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速度非常快,一年多的时间就铺完了!

    这个时候的人们,还没有察觉到这意味着什么。

    他们并不知道,新时代就在眼前。

    《社会阶级论》固然有很大的影响,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当然也有很大的影响,朝堂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很正常。

    但是,在皇帝回来后,另一个声音,无疑压住了朝堂上所有关于新政的争议。

    什么声音?

    弹劾首相韩爌的声音!

    是借着李逢节事件,弹劾韩爌。

    关于海贸政策和漠北政策已经争得不可开交了,立法院又在上面撒了一把盐,让整个朝堂瞬间紧张起来。

    当时李逢节的事情发生后,其实就有人议论韩爌,只是兹事体大,停留在小声议论上面。

    而现在,立法院就有人开始弹劾了。

    直到二月二十九日,皇帝的御前会议上,内阁大臣周延儒公开指责韩爌要对李逢节事件负全责,这件事发展到了巅峰。

    三月,廉政督察总府展开了对首相的调查。

    与此同时,三月,韩爌辞去首相之位。

    朝野震惊。

    首相的位置一空,无数人都活跃起来。

    尤其是内阁几个大臣,大家都想趁此机会,能够登上首相的位置。

    民间也在议论,下一任首相到底会是谁呢?

    四月初的时候,就有了结果。

    谁?

    李岩!

    没错,李岩!

    才三十三岁的李岩,成了大明朝的首相!

    一时间,《大明日报》、《北京快报》头版都是这个新闻。

    甚至从李岩少年时期如何刻苦学习开始说起,再到青年事情如何为民请命。

    总之,报纸不吝啬赞美之词。

    有人猜测,李岩上位,风向很明显,加大青壮派进入核心官职的力度。

    同样,也彻底否定了国营全包制的提议。

    有一定是很明确的,顾炎武是属于李岩派别。

    顾炎武是一个狂热的火车支持份子,这也进一步表明,接下来的火车计划,要被提上日程了。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到了崇祯十三年六月。

    从武昌到长安的火车也竣工!

    接下来,长安将迎来飞速的发展!

    而在新首相上位后的第三个月,漠北的政策也定了:铺铁路到漠北,建立战略纵深!

 第936章 天朝秩序不容挑战(第一更)

    没有人知道韩爌是被谁拉下来的。

    但是韩爌的时代确实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是李岩的时代。

    至于韩爌,最后皇帝也没有为难他,让他告老还乡了。

    这样的处理结果,无疑是让许多人感受到了皇帝温存的一面。

    在韩爌走之前,崇祯还召见了他一次,并且请他吃了一顿饭。

    能再次见到皇帝,受邀参加御宴,韩爌感动不已,他老泪纵横:“陛下,罪臣何德何能。”

    皇帝一副很温和的样子,将年老的韩爌搀扶着,一起走进了乾清宫,还拍了拍他的手,语重心长说道:“韩爱卿不必自暴自弃,朕是相信你的。”

    这一幕,被在场的翰林院的人传出去,传为了一段佳话。

    这一年的韩爌已经75岁了,这位东林党元老,在万历时代就开始进入朝堂,经历了四代帝王。

    人生大起大落。

    经历了魏忠贤最黑暗的时代,又踏进了崇祯的改革时代,从大部分官员反对,皇帝对官员大清洗,对北方各省大清洗,对南方各省大清洗。

    再经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眼睁睁看着建奴被灭国,看见朝鲜覆灭,看见日本覆灭,看见蒙古人被打得现在一声不敢吭,只敢在草原载歌载舞了。

    韩爌是新政第一个重要阶段的见证者,也是一位重要的参与者。

    他绝对是大明朝现存的官员中,威望最高的人之一。

    甚至有人拿他和袁可立、孙承宗相比,称为“改革三杰”。

    然而,他的时代,终究是落幕了。

    政治游戏是有它的规律存在的。

    韩爌已经不能再位了,接下来的大明朝,要全力开启更加开放的执政手段,需要一位体魄、精力都更加强壮的首相。

    但是,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他又必须要被尊重。

    这是张凡必须要做的,作为国家元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那就是维护政治的风气。

    不要做卸磨杀驴的事,至少不要做的太明显,否则上行下效,此风会糜烂的。

    “爱卿此去多加保重,时常回京陪朕下下棋。”

    “老臣年迈,陛下正是青壮,江山社稷有圣君如斯,老臣也有脸去见神宗皇帝了。”

    君臣又唠了一下家常。

    吃完饭,韩爌才告退。

    韩爌离开之前说道:“陛下,老臣走之前还有一言。”

    “爱卿但说无妨。”

    “事缓则圆。”

    “朕一定会记住爱卿这句话的。”

