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崇祯呢?
他此时正在乾清宫里召见徐光启和汤若望。
正在商议前些天徐光启拿过来的牙膏,这是民生问题,等来年了,崇祯还想着量产牙膏,逐步将牙膏也纳入北京制造局的轻工业体系里。
王承恩小步快速进来,说道:“皇爷,大臣们在乾清宫外求见。”
崇祯正在看徐光启提报上来的牙膏的原材料成本归类,准备定一个初步的市场价,听王承恩这么一说,抬起头来道:“他们有什么事?”
“说是要与皇爷商议关于宣府案以及易县之事。”
“这些事朕都已经安排好了,让他们回去。”
“皇爷,奴婢说了,可大臣们不愿意走。”
崇祯深吸了一口气,道:“徐爱卿、汤爱卿,你们先回去。”
“臣等告退。”
走之前,汤若望道:“陛下,这车若是还有什么问题,还望陛下及时指出来,臣好改善。”
他指的车是自行车,是根据崇祯的图纸,足足制作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做出来的自行车。
初版的自行车在几个月前就交付给皇帝了,这一版本的自行车,下面加了铁制的链条,已经与上一次的完全不同。
“嗯,朕会随时找你的。”
等徐光启和汤若望走之前,崇祯对王承恩说:“你现在去跟王大人说,让他开始着手对所有官员的年终考评,现在就开始。”
王承恩微微一怔,明白皇帝什么意思了。
那些大臣非要参与到宣府案和易县案的讨论之中,这是崇祯最痛恨的。
这些事本身不属于他们的权责范围,他们一个个吃饱了撑着,就喜欢这里管一下,那里管一下。
尤其是那帮东林党,总觉得这里错,那里有问题,总喜欢到处多管闲事。
好好好,朕现在就找个人来治治你们,你们先去将今年各自手里工作完成情况向吏部汇报一遍再说,没有完成的,朕一个个找你们算账!
让你们来多管闲事!
果然,这个办法非常灵验,王永光一说到要开始对各个部院进行年终考评,大家立刻转身回去了,开始准备应付吏部的考核。
三天之后,宣府总督沈棨被捉拿到北京,扔进宪兵司衙署。
第二天,沈棨被带入军事法院。
军事法院是公开审问制,即平民老百姓想去围观,也没有问题。
这是朝廷第一次公开审问一个总督,这一日的大明日报头条整版都是关于沈棨这个人的信息。
从他小时候是干什么的,到他考中进士,再到他一步步升迁,再到任职宣府总督,都写得一清二楚。
你不得不佩服大明日报那帮写手,差点把沈总督内裤是什么颜色都写出来了。
这一次的事件仅仅只是审问一个总督,清查宣府这么简单吗?
不不不!
它的意义远远大于这些。
它意味着,军事法院的权威将正式被竖立起来,军队的司法体系开始确立,这是一次划时代的事件。
当天晚上,骆养性回来了,他也带回来易县的情况,同时,抓回来一个人,一个重要的人。
第10章 新任宣府总督(第一更)
骆养性带回来了谁?
一个叫周允乐的人。
这个人是易县人,他是做什么的呢?
易县属于保定府,离顺天府非常近。
周家以前是易县的地主,在今年朝廷的新农政之下,被迫卖了地,算是家道中落了。
这周允乐是周家的二少爷,以前那在易县就是县里的一霸。
往日里骑着马带着人到处找女人,到处欺负小老百姓,随意欺压租田的佃户,在易县是声名狼藉。
骆养性为什么会将他带回来呢?
事情还要从易县暴乱那一天开始说起。
简单来说,就是这货带着人把今年4月周家已经卖出去的良田全部抢了回来。
不仅把粮食抢了回来,还把人给打死了。
不仅把人给打死了,还打死了十几个人!
一下子就引起了众怒,结果老百姓就把这人扭去县衙。
岂料知县表面答应,背地里又将这周允乐给放了。
这家伙出来了不仅没有任何悔过,还变本加厉去要回自己家以前的良田,又打死了两个人。
这下大家伙就爆炸了。
天底下哪有这样的事?
大家伙儿一起去县衙去找知县,结果知县把那些老百姓给抓了起来。
就这样,这件事就演变到不可控制了。
于是到了这一步。
整个过程看起来比较简单也比较狗血。
而实际上,这只是表面上经历了的人都知道的事情。
也可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
背后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推动因素。
或者说,这并不是一次简单的逼迫老百姓造反,而是一场有预谋的有目的的。
事情关乎重大,天虽然已经黑了,但是崇祯还是亲自走了一趟北镇抚司的昭狱,见到了这个周允乐。
从周允乐口中得知,是有人鼓动他这么做的,说易县的知县会帮他的,说那些天本身就是他们周家的,鼓励他自己拿回去,知县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结果事情就演变成这样了。
至于那个鼓动他的人到底是谁,他自己当然也不知道,一个陌生人,他怎么可能知道。
这种事真要顺着这个周允乐查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对于这种欺压老百姓的恶霸,崇祯是非常痛恨的,他吩咐骆养性明天将人交给刑部,走正规的司法流程。
将这个人的脑袋送到易县去平民怒。
从北镇抚司走出来后,崇祯道:“尽快找到易县的知县,他才是重点。”
“是!”
