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在大明当暴君-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

    “去吧。”

    “嗯!”

    朱彦霖跑到门口,又忽然停下脚步,回过头看着崇祯:“对了,父皇,施大人跟老师讨论说西北死了很多人。”

    崇祯走过去,蹲下来,抱住她,说道:“他们都是为国捐躯的英雄。”

    “那以后在其他地方修建城池、铁路岂不是也要死人?”

    “随着医学和制造技术的提高,死的人会越来越少。”

    “父皇,既然死那么多人,为什么要在那里修建那么多铁路、城池,如果不修建,就不会有人死了。”

    别家的小姑娘喜欢的是画画、好看的裙子、诗词歌赋,朱彦霖喜欢的是骑马、射箭、火枪、打。

    还喜欢思考各种国家大事,还想的头头是道。

    崇祯笑了笑,似乎在犹豫要不要跟自己的女儿说这些。

    朱彦霖又说道:“父皇是在为后世开疆扩土,解决西域的烦,将西域打通,所以不惜代价去修建,是吗?”

    “你知道的倒是挺多啊,这些都是谁教你的?”

    “我娘告诉我的。”

    “你觉得父皇做的对吗?”

    她用力点了点头,用清澈如水的大眼睛看着崇祯:“是我我也那么做。”

    这句话,在皇宫内其实是大忌,怎么能跟皇帝说这种话呢?

    不过崇祯并没有怪她,不但没有怪,还觉得这个小棉袄真是贴心,能体谅老父亲的心。

    “快去做你的题吧。”

    朱彦霖在崇祯额头上亲吻了一下,笑得很调皮,转身就跑了。

    其实现在已知困惑着张凡的不是军队的力量,也不是火车的技术,而是医学水平。

    作为21世纪的人,亲眼目睹了古代的医学水平,才会发自内心感慨:还是生活在21世纪幸福啊!

    21世纪那些人们习以为常的医疗设备,在这个时代,几乎是没有的。

    就目前,医学和化学暂时混在一起在研究。

    微观世界的理论知识全部从零开始在研究。

    就说崇祯二年年底提出来的元素周期表,到目前为止科学院都还在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寻找、证明那些元素的存在。

    当然,据说科学院在理论知识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就说口服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它必须耐酸性强,不然就会被胃酸溶解,人体根本无法吸收。

    这里就需要研究胃酸的成分,否则你根本没法研制出阿莫西林这种类型的药物。

    而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盐酸是化学概念,就必须进入化学领域做最基础的理论知识研究。

    现在科学院有好几个类别的研究院。

    例如纯理论知识的研究院,包括了生物、化学、物理、历史等纯理论知识研究。

    也有应用型研究院,例如农学院的化肥,早在几年前,南京大学的农学院学生就通过实践制造出了钾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明朝就掌握了精细化钾肥的生产。

    实际上,现在的钾肥,多是喝完的茶叶制造的,不能算是科学制造。

    应用型研究院可以缓解不少目前各行各业的难题,但无法继续推进科技树的成长。

    未来大明朝能走多远,肯定是理论科学研究决定的。

    一旦理论科学研究停止,人类的技术也就停止了。

    但是人们恰恰容易请示搞纯理论的,而重视眼前实用型工具。

    例如,北宋的那种超级大弩弓,可以射出1500米以外。

    而21世纪稍微大一点的狙击枪才能达到1500米的射程。

    当你跟一个北宋的军事研究院说,咱们投入巨额资金研发一种武器吧,这种武器射程很远,可以达到1500米,不过需要好多好多钱,还要好多好多人一起研究,还要重新制造材料,至少需要个几十年才可能研制出来。

    他一定会觉得是你傻子,因为北宋就拥有这样的武器。

    但是21世纪的人都知道,狙击枪是北宋那种超级大弓弩不能比的。

    这就是纯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普通人容易被眼前回光返照的低端技术迷失双眼。

    就说钾肥通过茶叶来制作这件事,其实古人一直在用,而南京大学只不过把它归纳且精细化,制作流程化。

    这在各地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叹。

    而那些发表钾元素作用的理论论,科学界反倒没有多少人在意。

    甚至有人曾经向皇帝提出过解散理论科学研究院,他们认为那群人天天蹲在研究院里,啥东西也整不出来,就是在浪费国家资源。

    还不如拿那些钱去改善穷人的生活。

    持这种观点的人还真不少。

    还有人说,现在大明的火器和炼铁技术已经很好了,根本不需要再投入大量资金做新技术的研发。

    这就是崇祯要李岩这种激进派上台的原因之一。

    正当皇帝在思考医学方面的问题的时候,北京城的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海啸。

 第955章 摊牌了;我张凡就是来装逼的!(第二更)