    韩爌当天就离开了北京,他要回山西老家去安享晚年了。

    皇帝不会随意动韩爌的人。

    换掉韩爌,其实不是韩爌真的犯了错,而是他真的老了,该退休了,接下来各项政策,需要一个激进派。

    而韩爌的人,则是各项政策过于激进的制衡者。

    这是一个很好的政治平衡态。

    李岩上台后,陆陆续续开始调整一些政策的执行。

    漠北的政策定调后,曾经在元上都城担任知府的杜天健被召回北京,李岩亲自见了这个人。

    随后,杜天健被派往北府,开始从北府做准备工作,拟定从北府开始修建一条铁路,直到贝加尔湖南边。

    朝堂的争论明显变少了许多。

    暂时变得平静下来。

    但是这种平静只是极其短暂的。

    六月,一份军报放在了崇祯的桌上。

    是驻扎在漠北的卢象升写来的军报:罗斯人南下了。

    天雄军已经与罗斯人打过一场,取得了胜利。

    但是据探子汇报,罗斯人在北海贝加尔湖附近修建大规模的城堡,其意图非常明显。

    看完这份军报后,崇祯不仅不生气,反而还兴奋了起来。

    这一日,他召见了御前会议。

    在会议上,皇帝言简意赅:“在未来五年之内,朕要对罗斯人开战!”

    “大明之前做的更多的是被动防御,从现在开始,朕要开始对周边的开疆拓土!朕要让周围国家知道,什么叫做战争!”

    皇帝的声音回响在大殿之内,振聋发聩。

    大臣们没有说什么,大家只是瞟了一眼李岩。

    大明朝的首相位置是不好坐的,坐在这上面的人,压力是非常大的。

    皇帝动不动喜欢打仗,军费开支,基础建设都像瀑布一样往外涌。

    南洋的战争还没有结束,五年之内又要对罗斯人开战了。

    “当然,不是现在立刻开战,在开战之前,必须解决南洋的问题,为朝廷解决收入问题!”

    “上海造船厂的进度如何了?”

    李岩说道:“回禀陛下,已经有30艘第二代苍龙战列舰下海。”

    崇祯说道:“加上朕在上海的时候的20艘,第二代就有50艘了?”

    “是的。”

    “全部调配给孙传庭!”

    袁可立说道:“陛下,已经在调配,一个月之后可以抵达。”

    “另外50艘什么时候可以给出来?”

    “预计在年底。”

    “好!”崇祯对这个进度显然非常满意,他又问李岩,“两广、福建、浙江,这些省的出海政策制定得如何?”

    这些省的出海政策,顾名思义就是要鼓励这些省的人出海,去填补吕宋岛、安南省、扶桑省、朝鲜省的空白。

    让汉人大批量移民。

    往周围海外移民的难度,比移民草原要小很多。

    本身沿海一带的人就很喜欢去那里做生意,沿海人对故土的依恋远不及北方农田里的那些人高。

    李岩答道:“已经制定完成,宣发到浙江、福建、两广,预计在年底完成一次大规模移民。”

    “最重要的是保证九龙江军港的粮食供给,要在安南建立一道稳定的粮实线,保证军粮。”

    袁可立说道:“陛下放心,臣已经安排人在做了。”

    他想了想,又说道:“陛下,据驻扎在广南的部队送回来的军报,阮氏在三个月前,与小弗朗机人葡萄牙人联合对我军发动了一次突袭,我军伤亡160人。”

    “阮氏如果不愿意合作了,就清理掉吧,是时候在那里做大规模整改了,让张煌言上报一个方案上来,朕不介意在那里大开杀戒!”

    皇帝目光锋利,语态威严,声音铿锵有力:“现在是重新缔造秩序的时候,天朝秩序不容挑战!”

    “谁敢挑战朝廷在南洋的战略,朕就灭他全族!”

    “是。”

    “嘉峪关到玉门关的城寨修建如何?”

    李岩说道:“回禀陛下,从嘉峪关到玉门关,两年之内,修建城寨共189座,调动人力共100万人,所消耗费用一共5000万两。”

    “从嘉峪关到玉门关的空白地带,现在全部被城寨连接起来。”

    “其中水泥路三条,贯穿600里!”

 第937章 天朝的大基建(第二更)

    两年半时间,在大西北修建了纵深六百里的城寨。

    这是什么概念?

    想想,你出去旅游,带领100人,已经觉得各种麻烦了。

    现在是调动100万人,在大西北修建一条战略纵深。

    这对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的挑战是巨大的。

    如果不是西北是大战区,有军队做协调,别说在那里修建纵深,仅仅只是调动100万人这个动作都没法完成。

    据军委会上报,西北战区,仅仅工兵人数,就达到了30万。

    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做的调整,以至于西北大战区的军费暴涨,洪承畴成为众矢之的。

    但话说回来了,调集100万人,也幸亏是水泥路修建完成了,否则粮食根本过不去。

    100万人2年需要多少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