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征讨日本还好说,到目前为止,户部已经收上来白银8000万两。
但是今年的辽北和西北之战,显然触发了不少人的神经。
广袤的地域,有效管理的极限,军费巨额的投入,人力资源的巨大输出,都在疯狂吸食中央财政。
而因其地域的广阔性导致的战争不确定性,又无形中增加了风险。
这句话怎么理解?
顾名思义就是,辽北和西北太大了,你就算击败了敌人,敌人跑了,也能随时再回来。
当年的匈奴就是这样,汉武帝对匈奴取得了战略性的胜利,但是到了武帝晚年,汉朝的财政一度到了崩溃的边缘,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作为战争的支持者,李邦华则反驳说:拿下辽北,可以修建城池,巩固辽北的管制。
这个战略本身是好的,但在这个时候,又被人拿出来批斗反对了。
为什么?
因为时间问题。
其实很多战略都是好的,但是真正好的战略得合乎时宜。
为何修筑城池这一套在目前的廷议被拿出来反对了?
因为过去发生的纪永平案和武昌的黄连平案都大大的触发了高层的神经。
令人发指的贪腐问题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在这种情况下,外部再持续不断进行长时间的战争投入,是非常危险的。
廷议的内容一度变成了批斗袁可立大会,顺便把毕自严怼了一遍。
直到八月初十,崇祯从西京长安回到了北京。
第814章 内阁改制(第三更)
回了乾清宫,皇帝啥也没有想,先睡一觉。
连夜的赶路,实在太累了。
等睡醒的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
初秋的北京城,晚霞浓艳得像一个风姿卓越的美人,给清冷的苍穹添上了无限的风情。
宫女们开始点烛光。
崇祯一边吃饭,一边听韩爌汇报事情。
韩爌汇报完了,毕自严开始汇报财政的事。
随后是袁可立汇报军政。
这一通汇报下来,乾清宫内只剩下皇帝吃饭的声音了。
几位御前大臣心头也有些发紧。
年初做预算感觉没啥,就是写写数字,练练数学,预算做出来大家开始执行。
到了年中,这花销再一看,好家伙,有点用力过猛了。
军费4500万两,经济投资2000万两,人员俸禄800万两。
这种花钱速度,简直比烧钱还快。
而韩爌也详细汇报了这段时间朝堂官员们担心的点。
例如孟兆祥提出来的风险。
这反应了现阶段相当一批人现在的认知。
当然,这些风险本质上是存在的,这些人你不能说他们是在无理取闹。
尤其是纪永平案和黄连平案,震惊天下。
政治和军事是分不开的。
“你们都退下吧。”
韩爌看了一眼毕自严,又和袁可立对视一眼,三人同时道:“臣等告退。”
崇祯开始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
现在该是时候在中央的权力架构上做改革了。
大明朝的领土已经空前扩大,社会结构已经开始多元化发展,不可能不要宰相的。
就例如现在的问题,一大堆的事情,皇帝一个人根本不可能处理完。
交给司礼监处理?
把国家大事的决断交给太监们定夺?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以现在的局面来看,即便是朱元璋和朱棣复生,也不可能处理完这些公务。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明朝和开国之初,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了。
开国之初的大明朝是简单的农业社会,经济结构单一,地方管理单一。
而现在经济结构多元化发展,化多元化发展。
而且地方的官员更加细分化。
例如税务部门、财务部门、民法部门都从知府衙门里分出来了。
更重要的是,疆域还在空前扩大。
这个时候的大明朝疆域不是像朱棣时代设立土司做羁縻制度就完事了。
张凡统治下的大明朝,现在是在地方上做全面的深度的行政化管理,建立城寨,推行新政。
一切都变得更加复杂。
皇帝一人怎么可能裁决全国大小事务?
所有,要分权了。
必须分权了。
当然,只是在行政上分权,而不是军队分权。
行政上分权的意义就在于下放决策权。
以前大明朝的最高决策权在司礼监,执笔太监和掌印太监手里。
其实就是在皇帝手里。
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官府首脑。
现在要分出来,不能按照朱元璋的那套玩了。
不是那套不好,是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潮流。
顶层的权力架构该做调整。
如何调整?
其实很简单,将司礼监的执笔和掌印给内阁就可以了。
内阁既可以拟定建议,又可以拍板决策,并监督执行。
如此一来,就相当于唐朝的中书省和尚书省的合并,相当于宋朝的政事堂。
内阁首辅可以理解为内阁首相了。
相和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
相有决策权,辅没有。
当然,有了权力,对应的就是义务和责任了。
一旦内阁有了决策权后,就要有责任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
这样难道不怕皇权被制约吗?
