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令兵接到皇帝的命令后,立刻分头给左右两翼的骑兵传达命令:“是!”

    崇祯神色淡然,继续用望远镜望着前面:“瓦剌人队形已经乱了,侧面冲锋瓦剌人的左右两翼,轻而易举。”

    明军的战鼓骤然响起来,震天动地。

 第561章 乘胜追击(第二更)

    崇祯表现得风轻云淡,一切看起来似乎很容易。

    但却并不容易。

    京卫军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平,是经过无数次大小战役洗礼的,死了无数儿郎,才总结、改进。

    就说指挥大兵团作战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考验组织能力的事情。

    军队里为什么强调军法?

    就是为了在大规模会战的时候,能够快速调动各个兵团。

    别的不说,数万人,快速列阵,并且按照军阵往前推进,这件看起来平常的事,其难度就非常高。

    再加上要让这数万人熟练配合,以最快的速度打击敌人,就难上加难。

    什么是强军?

    这就是强军。

    军纪严明如铁,听从统一调令,不畏生死,不惧强敌。

    早已严正以待的明军左右两翼骑兵接到命令后,山洪海啸一般冲出去。

    他们是轻骑兵,特点是快且勇!

    就像两柄锋利的弯刀从侧面闪电般划出来一样。

    他们的打击方位是瓦剌骑兵的侧方。

    在冲击空心方阵的时候,瓦剌骑兵的冲击队形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这个时候是快速击溃敌军的最佳时机。

    很快,明军的左右翼骑兵就像刺刀刺进松软的乳酪里面。

    一进去,便将原本就松散下来的瓦剌骑兵队撕出了几条口子。

    然后以锐不可当的冲势来回冲击,如入无人之境,很快便将瓦剌骑兵队形彻底冲散。

    瓦剌人再无反抗之力,仓皇逃窜。

    崇祯见状,立刻道:“击鼓,追杀敌军!”

    “是!”

    顿时,厚重的号角声响彻天地,明军的骑兵全部出动,如同洪流一般朝前面涌去。

    几番下来,瓦剌人已经被打得军心崩溃,四处逃窜。

    明军开启了收割人头的模式。

    两个小时后,西城门的战争基本已经接近尾声,瓦剌人朝远处逃去。

    西城门外,到处是瓦剌人的尸体。

    下午四点的时候,西城门被打开了,在众人的簇拥下,圣驾进入豫望城。

    豫望城内,军民排列两边,得知圣驾亲临,全城所有人都群情激动。

    有人高呼:“吾皇万岁!吾皇万岁!”

    声音如同海浪一般。

    他们脸上是劫后余生的喜悦,即便是在这大冷天,大家都笑得格外开心。

    下午六点的时候,崇祯下令停止追击敌军。

    为什么?

    因为夜幕降临了。

    因为巴图尔的大军还在附近。

    现在崇祯不知道巴图尔和曹文诏之间到底是什么情况。

    万一巴图尔反应过来,趁着夜色,突袭了原本就有些疲惫的明军了怎么办?

