在这里等这么久,到现在还不来。”
李静珊连忙说道:“休要胡说,张公子只是事务繁忙。”
丫鬟小玲继续说道:“事务繁忙也不能这样啊,真是的!”
“不要说了。”李静珊说话很温柔,连批评人都柔声细语,“张公子应该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旁边的丫鬟嘟了嘟嘴,也不再说话。
这时,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了李静珊的面前。
车的窗帘被拉开了,是一个年轻英俊的男子。
男子笑道:“李小姐,这么巧,在这里遇见你了。”
“王公子。”
这坐在车上的年轻男子名叫王令,他本是山西人,最近两年家族生意越做越大,随着朝廷新政的颁布,民间大商人对朝廷官员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所以,从今年开始,王令便从山西到北京,混迹在北京的上流圈子里。
目的当然是为家族争取更多的政治资源。
而当下,最赚钱的有这样几方面:粮食、铁矿、煤矿、新城建、水泥厂、香皂、织布厂等等。
王家在山西,自前年顾炎武在山西一带寻找开采煤矿开始,王家抓住了朝廷政策,赚够了第一桶金。
但王家并不满足,在这个大量人口往北京城汇聚的时代,王家想着到北京城找到更多的资源,抓住更多的商机。
例如,最近在大沽口一带的粮食。
这些粮食是朝廷组织船队,从安南运输回来的。
按照现在的流程,粮食运输到大沽口后,会转运到通州一带的码头仓库存放。
然后有通过商务部招标的民间商社到通州采购,再运输到北京城售卖。
也就是说,卖这些粮食,都是有门槛的。
实际上,许多民间有实力的商人,都想抓住这些机会。
毕竟是朝廷主导的,肯定是能赚大钱的。
不仅仅如此,能与朝廷形成稳定合作,以后其他产业不愁拿不到招标。
王令明显心情大好,看起来意气风发,他说道:“李小姐,在下刚才去府上拜会了令尊,提及李小姐,令尊说你出来见一位朋友。”
“是的,我在等一位朋友。”
王令从马车上下来,他穿着一身紫色的长衫,身高修长,面容俊朗,风度翩翩。
他一下来,就引起了周围路过女子的侧目。
崇祯八年,北京城的风气与过去早就不一样了,以前女子不能出门,现在不仅仅都敢出门了,甚至一些女子还公然在大街上看俊男帅哥。
不过,这种风气倒也只是北京这种新政风气浓厚的地方才有。
“不知是哪位朋友这么大的荣幸,竟然让我们的京城第一美人甘愿在这里等候。”
李静珊很礼貌地回应道:“这就不烦恼王公子操心了。”
王令也不生气。
人有钱,自然流露出来的气质也会大度从容。
更何况,最近王令在北京城的上流圈子游刃有余,收获不菲。
在他看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