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时锦回宫之后,又明着赏了陆纵和贺延墨三人,每人一面镜子,寓意明镜高悬,然后同去的缉事卫,也赏了十坛美酒。
其实她在想一个问题。
现代人常说,立法和执法合一,相当于没有法律;司法和行政合一,相当于没有审判。
但在古代,执法权和行政权,一直都是合一的,县令也管审案子,也管民生政务,什么都管。
这其实很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而现在,为了江湖人的事情,她往各处派驻缉事卫,其实已经无意中迈出了司法行政分开的第一步,那么,下一步,她要不要悄悄的推上一把,促使司法行政各自独立,行使职权,又互相监督?
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很多事情就算不能完全杜绝,也起码会相对减少,对国家来说也不是坏事,可以对权力进行制约,达到一种平衡。
但对君主来说,是好事吗?
在现在这种社会条件之下,谈不上三权,只是两权,两权的相互渗透勾结,能避免吗?
就算她在的时候能避免,如果她死了呢?
这事儿影响太大,唐时锦心里没底。
她在室中走来走去。
她想事情的时候,别人也不敢打扰她,炎柏葳回来也没叫她,就去看儿子们了。
然后唐时锦向外道:“请六哥进来。”
外头人应声去了。
桃成蹊写完教材之后就搬出去了,这会儿正要吃晚饭,既然宫里召,他就先过来了。
唐时锦一看时辰,就道:“先吃饭吧。”
于是三人就先吃了饭,然后上了茶,唐时锦才把事情说了。
炎柏葳微微沉吟。
她不叫桃相他们,是怕他们反对,先自己人过一遍。
但是这事儿,还真得慎重。
因为这相当于,本来的一条线变成了两条线,一条司法一条行政,目前来说,这条线最终仍旧归属皇帝管控,但将来呢?
会不会分化君权?
他会考虑分化君权的问题,内阁更会考虑,于公于私,他们都是一定会反对的。
桃成蹊皱眉想了许久,在纸上写道:“人亡政不息。”
他的意思是,她所忧虑的,她死了之后这样的政策会不会执行不下去,反倒是最不必忧虑的,因为制度建立起来了,就摆在那儿,比起现在,更容易控制和管理。
但是,咋说呢,在如今这种社会制度下,君权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或者学术一点说,社会需要有一个专制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的安定。
乾纲独断,圣衷亲裁有木有?
可也正因为如此,昏君和明君,对一个国家影响是巨大的,朝堂之中的种种党争矛盾,对国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似乎,也到了该有所改变的时候。
别说炎柏葳要权衡了,她自己都纠结,不知道该不该做下去。
室中一时安静。
良久,炎柏葳才道:“那里,是分开的吗?”
唐时锦愣了一下才回过神来,道:“不一样的。”
我们那儿,没有皇上。
但她还是努力的,把议会制和xx大会制讲解了一下。
不知道是不是听她的惊人之言太多了,炎柏葳居然接受良好,认真的听完了,点了点头:“兹事体大,让我好好想想。”
炎柏葳这一想,就想了小半个月,召了桃相,张居正,于延益等人私下商量了,然后才跟她道:“我认为长远来看是好事,但是要慢慢来,自然而然的,不必太刻意,我们哪怕能再活三十年,很多事情就可以尽如我意了。”
唐时锦懂了他的意思。
现在缉事厂名声在外,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找缉事厂告状,目前就这样就好,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会有变革,不必刻意推动。
她如今手掌财政阁、缉事厂两处大权,这在炎柏葳刚登基,直到现在,都是好事。
但是这个人如果不是她,就大大的不妥了。
所以,可以想的长远一点,十年后?十五年后?
这一处的位置,肯定要有旁人接手的,财政阁和缉事厂,是肯定要分开的。
于是唐时锦让桃成蹊帮着写了一个折子,提请将缉事厂改名为“国安部”,除了保留原有的监察司、缉事卫、提刑按察司等处之外,又加设了民安司,主管散于各地的缉事卫们。
就好像当初,把花晟林的天网部门,放在监察司名下一样,民安司也是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等很久之后,会叫人恍然大悟的一个部门。
同时将锦衣卫调出了缉事厂,与羽林军进行整合。
然后唐时锦再一次提出了招新。
第945章 葬礼上唱山歌
这整件事情中,最让朝臣们关注的,是把锦衣卫调出了缉事厂,这在他们看来就是分权。
至于改名,内部整合之类的“小事”,没有人会注意。
而招新,当初唐时锦就提出来过,被大家齐心合力的劝退了,如今再一次提出来,又是在被君王“分权”之后,没人会傻到去反对,生怕庆王爷恼羞成怒发飚。
所以这个折子,很顺利的就通过了。
炎柏葳亲提了国安部的匾,唐时锦又在空间里,亲自做了个一人多高的巨大法鼎。
然后让钦天监择了吉日,她穿上朝服过去,放鞭炮、挂匾、立鼎,并通传天下。
看着匾上龙飞凤舞的三个字,唐时锦……真的很心潮澎湃,只有她自己明白,从今天开始,“西厂”的阴影,彻彻底底的揭过去了。
她不再是西厂,她是国安部!
