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一鹏摇了摇头,他一管交通运输的,对朝廷下一部的战略还真是不太清楚。
“未来,会有大量的商品从海外进入到大明,你想想啊,这些商品不能只停留在沿海各省,它们总得往内地运输。”
杨一鹏恍然大悟。
两人交谈片刻后,杨一鹏告别了王永光,便到了大明门门口。
又过片刻,杨一鹏被传召进入乾清宫。
“臣参见陛下,圣安。”
“免礼吧。”
上面传来皇帝的声音,杨一鹏站起来。
“谢陛下。”
皇帝站在地图前,正在写着什么。
不多时,韩爌、王永光和毕自严也都来了。
当然,还有前不久从四川回来的北京廉政督察总府总督察李自成。
崇祯放下手里的笔和册子,看着杨一鹏,很关切地说道:“什么时候到的京师?”
“回禀陛下,臣早上八点刚到的。”
“刚到京师朕就传召你入宫,也没让你休息休息。”
“臣多谢陛下垂怜,国事要紧。
“那咱们长话短说,说完让杨大人回去好好休息。”
皇帝一说,其他人也都露出了笑容。
毕自严说道:“杨大人刚刚完成了一件大事,咱晚上给他接接风洗洗尘。”
“听说杨大人海量,今晚得好好陪杨大人喝两杯。”王永光也笑了笑。
杨一鹏突然意识到,君臣关系其实并不是像外面传闻的那样紧张。
可能在朝堂上大朝会的时候皇帝很严厉,但私下开会的时候,气氛似乎很随和。
这在以前,大臣们私下喝酒,绝对是不能公开说的,更别说让皇帝知道了,就更别提在皇帝面前说了。
这倒颇有贞观年间君臣之风。
杨一鹏礼貌客气地回复着。
崇祯说道:“喝酒的事你们晚上单独去聊,咱们尽快进入话题。”
众人便不再多说。
崇祯说道:“今年天津、登州、海州、上海、泉州和广州已经全部开放,效果很不错,去年有3000万石粮食从安南国进入到大明,今年的统计尚未出来,但是到9月的时候已经超过了3000万。”
“朕预计能超过4000万石。”
“军委会已经给孙传庭和秦良玉下命令,出兵占城,在那里还有更多的水稻。”
“若是占城也并入进来,进入中原的粮食会进一步增加。”
“朕预计每年能有8000万石到1亿石的粮食进入。”
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数字,如果每年有1亿石粮食进入大明,可以供多少人吃?
1亿石相当于120亿斤。
也就是平均每个月有10亿斤粮食进入大明。
一个人一个月大约吃100斤左右的粮食。
10亿斤粮食理论上可以养活1000万人。
半路海运和陆运,损耗30。
那也可以养活700万人。
崇祯在想,如果未来南洋都乖乖打下来了,再把印度灭了,是不是粮食会更多?
当然,只有粮食远远不够的。
糖、棉花、橡胶,全部都是重要的原材料。
“华北的公路网竣工了,意味着沿海的粮食可以低成本的运输到内陆各个城镇售卖。”
“这一点内阁要对各省沿海做好疏导。”
韩爌说道:“陛下说的是。”
“接下来交通部的重点有两部分。”
“一是西北公路网,以陕西长安县为出发点,密集覆盖甘肃,将沿途重镇全部串联起来。”
“朝廷要舍得将钱和人往西北送,未来的战争主场会聚集点西北。”
“到目前为止,西北的水泥公路进展有些慢,这一点朕是不满意的。”
“朕记得前年洪承畴便将所有的计划提报上来了。”
韩爌出列说道:“陛下,长安的水泥厂在今年才慢慢走上正轨,是以进度慢了一些。”
“依朕看,施凤来是胆小了一些,不敢放开步子往前走,西北是人不够,还是钱不够?”
毕自严出列说道:“陛下,主要还是去年和今年都在打仗,国库用度紧张,西北修水泥路的钱也是今年下半年才慢慢补上的。”
“但朕为何没有看到内阁和交通部给朕的计划奏表?”
“朕要看到具体哪个时间段,必须从哪个城修到哪个城?”
“朕早就说过,任何一个独立的大事,单独拿捏出来,设立专门的小组,将从财务、资源、人员、时间等因素全部列出来。”
“洪承畴给的是他想要的东西,内阁和交通部给的是如何完成这件事的明细。”
杨一鹏心头一跳,连忙说道:“陛下恕罪,是臣失误。”
“先别急着认罪,朕现在讨论的是问题和解决办法。”
“陕西现在全部调度朝廷直隶,有什么命令是下达不下去的么?”
皇帝的目光突然落到杨一鹏身上:“你亲自走一趟陕西,快速理顺所有的环节,三年之内,洪承畴提报的计划必须完成。”
“是!”