    北京快报的科学刊发表了两篇论:胃酸和抗生素、磷肥和钾肥的作用。

    现在整个北京城的学术界都知道了一个人的名字:张凡。

    现在科学院的那些人都在四处打听这个人。

    在胃酸和抗生素这片论中提到一个观点:人体的胃中有一种东西叫做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而盐酸在化学中的表述就是氯化氢。

    它是胃中的一种保护机制,并且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例如,青霉素直接口服,进入胃中会被盐酸溶解掉。

    这片论起初刊登的时候,就引来了无数的骂声。

    原因其实很简单:

    一、张凡这个名字不知道从哪个角落里冒出来的,一出来就以一种专业的口吻在教大家做事。

    二、关于酸性物质的争论最近几年一直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有许多人认为酸性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根本不存在酸性物质。而张凡在论中大谈酸性,还说胃中有大量的胃酸,胃酸的主要成分居然和生理食盐水的成分相同。

    请问,这么不是搞笑吗?

    三、这里面还牵扯到学员派系之间的斗争。

    早在几个月前,北京大学医学院就出现了关于酸性和青霉素的争论。

    发现这一特点的人是北京大学一个普通研究员,她叫孙晚云。

    她提出过青霉素的耐酸性测试,她的论点是青霉素之所以不能口服,是因为人体的口腔中有一种可以溶解青霉素的物质,这种物质呈酸性,如果要研制口服青霉素,则必须提高青霉素的耐酸性。

    这一观点由一个年轻的研究员提出来,当然受到了其他研究员的否定。

    甚至有来自学校权威的否定。

    但张凡的这篇论一登出来,就有好奇之人,去研究了人体的胃液。

    研究也很简单,科学院定期会有死囚的供给。

    有人从胃中提取了胃液,然后开始做实验。

    并且用显微镜观测到了胃液是如何分解青霉素的。

    随后,就有权威学者发表论,证明了张凡的论点。

    不仅如此,北京大学研究院还开始对人的唾液进行研究。

    随后,人们又开始用生理食盐水进行测试。

    关于青霉素和耐酸性的研究,就正式掀开了!

    事情在短短的半个月发展到这个程度后,人们开始对张凡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原因也有二:

    一、能在北京快报的科学板块发表论的人,一定不是无名之辈才对。

    二、能够如此清晰地指出问题的关键的人,一定不是无名之辈才对。

    那么,张凡到底是谁呢?

    如果仅仅只是胃酸与青霉素这一篇论也就算了,问题这货居然还写了一片钾肥和磷肥的作用。

    这篇论很高调地告诉了人们一件事:你们现在正在使用的肥料,那种可以让农作物茁壮生长的肥料,叫做钾肥,钾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钾。

    至于工业制造方法嘛,这篇论里也写了几点,写的比较简单:光卤石、钾石盐、苦卤。

    并对这些原材料做了简单的说明。

    那种促进农作物快速生长的就是磷肥了,磷就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磷,它的全名叫磷酸钙。

    论点到为止了。

    钾肥和磷肥的作用这篇论如果是单独发表,人们只会来一句:这是讲的一坨什么狗屎?

    什么光卤石?

    什么狗屎的钾石盐?

    还有什么狗屁的苦卤?

    这都是啥?都是个啥!

    但是有了胃酸和青霉素这篇论,钾肥和磷肥的作用的可信度就变得极高了。

    于是,钾肥和磷肥的作用这篇论,被人八百里加急送到了农学泰斗宋应星那里。

    宋应星两年前在武昌指导武昌铁路局,现在在长安城指导长安铁路局和西部战区铁路规划。

    并且,还有一份则被送到了已经年老的徐光启的桌上。

    钾肥和磷肥的确已经在被使用了,但人们并不知道那里是钾肥和磷肥。

    这篇论,如果被证明是事实,则会立刻掀起一场原料化工学的革命。

    当然,满北京城的学术界在过年之后,都在寻找张凡这么一号人物。

    有人是这样说的:能在北京快报的科学刊上发表这样章的人,一定是一位学术泰斗吧!

    还有人这样说:他一定是一位隐于世的高人,经常不出门,也很少与人交际。

    更有人这样说:那他一定和我们这些搞学术研究的一样是万年老光棍!

    就在大家讨论张凡的时候,而他本人则在乾清宫里和妹子讨论摩擦原理,你说气不气人!

    赵清月在正月十五日这一天生下了一个皇子,母子平安。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正月结束了。

    内阁对于接下来南洋的各种贸易政策草案也拟定了出来,并且在各省布政使、知府到北京述职的时候,专门与地方官员详细讨论了具体的方案。

    二月初一一大早,崇祯就亲自带着早餐,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