    打仗不能只顾着砍人。

    该收的时候,得收回来。

    该修整的时候得修整。

    六点的时候,明军开始鸣金收兵,各个传令兵将收兵的军令快速传达出去。

    城外各处的明军也都快速返回。

    虽然现在收兵了,但这一次可是杀了不少瓦剌人的。

    三万瓦剌人,至少死了两万二以上。

    以至于豫望城外布满了尸体。

    明军打得也非常辛苦,许多人里面的棉衣都被汗水浸湿了,甚至汗水渗出来结了冰,与铠甲冻在了一起。

    尤其是重装骑兵,他们全身的力气都用完了。

    许多人回来的时候,已经无力动弹了。

    有人直接摔在马下,还是城里的军民们将这些人抬进城的。

    城内到处都在烧热水,因为不少人都出现了冻伤。

    必须用温水捂一捂。

    还有许多人全身汗湿后,必须得喝热水,将汗湿的衣服脱下来。

    夜晚降临,整个豫望城的军民都在忙碌。

    崇祯亲自巡视了豫望城。

    他安排人在城内收拾出许多空的屋子,打算在这里建立一个屯粮点。

    不过,现在还不能从平凉府调粮,因为巴图尔还没有消灭。

    万一现在调粮,被巴图尔发现了,他肯定会绕道截断明军的粮食。

    不过可以先将粮食囤积到固原。

    目前京卫军的粮食,暂时还够十天半个月的,豫望城又还能再拿出十天的粮食给全军吃。

    二十几天的粮食,在这二十几天内,干掉巴图尔,然后开始大规模朝豫望城调集粮食,为北伐做准备。

    别看崇祯手中只有8万人,这8万人可都是正规军,而且是精锐中的精锐。

    如果你认为这场战争明军真的只有这么一点人参加就错了。

    就目前来说,陕西的后勤已经调度出二十万人配合皇帝的战略来囤积粮食。

    在士兵的眼里,打仗就是听从军官的命令,和大家一起勇敢地往前冲。

    在基层军官眼中,就是听从中层军官,指挥自己下面的士兵,配合其他的连队、兵团,攻下敌人的某一处。

    在中层军官眼中,要随时调度下面的营、团、旅,攻击敌人左路或者中线。

    而在高级军官的眼中,要考虑到军队的士气、状态,以及大兵团的协同配合。

    但是,在崇祯这种全军统帅眼中,就是要考虑全盘大局了。

    例如全军将士的士气,敌军的情况,后勤补给点的建立,辎重的存活,后勤人员的配置,周围地形的了解,甚至其他战场的情况。

    这些全部是最高统帅要去了解的。

    在战场上,做出一个决定,不是拍脑袋,是必须要结合各种实际的情况,否则分分钟被敌人打残。

    按照之前的计划,大型补给点有两个,一个是平凉府,一个是豫望城。

    豫望城的北边就是宁夏镇。

    不出意外,只要能在这里囤积大量的粮食,明军就能化被动为主动了。

    济尔哈朗的军队被明军干掉后,巴图尔台吉在干什么?

    他在追曹文诏。

    那么问题来了。

    他追了大半天,总以为自己可以追到,但是总是追不到。

    这该死的曹文诏,就像一个勾引男人的绿茶一样,一直给你希望,却一直不让你得到手。

    直到天黑的时候,两波人马已经离豫望城百里之外。

    巴图尔决定不追了。

    再这样追下去,追一夜也没有结果。

    大晚上的,天寒地冻,4万人在外面,为了快速行动,他们没有带多少军粮,这样耗下去不是个办法。

    于是巴图尔撤兵了,打算回到豫望城外的军大营去。

    结果呢?

    结果回去一看,傻眼了!

    军大营已经没了。

    不但没了,而且冰冷的月色下,到处都是瓦剌人的尸体。

    这下巴图尔台吉下巴差点惊掉下来了。

    这是什么情况?

    怎么老子转身出去溜了一转,济尔哈朗就被人干废了!

    不好!

    快跑!

    这个时候,他没多少粮食,而且不知道周围是否埋伏有敌人,当然只能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第562章 比济尔哈朗还要倒霉的巴图尔台…

    站在城头,借着明亮的月色,用望远镜隐约看见前方有一大片黑影。

    崇祯知道那是另外一支瓦剌大军。

    他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但肯定不少。

    崇祯大致推断了一下对方现在的状态:

    一、被曹文诏引开,必然是快速出击,带的粮食不够。

    二、发现自己的大营被端了,还死了这么多人,军心也不稳定。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应该立刻马上调集大军冲出去,将对方切萝卜一样切掉。

    但问题是,这大晚上的,而且下面的人确实累了。

    所以,崇祯并没有下命令追击。

    反正对方也没有多少粮草了。

    没有下命令追击,不代表没有派出探子去跟踪对方的行径。

    回去睡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探子便将巴图尔台吉的行踪汇报上来了。

    听完汇报,崇祯大喜。

    巴图尔现在在什么地方?

    巴图尔朝红寺堡方向去了。

    那里是什么地方,离宁夏中卫非常近了。

    巴图尔台吉到底咋想的?

    为啥去红寺堡?

    他当然要去那里,因为那里明军的堡垒最少,敌军少当然安全。

    但他没想到洪承畴在那里。

    洪承畴驻扎在那里原本是牵制南下的瓦剌主力大军的。

    瓦剌南下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经过红寺堡,抵达豫望城。

    另一条路是经过石沟城,到甜水堡,再到豫望城。

    偏偏巴图尔台吉就选择了红寺堡。

    经过一夜的修整,崇祯立刻再抽调了三万人,让阎应元领兵往红寺堡的方向快速挺进。

    他自己则留在豫望城整顿军务,确保后勤的顺利搭建。

    至于曹文诏,回到安边所,听宣。

    到目前为止,明军在安边所,豫望城,红寺堡形成了一个凹陷形的防线。

    这几天的任务也很明确了:干掉巴图尔。

    十月二十八日一大早,正在吃早饭的洪承畴听探子说来了一支瓦剌骑兵,要攻城。

    洪承畴立刻兴奋起来了!

    瓦剌人攻城攻到老子头上来了?

    他立刻登上城楼,一眼望去,数万瓦剌大军如同蝗虫过境一般向这边涌来。

    洪承畴也不怕,他手里也有两万精锐,而且红寺堡内的粮草目前还算充足,瓦剌人一时半会儿想要攻城,肯定不可能。

    巴图尔原本以为区区一个红寺堡,最多一千多明军,所以很快就下令攻城了。

    不攻不知道,一攻发现尼玛红寺堡里的明军怎么这么猛!

    他一口气派了一万人,结果攻了半天,纹丝不动。

    不仅红寺堡没有攻下来,探子还来报,说另一支明军正在向这边飞速赶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