“李自成。”
“臣在。”
“你也走一趟陕西和甘肃,好好看看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朕给你的尚方宝剑,三品以下的官员,你大可以先斩后奏!”
“臣领旨。”
第737章 俄罗斯人南下(第一更)
崇祯话锋一转,又说道:“第二件事就是辽东连接到辽北的公路,这件事也是战略级的工事。”
“朕想了很久,必须动员预备役出来,军队的执行力才是最强的,朕同样要在三年之内,完成辽东连接辽北的公路。”
“朕再强调一遍,凡是执行不下去的事情,一律是人的问题,谁不执行,就换掉谁,谁敢在中间中饱私囊,以权谋私,拖延国策的执行,朕手中的剑绝不姑息!”
“内阁和廉政督察总府要配合好!”
韩爌和李自成同时说道:“臣遵旨!”
“现在粮食是充足的,你们大可以大行工事。”
大臣们也没有说什么了,战略脉络很清晰,一切都在于执行。
皇帝很显然对执行的进度非常不满意。
等大臣们离开后,崇祯又盯着东北那一片,随后目光又转移到漠北。
最新的情报已经送过来了。
辽北一带并不太平,那里的女真和野人女真部,有一部分人被人集结起来,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
并且,这股武装力量正在向军事化锐变。
在大明的行政无法触达的地方,敌人空前活跃。
如果不能够斩草除根,很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破坏。
北边有更加广阔的土地,更加丰富的资源。
那里的草原和松林,就像无垠的海浪。
敌人要隐藏到那里,躲避朝廷的兵锋是非常容易的。
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不要放过任何一个敌人,哪怕他此时此刻还非常弱小。
只要是属于大明的土地,就必须听朝廷的号令。
新政必须如同天空的太阳,照耀到所到达的每一寸土地。
而且那么多的资源,如果大明朝不去占领,沙皇俄国就会去占领。
世界强国之争,从来都不需要理由。
文明之间的战争,也从来不需要理由。
消灭你,与你何干?
他们都以为世界在变好,毕竟国库的钱越来越多了,胜仗也越来越多了。
开海新政带来的惊人财富越来越多了。
但是张凡的内心却一直在深深的焦虑中。
他太清楚财富意味着什么了。
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利用的好,它可以让整个国家越来越好。
交通、医疗、养老、就业、教育、军事,基础生活,都会越来越好。
但如果利用的不好,贫富差距,朱门酒肉,醉生梦死,奢靡无度,腐化人心。
例如正统史上的明朝南直隶,例如北宋末年。
一旦国家陷入到一种“我已经安全了”的状态中,就会开始自我沉迷,自我陶醉。
但实际上,大明朝还有太多敌人,他们有的潜伏在内部,有的则是外敌,他们已经露出獠牙,摆出贪婪嗜血的面孔。
崇祯十年十一月初三,距离北京城足足2000里的松花江畔。
这里的温度已经降低到零下二十度。
寒风吹过远处的雪松林,如同白色的海浪,飞舞的白雪遮蔽了整个世界。
一队队穿着貂皮大衣的人,在阿勒楚喀城要集结。
为首的男子长得高大魁梧,满面虬须,一身绒衣,骑在马上,手中拿着一根鞭子,脸上还有一条常常的刀疤。
鳌拜眯着眼睛,今年的雪风比往年都要大,寒风和刀子一样锋利。
如果不是提前打好猎,今年的冬天肯定熬不过去。
他实在想不明白,那些罗斯国(明清对俄罗斯的称呼)人为什么在这种鬼天气还跑过来。
鳌拜今天的任务就是迎接这些俄罗斯人。
今年年初,皇太极在漠北和车臣汗、俄罗斯达成协议。
三方在松花江附近建造军事联盟,一同对抗明朝。
事成之后,俄罗斯能够得到他们想要的辽北的大部分土地,皇太极则重返沈阳,漠北蒙古则可以得到漠南蒙古的领地。
前提就是瓦解明朝在关外的所有军事力量。
眼下皇太极已经和车臣汗等人西征,鳌拜镇守阿勒楚喀城。
阿勒楚喀城以前不叫阿勒楚喀城,在宋代,它叫上京城,是金国的发源地,也是金国的首都。
明末,女真人在这里建立了阿勒楚喀要塞。
但由于建奴的疆域不断往西和往南,所以阿勒楚喀逐渐废弃。
直到辽东之战,皇太极大败,远遁辽北,在此稳定下来。
眼下在鳌拜眼前的一共有2000俄罗斯人。
这样数量的军队,对于俄罗斯已经非常庞大。
毕竟历史上,俄罗斯侵占远东的远征军也不过几百人而已。
这一次俄罗斯一共调度了2000人,主要还是车臣汗这个老忽悠。
事实上,2000人还远远不止,据说还有绝密文件从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