还真不怕。
你看汉朝的时候,丞相的权力可比宋朝政事堂的宰执要大,丞相有专门的丞相府,官员们去丞相府议论国家大事。
你看刘邦和刘彻的权力被制约吗?
只要军权在手里,怕什么呢?
如此崇祯心意已决。
但大臣们却接二连三奏疏上来,表示皇帝要慎重考虑眼下辽北和西北的战事。
知道八月十二日的清晨,捷报送到了北京。
捷报的声音唤醒了宁静的北京城,人们探出头看观望。
刚刚跑去上班的大臣们听到辽北捷报,都有些诧异。
这么快就有捷报了?
“有捷报有什么用?”礼部郎中崔永敏说道,“无非就是击溃了建奴的某支军队,能全部消灭建奴么?”
他说这话显然是为了拍孟兆祥的马屁。
“如果不能彻底消灭建奴,军费开支只会越来越大。”
“是啊!”
“崔大人说的是!”
“”
众人点头。
而此时,崇祯看完捷报,竟然霍然站起来。
这份捷报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他没有想到李定国竟然直接将齐齐哈尔隐藏的建奴剿灭了。
那对建奴绝对是毁灭性的打击!
接下来在哈尔滨一带,也就是阿勒楚喀城附近建立大规模的城寨就完全不用担心建奴的军事袭扰了。
“登报!立刻拿去登报!”崇祯兴奋起来。
这意味着辽北这个地方开展非常顺利。
“是。”
辽北的城寨一旦建立起来,卢象升在对漠北蒙古进行军事打击的时候,就可以彻底断掉漠北蒙古东逃的路。
这样,北方大部分蛮夷的威胁,将会被压制到历史最低点。
到时候再慢慢清扫那些残余,彻底解决北边的边患。
礼部的崔永敏还在那里扭扭捏捏地说着。
突然有人跑进来说道:“诸位大人,捷报来了。”
“我们知道。”
“这次是大捷,建奴的主城丢失,隐藏在千里之外的主城也被攻克,几场战役一共歼灭建奴有五万多人,蒙古三万人,罗斯人5000人,松花江以南,再也没有建奴的身影了。”
他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安静下来。
刚才还冷嘲热讽的崔永敏像被掐住脖子的鸭子一样。
辽北的军事压力骤然减小,剩余的是城建了。
即便让林业局去那里伐木,也能卖很多钱。
其实那些大臣天天嚷嚷着打仗太费钱,完全是多虑了。
这一次不仅仅从日本拿回来8000万两,现在各地的国营商社简直是大爆发了。
只不过由于量大,现在各个国营商社缺人,根本没法统计出来。
今年的朝廷绝对是不缺钱的。
今年的张凡,想怎么打仗怎么打仗!
今年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束,今年的大明朝已经进入到一个暂时的时代。
接下来的战争,可不是局部的大会战了。
接下来的每一场战役,可能都是灭国战!
作者题外话:晚上还有一章
第815章 范文程被抓(第四更)
到了早朝,大臣们都来了。
他现在也不要求大臣们天没亮就来上朝了。
等睡好了,早上九点在准时上朝就可以。
崇祯扫视一眼,心情显然大好:“诸位,今日大捷的消息传回来了,朕心甚慰,辽北战事进展很顺利。”
“诸位的奏疏朕都看了,说的都有道理,但是战争已经告一段落,诸位就不用担心了。”
“倒是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朕今日要跟诸位商议。”
“现在的大明朝,已经不是过去的大明朝,有太多的公事需要处理,朕也是分身乏术,朕以为,可以将司礼监的事情,给内阁去处理,诸位以为如何?”
皇帝此言一出,那简直就是炸开了锅了。
这可比以往的新政给人的震撼大多了。
司礼监是什么存在?
那是朱笔御批的地方。
自从太祖废除丞相后,皇帝就亲自操劳国家大小事务了。
后来成祖忙不过来了,搞了个内阁,但内阁终究只是阉割版的政事堂。
韩爌心头一跳,还以为自己听错话了,他忍不住抬起头来看了皇帝一眼。
“诸位以为如何?”
没有人敢接话。
大家都不敢表现出对权力的欲望。
见无人敢说话,崇祯便道:“既然诸位没有异议,那就交给内阁去处理吧。”
“以后内阁首相,官居一品,大学士从一品,各部直接向内阁汇报即可。”
依然是鸦雀无声,依然没有人敢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