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快速拉近距离,直接冲撞在了一起。

    就像两道海浪冲撞在一起一样。

    只不过海浪溅出来的是水花,而此时此刻,溅出来的是碎肉和鲜血。

    战马发出哀鸣声,和它的主人一起倒塌下去,在地面上滑行,惨不忍睹。

    不过这一撞,高下立刻分辨出来了。

    明军的钢甲骑兵的冲击力和防御力都要比吐鲁番骑兵的强。

    只见明军的前锋队在倒塌之后,后面的立刻补充上来将吐鲁番骑兵硬生生压了回去。

    血肉和骨头绷断,无数把钢刀在阳光下流动着森冷的光泽,组成了锋利的绞肉机。

    鲜血在刀刃上飞走、狂舞。

    所有敢靠近的生物,全部被绞成碎片。

    吐鲁番骑兵的攻击力一上来就被明军碾碎。

    接下来,明军一路压进去,在肉林中将所有的一切砍烂,踩碎,变成肉泥和血浆。

    吐鲁番骑兵被切割、冲击崩散。

    他们发出惨叫。

    甚至连他们的战马都发出了绝望的哀鸣。

    但是,一切都被撕碎了。

    这里彻底变成了修罗炼狱。

    大概在多年以后,这里的草地也会长得非常茂盛。

    排上去的精锐败下阵,苏里唐还没有反应过来,明军已经摧枯拉朽般朝他这边冲击过来。

    战马喷吐出热气,将士们手里的刀在漂流着鲜血。

    他们有的不到二十岁,最大的也就才二十岁。

    他们目光坚毅,不畏生死,将全身的力气全部使出来,一往无前地冲锋。

    “阿木奇大人,快撤!”

    有人在苏里唐旁边大声喊道。

    一切都太快了。

    苏里唐的亲卫军做好了迎战的准备,但是当他们看清楚明军的样子之后,也害怕了。

    明军奔跑起来,大片鲜血从钢甲上滑落下来,有的人刀刃上还卡住半个头颅,还有的人钢刀都砍翻卷过来了。

    他们爆发出来的气势,让苏里唐的亲卫军都胆寒,连他们的战马都变得惴惴不安,不敢上前。

    他们眼睁睁看着明军杀过来,随后被砍死。

    苏里唐本人调转马头狼狈逃走。

    云梯上已经没有吐鲁番士兵了。

    苏里唐的主力军也出现大溃败。

    他们朝哈尔金水党河明朝的称呼逃去。

    明军紧随其后。

    过了半个小时,苏里唐的主力军逃到了敦煌西湖之畔,沿着西湖逃窜。

    而明军依然紧跟其后不停杀。

    从敦煌到这里,已经是尸横遍野。

    有的人甚至翻身下马跳进西湖里打算逃走。

    还有的人逃到月牙泉,一样被明军追下去乱刀砍死。

    有的吐鲁番士兵扔下刀和弓箭打算投降,但是杀红眼的明军似乎根本听不到,也听不懂,直接过去就把脑袋削掉下来。

    到了下午一点钟的时候,战争的激烈程度才缓下来。

    直到下午三点钟的时候,吐鲁番的九万大军,已经死得只剩下几千人,并且已经逃到了几十里之外。

    即便如此,明军依然还在追杀。

    苏里唐本人已经在乱军中被明军砍成碎片,他的碎肉可能黏在某些明军战马的马蹄上。

    从掏空俯瞰下去。

    方圆二十几里,都是红色的。

    尤其是敦煌城外的十里之内,密密麻麻的红色,如同一张巨大的地毯。

    十里之外二十里之内,尚有一些空白。

    大风一吹,血雾飞舞。

    到了傍晚的时候,战争彻底结束。

    有的明军杀累了,直接趴在战马上睡着了。

    有的从战马上滑落下来,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因为全身的力气都用完了。

    连曹诏这样的老将也亲自提着刀,在大军中冲杀,他的铠甲已经全部被染红。

    铠甲上面有无数刀痕。

    这是一场大胜,一场对西域大国军队的大胜。

    从嘉靖退回嘉峪关后,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西域将再一次感受到大明的天威。

 第770章 政治风暴?(第一更)

    捷报沿着河西快速朝内地送去。

    胜利的声音在各镇传开。

    五月一日一大早,八百里加急的捷报进入北京,引起了无数人的注意。

    早上八点的时候,这份捷报就放在了皇帝的桌案上。

    老实说,崇祯从未担心过敦煌的问题。

    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蒸蒸日上的时候,遇到阶段性的挫折都太正常不过了。

    即便敦煌暂时沦陷了,只要他强行摁住朝堂上的反对声,西部战区也能在冰雪消融后,将敦煌重新拿回来。

    只要他能把控住大方向,控制住全局,以目前大明朝的赫赫武功,要拿回敦煌,不是像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吗?

