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深圳女人-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候就送到寄宿学校里去了。她和林男对于她们那个总是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称号的母亲感到陌生,母亲很少有时间和她们谈谈话,甚至她初次来月经还是她的好友的母亲帮忙,告诉她该什么办的。长大后,她和母亲的距离也越来越远,她们母女俩几乎到了无话说的地步,但她还是爱她的母亲,母亲也爱着她们。 

  父母双亲之间似乎也有着那么一种她所无法理解的隔孩,在家里时她很少看见父母亲两个人说什么话,偶尔一说起话来彼此总会互相挖苦一番。她总是能从他们的话中得到这么一个结论,在父母亲的生活中曾存在这么一个女人,父亲一定是很爱着那个女人,她不敢问,她曾想把关于那个神秘女人搞清楚,可是却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们总是小心翼翼地把彼此最敏感的东西藏起来好好的,不让她找到一丝痕迹。 

  有时候她真的觉得母亲很可怜,母亲是深爱着父亲的,父亲一定也是爱着母亲的,可是为什么还会有这种事呢?难道就像她和诗人一样吗?诗人爱着她,也爱着他的妻子,是不是因为这个诗人才决定死去? 

  周末回家,除了和林男谈些女孩子的话题之外,她就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了,林男的单位离家近,她就住在家里,但比林森活泼的林男在家还是很少说话,他们家一天到晚都是处于一种沉默之中。父亲林青天因没能调回北京,于是从此以后就开始沉默少言了,每天上班回到家里要么做做饭,要么一个人和自己下棋,读读报纸,看看中央台的电视新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全家都为北京而陷入困惑之中。 

  母亲嘴里不说什么但只要父亲一提起北京就表现得很不开心不高兴的样子,父亲看见母亲不高兴了,就赶紧闭了嘴然后忧怨的看一眼林森,母亲则赶紧转过头,有几次她发现母亲眼里的泪水,她不明白这有什么值得哭泣的?可她还是没有说,她总在猜想或许母亲有理由哭,毕竟北京是生她养她的故乡,母亲在京的唯一亲人外公已自杀死了,可她是真正的北京人是无法改变的。 

  渐渐长大以后,她看得出来母亲对于她似乎总存在内疚心理,她没问,觉得母亲根本没必要对她有内疚感,成人后的她她已完全可以理解母亲,但她没说,在父亲母亲面前她不善于表现对他们的爱。 

  上一辈人的故事是上一代人的事,这一代人无法明白。 

  在北京读书的四年里她没有回过一次家,父母亲也没有来看过她,除了电话的问候,她和他们没有共同的话题。直到毕业父亲才认真的跟她谈了有关她以后的话题,父亲以一个长辈的位置希望她要么考北大的研究生继续读书,要么在北京找工作。面对父亲,她没有表示任何异议,但她已不再决定读研,也不想留在京城,甚至父亲在京的老同学黄伯伯亲自来找她说可以为她在京城安排一份工作,她都谢绝了。 

  北京是她儿时的家,也是她小时候的梦,可到最后时,她却带着伤痛离开。 

  苏如是唯一没有劝她的人,他只是默默地陪她,苏如是那种离不开北京的男人,他却可以理解一心想逃离京城的女孩,这点让她感动了许久。 

  临离开北京,她的同学们有的已到工作单位报到,有点在忙着考研,各有各的归宿了,只有她一个人无所事事。于是,她就天天到诗人的坟前去看诗人,诗人是她在京城唯一最舍不得的人,她和他有太多的话要说。她恨诗人,恨他为什么就这么狠心抛下她一个人?为什么对她那么残忍?他是不是一个可以不对女孩子负责的男人?至始至终她只是第三者而已吗? 

  她是爱北京的,她还记得小时候她就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文革她们一家从北京迁回南宁乡下,她总会自豪的说她是北京人,家在北京。 

  她不知道到底哪里才是她真正的故乡,北京吗?南宁吗?都是都不是,她的年龄没有到叶落归根的时候,似乎也没必要对于家乡耽耽于怀,但她还是经常会想这个问题。 

  南宁是父亲的故乡,那么是不是她自己的故乡?她对那座边疆城市的了解实在太少了,初中毕业后,她就跟随三叔到上海读高中,后来又在北京读大学,所谓的南宁只不过是一个很遥远的回忆。 

  南宁的朋友们都是高中以前的同学,而那么多年过去了,南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的朋友们又在哪里?如果她们偶尔见面又能聊些什么?从母亲的叙说中她知道她中学的朋友们几乎都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已结婚生子,也有的在工厂里做三班倒工人,厂里效益不好已下岗的也不在少数,也有后来和她一样都考上大学去大学读书的…… 

  回到南宁后林森的心情只感到一阵怅然,以后的路是不是又得重复老一辈人都走的路?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一辈子为别人操劳?她能做到吗?她困惑不解,为什么人生都那么累? 

