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凤翔万里-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朝大臣中有赞同远征高丽的主战派,其中代表人物为黄门传郎裴矩。

  “倘若突厥与高丽联合起来对付我们,中国北部边疆将永无安定之日。本来高丽就是汉朝时设置的乐浪郡,我们不如一日用兵,永绝后患。”

  裴矩,字广台。从隋到唐一直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比炀帝长十二岁。身为外交官的他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曾经为隋制定了不少对外政策,贡献良多。著有《隋西域图记》三十卷,是位造诣很深的地缘学家。尤其是在炀帝平定西方的吐谷浑游牧国的事情上,以及隋能够支配与西域各国进行贸易的“丝路”,全是裴矩的功劳。

  虽说炀帝接受了裴矩的主张,但他觉得现在还不是马上出征的时候,要打仗是必须找到藉口才行的。于是,炀帝派遣使者到高丽,要求元王亲自来隋谒见他,向他表达彻底的效忠。

  结果元王没来。如果当时真的来了,隋炀帝又该怎么办,那就不得而知了。搞不好只得去重提元王十年前的某某罪状,然后把他囚禁起来强迫他退位。虽然不杀死朝贡国的国王,也要硬招抚高丽为藩属、消灭其自主权。

  元王终究是没来拜见炀帝,炀帝所等待的“藉口”终于出现了。大业七年(公元六—一年)二月,炀帝向全国公布了讨伐高丽的诏书,“征辽之役”从此展开了。

  炀帝想到,父亲文帝征服高丽没成功的重要原因,是后动补给不足,因此,他全心做出征前的准备工作。从全国一百九十个郡征集了大量粮食和武器,五万辆运送物资的车排满了道路。大运河中塞满了几万只船,几乎到了船首接连船尾,连水面都看不见的程度。大批征战人员与物资都集中到远征的根据地——位于大运河北端的涿郡。

  涿郡郡指的是现今“北京”一带。因《三国志》的主要人物刘备就出生在此地,所以变得相当有名。涿郡在中国本土的东北部,北邻万里长城,居民八万四千余户,人口是户数的五倍,约四十万人。这里一下驻扎了超出当地人口近三倍的军队,显然十分混乱。炀帝本人也乘“御女车”从长安赶到涿郡。这种车有如一栋民舍般巨大,配有十二个车轮,由十二匹高头大马拉着。车体的壁墙构造巧妙,从车内能看到车外风景,但从车外却看不到车内的情景。车上还系着无数响铃,车内的声音从车外是听不清楚的。这样炀帝在行军中也可在车内与宫女、女官们尽情娱乐,又可不让下臣所知。

  像炀帝这一类型的缺点,或许是他内心想反抗过于吝啬的父亲,而发生的另一种极端倾向。大运河开通的当年,他向全国宣布免除赋税一年,炀帝的生活虽骄奢淫逸到极点,但南朝的财政要养这样一个人也还是养得起的。炀帝即位后还下令减轻刑法,甚至到大运河通航时,人民对他的评价还并不坏。真正使国家经济遭受破坏,并且使他恶名昭彰的关键是“征辽之役”。

  总之,炀帝打算一举征服高丽。父亲文帝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身为儿子,似乎也非得做些惊天动地的大事不可,像开通大运河、修复万里长城、取得统制西域各国的权力等等,炀帝再心想:如果更上一层楼,完成父亲(文帝)未成功之高丽国远征,自己的名声不就比父亲更高了吗?结果,就为了皇帝个人的野心,使得百万计的将士离乡背井,被迫远征异国。

  大业七年(公元六一一年),对居住在黄河下游的百姓而言,简直是受到诅咒的灾厄之年。

  最大的灾厄昔日疼爱人民的皇帝——炀帝——下达了远征高丽的诏书,大量征集人力物资,数百万人群牵牛拉马,向涿郡方向前进,混乱至极,民不聊生。诚如《隋书》所述:“天下骚动”。真是举国乱成一团。

  向涿郡前进的人们看到路旁尸体遍野。这年,老天爷也不助炀帝一臂之力,黄河流域连遭旱灾水灾侵袭,仅有的收成也被征作军粮了。并且,地方官吏营私舞弊,欺压百姓,把军粮占为己有。体弱者忍受不了酷世而死的事情时有发生,各地暴动事件频传。

  因此,当时有一首“不欲客死辽东地”的歌谣,很快地流传全国,也是最早反应民心的歌。

  连日以来,向涿郡方向前进的士兵以及牛、马车辆络绎不绝,但行列中的人数却日渐减少,因为中途不断有人逃跑,其中还有的带牛马逃走,所以军需物资也一天天地失踪。致使负责征召的人对此感到棘手,一旦人员、物资不能按预定时间送到涿郡,他们将会受重罚。于是他们在中途时常到附近村庄去抓壮丁充军以此补充人数,万一找不到人时干脆自己也逃之夭夭,溜之大吉。结果,这时摆脱隋统治的人,逐渐组成集团行动,他们的行动从逃走到抵抗,以抵抗到反击,愈演愈热,而集团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所谓“群贼的时代”就此到来。