    只是,这场风雪,的确造成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员伤亡。

    被孤立的敦煌城,死守数月之久,那里的守备军一定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

    他立刻给洪承畴写一封信,让洪承畴亲自走一趟敦煌,去慰问敦煌城。

    与此同时,着军委会派特使前往,安抚军心。

    再让军委会立刻筹备后续安抚之事。

    还给礼部下了一道指令,大明日报通报歌颂敦煌之战。

    最后,让工部协助西部战区,在敦煌为战死的士兵修建一座纪念碑。

    崇祯将这份捷报放下,诸位御前大臣在下面。

    他说道:“苏里唐发兵十万侵犯我大明,此仇朕记下来了,你们也都要记着,等朕收拾完辽北,朝廷王师西出玉门关,朕定要灭了叶尔羌!”

    诸位大臣不说话。

    事实上,这一次是真的有惊无险,一大批人已经想着必须劝皇帝从敦煌撤回来了。

    这些人会因为现在曹诏解了敦煌之围就闭嘴吗?

    当然不会。

    人的屁股一旦坐下,是很难轻易站起来的。

    他们会先自我说服,让自己继续相信屯兵敦煌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然后再开始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别人。

    为什么他们会这样?

    难道真的是吃饱了没事干吗?

    当然不是。

    政治的背后都是利益。

    政治博弈说到底也是在赌博。

    例如朝廷在敦煌屯兵,刚开始大家都没说什么,在节节胜利的时候,全部高呼皇帝圣明。

    但遇到了一丢丢挫折,就有投机分子意识到机会来了。

    等等,为啥这个时候投机分子们认为机会来了?

    难道他们反对皇帝,还认为这是机会?

    这个逻辑不通啊!

    不不不,他们不是为了反对皇帝。

    例如敦煌被围,战事吃紧,随时有兵败可能。

    那这个时候就得找人出来背锅吧,就得有人未敦煌屯兵一事负责吧?

    总不能皇帝负责,那就得找背锅侠。

    他们认为这个时候皇帝心里其实也是想找背锅侠的,所以站出来反对敦煌屯兵,不是在反对皇帝,是在帮皇帝找背锅侠,给皇帝颜面下。

    这些都是政治游戏里的潜规则。

    而御前大臣们不会就此事表态,到了他们这个级别,不会轻易先说话。

    要说话也是下面的人说,最后皇帝才问他们意见。

    这是常规套路。

    不信?

    即便捷报送来了,此时许多官员也在奋笔疾书写弹劾信。

    弹劾谁?

    还能有谁?

    现在军委会谁是元帅,就弹劾谁。

    顺便将洪承畴也弹劾一遍。

    这特么的其实还是利益之争,一大帮子人都想着让袁崇焕上位的,这就是个绝佳时机。

    而且除了敦煌这件事,还有另一件事足以在这个时候搞事情了。

    另外一件什么事?

    就是皇帝桌上还有另一份汇报。

    这份汇报是李自成写的。

    军队贪污!

    这绝对是天大的事。

    从唐以后,臣防武将,就和防贼一样。

    军队贪污,这放在历朝历代,放任下去,都是有亡国暴乱的风险的。

    军队永远是最敏感的存在。

    好的时候,军队保家卫国,是太平盛世的基础保障。

    但一旦监管不力,军队就成了内乱的根源。

    例如东汉末年,例如西晋八王之乱,例如五胡乱华,例如大唐繁镇割据,例如五代十国。

    这些都是军阀们粉墨登场的年代。

    他们不但不浪漫,反而民不聊生,简直是人间地狱。

    赤地千里,十室九空。

    什么叫赤地千里?

    就是千里大地是荒凉一片,白骨暴露在路上,野狗们吃得一个个眼睛发红。

    这是末日般的惨象。

    十室九空也绝不是夸张的说法。

    例如安史之乱,后人就有人提出一共死亡人数高达3300万人,直接导致关中和中原的衰弱。

    当然,这些数据不可靠。

    但死的人肯定不少。

    军队如果私自做生意、贪污,这都是失控的征兆。

    如果不严加管制,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出现,他们最开始还会担心,害怕被查到。

    当熟练后,他们就会用钱拉拢其他人入伙,迅速壮大。

    当许多人都参与进来后,他们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这个利益集团和曾经东南的利益集团不一样。

    东南的利益集团至少没有强大的武装,而这个利益集团他们有了钱,就可以培养私军。

    最后真的会锐变成军阀头子。

    当然,贺守义贪污一事,还没有证据确凿。

    为什么这么说?

    目前还只是杨广名的一面之词。

    李开还在路上。

    而且武威城的宪兵司也暂时没有动静。

    仅凭这些,立刻将一个军长级别的军官拿下治罪,这是非常草率的。

    万一贺守义没有贪污呢?

    岂不是要寒了将士们的心?

    所以,这件事,皇帝暂时压着,等李开和杨广名被押送回京师后,再着手审查。

    可这件事太具有政治武器属性了。

    到了傍晚的时候,崇祯正在和汤若望核对火车的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