  结婚生子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历程,就像她们的父母一样。 

  林男开玩笑的对她说“男大当婚,女在当嫁”是人类特有的一条不成文的规律,更何况一向以来都是以家庭为主的中国人?她笑着打林男,林男回到南宁时曾在家慎重宣布她是一个独身主义者,请父母亲大人不要干涉她的自由,父亲不满地说哪家女孩子不嫁人?母亲说我们又没有什么生理缺陷为什么不结婚?林男的个人宣言因二老的不高兴而结束,但林男似乎很一本正经的样子着实让老妈伤心。 

  人生二十来岁正值谈情说爱时节,回来参加工作的林家两姐妹却对爱情故意逃避成为林家一个迷,只有她们两姐妹知道为什么,但这并不能阻挡那些老大姐们的关注。 

  在学校里最漂亮的两位未婚女教师白玉兰和她一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人物,白玉兰早已名花有主,男友是学校里一位刚从大学毕业回来的据说有点家庭背景的年轻小伙子。谈恋爱了的白老师更是青春可人,整天有事没事都笑得像朵灿烂的山花。 

  而她再也不想涉入感情问题,她总在努力的逃避。 

  可是她手上的伤痕却没有因时间的飞逝而消失,在一次无意中母亲看见她手腕上被划伤后留下的伤痕惊疑了好半天,她什么也没有说一个人默默地流泪。母亲不懂她,她也不愿母亲为她伤心。 

  敏感的母亲悄悄的和父亲在房里嘀咕了半天,后来母亲和父亲在她另一次周未回家时和她谈了一回,做父母的总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好。当他们发现他们对自己的女儿了解得太少时就会想方设法从女儿那里了解她的一些情况,即使是一些早已过时,女儿已不愿再提的事情。林森在母亲一次次的追问中,总会借故把话题转移,她不想谈个人方面的问题,她更不会在事情过后又说出来让做父母的难过。 

  父亲曾意味深长的叹了口气对她说,森森,你年纪也不小了,你的事情要自己好好把握,有些事情错了一次就错了一世了。当然,如果有什么不懂的就和我们商量,这些年我们都忙于工作对你的关心可能不够,你要原谅你父母,还有太多的事情现在也不好向你说,有些事我们或许错了,但我们都是为你好。 

  她只是木然地坐着,看了一眼母亲,又看一眼父亲,突然间她觉得对于这个家庭她知道的东西太少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许多事情彼此隐瞒,父亲的话是什么意思?从小到大母亲为什么对她总表现出一种内疚?为什么每次一提到北京母亲总会痛苦的望着她?为什么父亲那么渴望她安心在北京?为什么对于北京父亲没有像对她一样要求林男?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她觉得这是一个迷,这个迷就像她对父亲屋里那个黑色上了锁的小箱的迷一样,从她懂事起她就对那个箱子感兴趣,可父亲从不让她们碰,还有每到她生日父亲总会把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不出来,母亲的脸色也会特别的难看,她从不敢把这些事连在一起,可它们却有着不可分开的联系,为什么? 

  命运真的很会捉弄人,如果她和林男换一个角度人生是不是更刺激?比她小的林男从小就很聪明,两姐妹都在同一年大学毕业,可想而知,林男比姐姐更有能耐。林男毕竟不同于林森,她是一个极有个性的女孩,而且思维的精密程度让男士自叹弗如,她并不想回南宁,更不会甘心在南宁的生活,她是那种一心想留在京城的女孩。 

  这就是生活,不管你承认与否。 

  林男毕业前已在北京一家外资公司做白领,可她犯了一个女职员常犯的错误——爱上了自己的男上司,并在短短的半个月里和他同居。东窗事发后,人家的老婆找上门来了,而且坏就坏在那个一上门就吐她口水的女人是专门管理毕业生户口迁移的女人。 

  林男没想到最后时她在京的所有关系就这样被无情的迁回南宁,任她哭闹也没用。还好她是那种精明的女孩,毕了业就赶紧回南宁,似乎什么都没发生。双亲更不会知道他们的女儿在北京时曾干过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也从没想到他们老实相互本份的做人,两个女儿却一个比一个还要叛逆。 

  回到南宁工作不久父亲似乎也向现实妥协了,他认定了他的女儿一生都会和他一样留在南宁这块土地上,想想一家人都在一起这也是一件乐趣,且又能互相照应,是全家人的幸福,何乐而不为呢?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林家也不例外,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林男竟要搬出父母的家。 

  这是谁都无法理解的,父亲更是在一夜间头发全白了,好好的在家里住不好吗,非要搬出去住公司里的单身宿舍。母亲甚至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一个劲的向女儿道歉,希望女儿能在家和他们一起住。 

  林森知道林男搬出去住时林男已把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搬走了,她没有劝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