国家安定!全民福祉!
为了对的起这三个,咋说呢,现代人十分敬畏的字眼,唐时锦在挂匾之前,就与桃成蹊向人重拟了内部条例,对种种屈打成招,玩忽职守,收受贿赂等等职业犯罪,都有了堪称严苛的内部规定。
然后她跟桃成蹊商议着,定下了提纲挈领的一条标语:大德立信,专业明察。
然后,标语上墙。
她亲自写的,就在国安部的大殿中。
很多时候,就类似六部这些机构,天天按部就班的,大家都没什么激情了,但被唐时锦这么一搞,大家的凝聚力是真的高。
很多东西,本就全在引导。
某个红色时代,大家都认为吃苦耐劳才是美德,某些东西就没有生长的土壤,就好比现在,大家都认为公平公正舍已为国是美德,你谋私利徇私情……别说监察部门了,同僚都会举报你!
人谁无私心?谁不爱财?
这并不可耻,可是难得的是能自控。
反正这么一来,整个国安部,气象为之一新。
然后才腾出手来,开始招新。
其实缉事卫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太监,在这种典型的男权社会,太监身体残缺,确实比之常人,更容易出变态。
但唐时锦的管理方式,一直都是“你没干坏事,我就先默认你是好人”,一视同仁,所以他们的归属感非常重,这也算是太监们的“正途”了。
唐时锦转头去找了奚渊穆,想知道,关于太监……有没有什么药能用的?
长出来是不可能了,但是一系列的并发症能不能减轻一些?
奚渊穆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
于是唐时锦找了几个人过去给他试药。
忙忙碌碌的,很快就到了十月,乡试过了的学子们,陆续进京了。
有不少人来新鲜出炉的国安部观摩。
国安部大门正前方,是一人多高的,不知是什么材质制成的法鼎,老远就能看到,极为威严肃穆,而且门前也不是石狮子,而是有名的法兽獬豸,这是一种传说中能辨是非曲直,能识善恶忠奸的神兽,俗称独角兽。
唐时锦也是想到民间吃这一口,所以才暗搓搓的引导一下,表示我大国安,人人是獬豸,个个秉公执法。
但不管怎么说,这么一来,整个氛围,都透着一股昂扬正气,叫人崇敬叫人神往。
几个书生老远看着,摇头晃脑,还有人掏出笔蘸了墨,想在墙上题壁。
虽然对文人来说,题壁是一件风雅的事儿,而且他们也确实觉得好才想题的,可是国安部这种肃穆的地方,哪怕桃六郎这种才华,题首诗上去,也不是那个味儿吧?
这又不是游人云集之处的题壁墙!
旁边的人立刻上前阻止,那人有些不满:“缉事卫都没有管,可见是能题的。”
那人和和气气的劝道:“缉事卫只是没有看到,兄台,夏进炉,冬奏扇,清曹峻府行诗壁,皆为不合时宜之事,还请兄台慎之。”
那人呵笑道:“还请仁兄少管闲事。”
旁边一人上前一步,道:“在此题壁,确实会有不少来此观摹的人看到,也确实有可能被国安部的人看到,甚至被庆王爷看到……但我师父方才也说了,清曹峻府题壁,着实不合时宜,王爷做事遵依律法,可能确实不会追究你,顶多只是记住这么个藐视君权律法之人,与皇上闲聊几句而已。”
那人脸色微变,缓缓的收回了手。
是的,他知道有些不妥,只是想以险奇之策出头而已。
可是他说的也没错,她不用收拾他,只要她不喜欢他,一个眼色他就永无出头之日。
他有些迟疑,又觉得没面子,嘲讽道:“你这么说,好像暗指王爷是小肚鸡肠私下报复之人?”
青年挑了挑眉:“那倒不是,她报复人都是公开的,不会私下报复……”
“呵呵,”那人道:“兄台口吻熟稔,可是与庆王爷相识?”
青年看了看他,没有说话。
略年长的人道:“走吧。”
青年道:“是。”
两人就要转身。
就在这时,国安部门前,几匹马儿驰了出来,当先一人一身明黄袍子,正是唐时锦。
几个书生不由一震,迅速在道旁见礼。
唐时锦几人骑在马上,略略点头,戚曜灵忽然一勒马,道:“你要做什么?”
大家面面相觑,之前那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