  Ⅲ

  大业元年(公元六○五年)八月,炀帝巡视了大运河。木兰对当时所见到情景记忆犹新。那是一幅大地筑起绚烂之梦的升平景象。

  天子的船在运河上缓缓移动,船头雕刻着巨大的龙头,巨船高四层,约四十五尺,长二百尺,船的上层建有宫殿,船内计有二十多个舱室。大大小小的数千只小舟跟随着巨船;河岸拉船的粗绳上千根,拉搴人总共有八百人,船列绵延约二百里,这便是木兰随父亲所看到炀帝出巡的盛大情景。

  “想不到人间会有如此壮观的场面。”

  父亲再三地赞叹,他身旁的木兰则睁大既精瞪着闪耀着光辉的龙船,这时木兰才十一岁。阴历八月仲秋时节,在大运河附近的淮河,阳光仍然相当好,满山遍野翠绿,龙般在一派美丽的自然图卷中,沿河面悠悠向前。什么样的国家能描绘出这幅光景呢?

  当时有这样传闻:经济繁荣昌盛的背后,造成财物和人力极大浪费。龙船内用黄金宝石装饰,美女整天歌舞翩翩。每日吃剩下的残羹余饭也足够养活十个村的村民。

  “东来郡连女子都被征去挖泥。身子泡在过腰的水里,很多人因此得病身亡。”

  “天子贪玩也不必搞得太过头了。已经有了长安、洛阳豪华的宫殿,为什么还特意泛舟游逛呢?”

  木兰虽然听到人们在议论纷纷,但是大龙船在运河上前进的壮观景象却深深吸引了她。

  木兰离开父亲,独自一人跑上河堤,推开看热闹的人群,排了小命似地探头看。河水闪烁着银光,河中的船连成了一大列,看不到船的尽头……她似乎看到了强大的隋朝无可言喻的那种荣光……

  她带着童心的梦幻,疲惫不堪地回到父亲的身旁时,父亲正焦急地等着她。

  “真壮观呀!看到了吧?汉武帝时也不及咱们这般哪!”

  父亲边说着边拉着木兰往家里走。

  木兰的父亲名字叫花弧,字乘之。从周到隋一直是戎马生涯。官位由小到大,最后为指挥千名士兵的千夫长。文帝开皇九年(公元五八九年)隋兴兵灭陈,从而统一了全国。这次战役叫“平陈之役’”,也就是在这次战斗中,花弧左脚受了伤,此后解甲归乡。娶妻后,日子过得不能说十分富裕,但生活总是算得上安定。因为花弧会读文写字,还多少通晓些法律,时常帮助当地官府办点事务,有时为不会写字的家乡百姓代写书信等文章,除此之外,教孩子练功习武,人们都尊敬地称呼他“花老大”。

  时隔不久,花夫人生了个娃儿,哭啼声响亮,是个非常健康的女儿。这年正值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五九五年)。他们为女儿起了个名字叫“木兰”。花家院中有棵特别显眼的木兰树,细心照顾得枝叶繁茂,但不知为什么总也不开花。生女儿时这棵树却忽然花开了一树,故给女儿取名花木兰。

  木兰健康地成长,父亲教她武艺,父亲所教孩子之中,最优秀的弟子是木兰。身体敏捷的木兰,不论是弓还是剑,样样兵器技艺高超,使父亲惊喜不已。这样平静的生活,在木兰十七岁的秋天,被外来的事情结束了。

  这年花弧身体欠佳,每天在家中坐坐躺躺。一天,他叫来妻袁氏,沉闷而又镇静地告诉爱妻:

  “军牌来啦。”

  袁氏一听大感惊愕。“军牌”便是征兵的军令状。花弧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即使说没有病在身,这样年纪的人在当时也算老人了,况且,他在战场上负过伤,一只腿行动不便。连这种人,都要被征充军,可见“皇帝征集兵帅三百万”的说法,恐怕不是虚言,袁氏这么想。

  “老爷已经为前朝皇帝尽忠报国多年,这次征召竟还不放过咱们?”

  “这也是没法儿可想的事,这会儿任何一家都一定得抓个人去充军,怎么可能单单放过咱们一家呢。”

  “能不能花些钱就甭去了?”

  “不行,银子给差人吞了,照样给抓去充军。先皇统一天下时,还以为太平盛世到了,结果全不是那么回事儿,这也太令人扼腕了!”

  拖着老病残躯,到异国去打仗,夫妇俩都已感到今生无缘再见了,就在此时,忽听开门声响起,一位身穿战袍的英姿少年映人花弧的视线。花弧心中一惊,心想来抓人送死的,怎么就这么等不得人,不过,再瞧两眼,她便认出了来者的真面目……

  “你这丫头,干啥扮作这到副德行!”花弧叱道。

  穿着当年花弧当千夫长时穿过的盔甲,站在面前的,正是自己的女儿。白里透红的脸蛋、挺直的鼻梁上一双大眼睛,花弧最引以为做的女儿木兰说道:

  “爹,您瞧如何?像一个上过战场的勇士吧!”

  “喝!瞧你,你爹当年当千夫长时,率领万骑的将军也都见过了,恐怕便是兰陵王,也比不上咱们家女儿!”

  花弧说的兰陵王是四十年前死去的一位武将,南北朝时代的北齐皇族,不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