一路回去的路上,崇祯就在想,这件事果然如自己所料,是背后有人故意煽动起来的,必然是有其政治目的的。
看来严查宣府的军政确实损害了不少人的利益。
越是这样,崇祯觉得越有严查的价值。
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害怕了,是因为恐慌!
这正是崇祯要的。
在锦衣卫的簇拥下,皇帝回了紫禁城。
自从今年从草原回来后,紫禁城的护卫增多了一倍,白天和黑夜轮流值班,看守非常严格。
第二天,依然没有早朝。
大臣们都着急了。
现在沈棨被抓了,宣府总督位置空出来了,得新任命总督过去吧?
皇帝您这一直不上早朝,也不是个办法啊!
去乾清宫要求面圣,又见不到人。
这真是急得大大团团转,偏偏这个时候吏部尚书王永光又开始考核各个部院今年的政绩完成情况。
不知道为什么,今年考核得非常严格,比以往任何一年都严格。
可能是因为吏部的四个郎中全部被撤换了,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样搞得大臣们也没有太多心思去跑到求见皇帝了。
倒是让崇祯安静了不少。
十二月初一,刑部以最快的速度将周允乐案审完,然后公告天下,当天下午,周允乐就被送到菜市口来了一刀。
人头立刻被送到易县,易县的老百姓一听说周允乐被砍了脑袋,一时间暴动的情绪也冷静了不少。
重新派过去的官员与暴乱的几个头头谈了一下,表示朝廷会彻查此事,又承诺出钱给死去的人建宗祠,很快大家也就慢慢散了。
这也是崇祯听说易县暴乱了并不着急的原因。
老百姓其实要的不多,尤其是古代的老百姓,吃好穿暖,再要一个公道。
你将这些基本问题解决了,大家没有理由会继续闹。
谁不想回家抱着老婆孩子安安心心过日子呢?
这才是平常人想要追求的生活。
所以啊,出现这种事,第一反应,不要慌。
皇帝沉得住气,那局面肯定就能控制住。
皇帝沉不住气,就容易被朝堂上某些人利用,从而做出错误的决断。
历史上的崇祯皇帝不就是急躁而武断才被人牵着鼻子走么?
别看那些朝堂上的大臣天天奏疏说易县暴乱啦,陛下您赶紧把宣府的事先放一放,鬼知道背后有没有个人目的。
也就是在周允乐的人头被送到易县的这一天,军委会任命了宣府新的总督。
谁?
洪承畴!
洪承畴现在的官职还是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右参政。
别看这是地方官,但品阶不低,从三品文官。
而沈棨虽然是总督,兵部郎中却只是五品文官。
洪承畴动身前,崇祯亲自找洪承畴谈了一次。
“臣参见陛下!”
这小半年,洪承畴都在北京大学军事学院学习,一直待在京师。
这个任命让洪承畴自己也始料未及,此时他非常激动。
总督握有一方军镇的军政大权,例如辽东的袁崇焕和刘策,登莱的袁可立,例如三边总督杨鹤,大同巡抚马士英,福建巡抚熊文灿等等。
总督、巡抚本身是临时任命的职位,是没有品阶的,属于朝廷外派的,位高权重。
崇祯亲自将洪承畴搀扶起来:“洪爱卿不必多礼,洪爱卿去年剿灭高迎祥等反贼,有功于朝廷,朕一直在想着该如何提拔你,朕看了你在军事学院的成绩,朕思来想去,你去宣府最适合。”
事实上,历史上的洪承畴绝对是个帅才。
大明朝后期能打大规模会战的没有几个人,卢象升可以,孙传庭可以,洪承畴也绝对是一个好手。
可惜这个人在历史上名节有亏。
但那又如何,这位穿越者的信念一直秉承着就算茅坑里的一坨屎都可以挖出来烘熟了去当肥料,更何况是人才。
合格的老板,要想着如何各尽其才,而不是对这个人挑剔,那个人也挑剔。
第11章 朕造的是大势,求的是人心!(第…
洪承畴听完皇帝的话,颇有些感动。
“多谢陛下器重,臣一定不辜负陛下重托!”
其实崇祯最看重的第一点是,洪承畴这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