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朝时期的敦煌是中原和西域的教诲点,这里的商贸、化都非常发达。

    但是明朝,由于嘉靖年间弃掉了敦煌,敦煌逐渐没落。

    崇祯年代的敦煌,甚至彻底衰败。

    毕竟它已经不再具备中原与西域的交汇功能。

    时隔百年,明军的兵锋再一次抵达了敦煌。

    一切都如当初,一切也都改变。

    一个新的开始,新的篇章。

    风云已变,西北平地惊雷起。

    旧时代,注定要被新时代碾压得粉碎。

    包括负隅顽抗的辽东。

 第595章 皇太极的决定(第一更)

    就在崇祯的军队出了嘉峪关,一路朝玉门关风驰电掣的时候,辽东的局势再次发生了变化。

    辽河战役的军报已经送到了皇太极的桌案上。

    皇太极眉头皱得非常紧,他的心情有些复杂。

    这个战报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以十几万阵亡的代价,摧毁了明军的辽河防线,一时间连他自己都有些怀疑到底值不值。

    鉴于目前的战局,皇太极的首席幕僚、心腹大臣范文程秘密向皇太极进言,当以疾风骤雨的攻击之势南下,击溃大凌河城、右屯、义州、松山这些明军的城寨。

    大凌河城、右屯在什么地方?

    都在大凌河边。

    那义州呢?

    在大凌河城北边五十里,广宁城以西六十里。

    松山呢?

    在锦州城南面三十里。

    为什么要击溃这些地方?

    原因很简单,义州是广宁城的储粮后援。

    大凌河城、右屯,都是明军的粮食运转中枢。

    明军的海船会将东南的粮食,从上海港口发出,进入辽东的渤海湾,从大凌河的入海口进入,抵达大凌河城堡。

    然后在这里卸载粮食,一部分屯在大凌河城、右屯,还有一部分则分发到广宁、西平堡辽河诸城寨。

    你可以将大凌河城理解成明军的粮食中转地。

    而锦州因为在小凌河边,海船可以直接将粮食运到锦州城外。

    但是松山却在锦州南边三十里,小凌河之畔。

    如果拿下松山,就可以在松山这一带,卡住明军的粮草运输,断了锦州的粮草。

    这就是范文程这个战略的阴毒之处。

    等等!

    为何之前不提出这个战略?

    战局瞬息万变,之前不这么来是因为西平堡辽河防线没有破防,若是建奴将兵力压到大凌河城,西平堡的明军回援,就可以与锦州的明军一起夹击建奴。

    而现在西平堡辽河防线被打废了,皇太极无后顾之忧。

    打蛇打七寸,范文程这一招很显然是打算对明军进行釜底抽薪!

    皇太极当场就同意了他的这个提议。

    正月初十,皇太极率领三万精锐,朝大凌河城、右屯扑去。

    正月初七的时候,广宁督师府已经向锦州发出了最高军事防御令。

    辽河防线的失守,让皇太极失去了后方掣肘,建奴下一步的计划很有可能要攻打大凌河城。

    广宁城的9万明军并不能完全牵制皇太极的15万大军。

    以锦州为核心的城寨,一律要进入严防死守的状态。

    正月十一日,辽河破防,四万明军殉国的消息传到了锦州。

    一时间,锦州哗然,无数军民闻言而落泪。

    听说辽河的四万大军挡住了十几万建奴大军,每一个人都杀到最后一刻。

    悲壮的气氛笼罩着锦州。

    殉国的军报沿着辽河走廊,一路传下去,进入山海关,向顺天府传去。

    正在赶往前线的士兵们听说后,都沉默下来。

    军官们也都沉默了。

    这时候,人们才响起了一句豪言: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而在锦州城,还流传着皇帝写的一句诗: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多年的军队思想建设,在这个时候,竟然出现了成效。

    人们并没有就这个消息感到绝望和无助,反而激起了辽东无数士兵的愤怒和热血!

    无数人向锦州汇聚而去。

    正月十六日,军报传到了北京。

    引起了朝堂震动。

    一时间,无数人指责袁崇焕在辽东不作为。

    以内阁为首的文臣,公然开始干涉军政,他们痛批辽东军的无能,将辽河防线失守的责任全部推到袁崇焕身上。

    并且,他们要求军委会立刻下达军令,敦促广宁的辽东军主动出战,尽快结束战争。

    战争引发的政治斗争,终于在这个时候,如同蓄谋已久的火药桶,爆炸了。

    内阁、六部,第一次公开对军委会的权力进行了质疑。

    有人说,这并不是一场纠正前线错误的权力冲击,而是一次军政权的争夺战。

    还有人说,坐在华丽的办公场所的高官们永远都是那么蠢,他们脑子里只有利益,为了利益,可以不顾国家存亡,不顾边疆将士的生命。

    不知道这话是用来讽刺以内阁为代表的行政文臣的,还是用来讽刺以袁崇焕为代表的军政大臣的。

    是是非非,在这一次的辽河之战中,出现了盘根错节。

    例如吏部侍郎成基命就公开说:袁崇焕一味主守,若是他能主动出兵,必不会是如此局面!

    怎么说呢?

    这就是关键时期,外行插手的典型。

    辽东这些年的整体战略是以守为攻,其实更多的是崇祯自己建立的一套纵深的防御体系。

    其主要目的是为国内改革提供稳定的边疆环境。

    这就是辽东军防最大的功能。

    所谓的辽东军主动出击攻打沈阳,不是不能,只是这种做法不是上策。

    什么是上策?

    当然是北府、辽东军镇、辽东半岛、皮岛、朝鲜义州,五路大军北伐!

    挥百万之师,一举荡平辽东。

    那时候,不仅仅灭的是皇太极,还有辽东所有的传统势力。

    这才就灭国,这才是收复。

    什么是大格局的大战略?

    普通小民盯的是每日的得失,容易被起伏不定的得失牵着情绪走,从而迷失自我。

    商人盯的是每月的进账,所以容易被蝇头小利所主导。

    官员盯的是每年的政绩,所以当他们快要卸任的时候,对许多事情并不在关心。

    而作为国家最高领导者,看的是十年,乃至百年的发展。

    将时间维度拉长来看,要干掉皇太极,不是仅仅靠辽东军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今天主动出击了,打一两场胜仗就能决定的。

    以十年未期限,财务预算、粮食储备、兵力、军备、后勤运输体系等等,全部都是重中之重。

    这些需要大量的时间来去完成。

    所以,什么是大格局?

    大格局就是拉长时间维度,站在最高的地方,协调所有的资源配比,做好自己的顶层战略。

    这种顶层战略,不被其他人、其他事所干扰,并且用一切手段坚决的执行下去。

    这才是有大气魄、大格局之人。

    绝不是如成基命这种,一听说辽河防线崩溃了,就跳脚了。

    辽河只是一隅,甚至辽东也只是一隅。

    这些年崇祯建立的军政体系,后勤补给体系,军备设施,财政支撑,战略纵深,四面包围战略,就如同一座座山岳,绝不是一两场战争能够撼动的。

 第596章 大凌河城之战(第二更)

    朝堂的争论并没有停止,甚至有人开始召集大量的官员,越权逼迫军委会给辽东下达最新的命令。

    为此,孙承宗直接把自己关在了自己家里,闭而不参加任何廷议之事。

    不仅如此,孙府还驻守了京卫军,非军委会人员,一律不准靠近。

    北京城内的气氛空前紧张起来。

    若是这事发生在崇祯元年,辽东的战事恐怕要停止运转。

    但是现在已经是崇祯九年了。

    最高动员令已经发到辽东,从上海源源不断的粮食运输到大凌河城,从安南源源不断粮食运输到华北。

    不仅仅北边的战事不会缺粮食,连顺天府也不会因为打仗而出现粮食危机。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一年,由于天津港、登莱港、海州港连云港、上海港的陆续开放,大量的粮食进入华北平原。

    华北的基建也并没有战争而受到影响。

    可以说,打仗的打仗,搞建设的搞建设。

    这就是大明的底气,这就是崇祯花了这么多年,强制建立起来的一套新体制。

    它虽然还不完善,但已经有一定的防御功能。

    不过,北京的政治斗争升级,多多少少让人心出现晃动。

    例如有人就坚决要求将大量的资源停止往西北调拨,而是调往辽东。

    北京城还在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正月十七日,在一个小雪的清晨,义州城城头的士兵正在吃早饭,树枝上的麻雀转了转圆圆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一个个正在搬火炮的士兵。

    突然,一些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不多时,树枝开始轻微颤抖,上面的雪纷纷落下来,麻雀也惊得飞离树枝。

    城头的士兵眺望过去,看见前面黑压压的一片,如同洪流一样朝这边涌来。

    皇太极的精锐出现在了义州。

    义州之战爆发。

    义州有多少人马?

    五千!

    义州城不是军事重镇,它是粮食储备地之一。

    它距离广宁城也不过几十里,义州一带有许多良田。

    早在天启年间,袁崇焕还是辽东兵备道最高后勤长官,宁锦之战结束之后,就开始在义州屯田。

    天启年间,广宁沦陷,宁锦之战之前,义州还属于建奴的,建奴也在义州屯过不少田。

    若是义州被攻下来,广宁相当于断了一条粮路。

    这一日的早晨,无数建奴士兵兵临义州城下。

    义州城赶紧向锦州发出了求援信。

    中午的时候,几十里之外的锦州就接到了求援信。

    义州守将王庆安在求援信里明确说来了数万建奴大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