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近代中期政治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乱”和统一了台湾后,开始作武装驱逐沙俄侵略者的准备。1682年(康 

熙二十一年),康熙到盛京 (今沈阳)谒陵后,亲自到松花江上视察边 

防情况。1685年 (康熙二十四年)2月,康熙帝下令由都统彭春、副都 

统郎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等统军3000多人,分水陆两路进取雅克萨。 

在清军的强大炮火攻击下,俄守军托尔布津被迫开城投降。清军在得到 

俄军决不再到雅克萨骚扰的许诺后,释放了俄军俘虏,平毁雅克萨城, 

还驻瑗珲。这就是第一次雅克萨战争。 

     托尔布津率俄军从雅克萨退到了尼布楚,但野心不死。不久,托尔 

布津在得到了增援后,再次侵占雅克萨。沙俄侵略者这一背信弃义的行 

径,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极大愤慨。1686年 (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帝下 

令再次讨伐。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所部2000人再次进攻雅克萨,围城数 

月,托尔布津被击毙,800余俄军,只剩下66人,危城旦夕可下。沙俄 

政府的军事侵略未能得逞,只好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通过谈判解决中俄 

边界问题的建议。为了表示和平谈判的诚意,清政府于1687年(康熙二 

十六年)主动下令解除了对雅克萨的包围。这就是第二次雅克萨战争。 

      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以索额图为首的中国使团和以戈洛文为 

首的俄国使团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经过艰难曲折的交涉,双方对中俄东 

段边界的划分达成协议,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以格尔必 

齐河、外兴安岭和额尔古纳河为两国的分界线;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 

的地区,暂行存放,留待后议;条约禁止彼此越界入侵,双方不得收容 

逃亡者,两国人民持有“路票”(即护照)者,可以往来贸易等等。 

       《尼布楚条约》是中国和俄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是一个平等的条 

约。双方代表在政府事先指示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做出一定的让步,达成 

了协议,明确划分了中俄的东段边界。条约签订后的100多年间,中俄 

东段边界相对平静,两国人民间的和平往来和贸易也有所发展。 

      1727年(雍正五年),中俄双方就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蒙古地区的 

边界划分问题,签订了 《布连斯齐条约》,规定了东起额尔古纳河,中 

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的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即 

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1728年 (雍正六年),中俄双方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对《布 


… Page 138…

    连斯齐条约》进行了补充和细化。条约在边界问题上,内容与《布连斯 

    齐条约》相同,除中俄北部边界外,又重申《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东部 

    边界的乌第河地区仍暂不划分的规定。此外,还规定了中俄通商及文化 

    交流等事项。 



          (2)天主教的传布及其被禁止 

          清朝入关后,留居北京的一部分耶稣会传教士仍得到清朝统治者的 

    信任。传教士汤若望被任命掌管钦天监,负责编修历法。由于受到了清 

    朝统治者的保护,天主教在中国大陆的传布范围有了较大的发展。到顺 

    治末年,传教士的足迹遍及全国各省。到康熙初年,全国有28个城市都 

    设有天主教堂,共有教徒10万余人。 

          天主教势力在中国的发展,引起了一部分清朝官吏的警惕。1660年 

      (顺治十七年),徽州人杨光先指责汤若望造历有误,得到辅政大臣鳌 

    拜、苏克萨哈等人的支持,清政府决定处死李祖白等5名钦天监官员, 

    汤若望免死,由西堂迁到东堂,其他寄居内地的传教士,一律驱至澳门, 

    禁止到内地传教,杨光先接任钦天监监正一职。 

          1668年(康熙七年),长大成人的康熙帝起用传教士南怀仁任钦天 

    监监正。此后,在康熙帝的信任和支持下,许多传教士来到北京,在清 

    廷任职。他们有的从事天文历法,改造北京的观象台,制作天文仪器; 

    有的出入宫廷,充任皇家教师,给康熙帝讲授数学、天文、物理知识; 

    有的将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传到中国;有的在 

    清宫造办处指导工人制作自鸣钟和其他机械;还有的协助清政府在各省 

    进行实地测绘,制作全国地图。 

          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知识方面起到了有益的作用,但 

    是,传布科学文化仅是他们来华宣传天主教的一种手段,同时,他们还 

    积极刺探消息,盗窃情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外交。清政府的许多机密 

    文件都被传教士传到国外,如有传教士参加绘制的《皇舆全览图》是当 

    时的机密地图,记载了各省的疆域、山川、田赋、民情、特产等,在其 

    绘成不久,巴黎就出现了副本。清政府在与沙皇俄国进行边界谈判时, 

    担任翻译的传教士向俄国索贿讨好,把中国的内部机密和谈判策略都泄 

    露给俄国,甚至帮助俄国人收买中国官吏,使中国在 《布连斯齐条约》 

    的谈判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传教士还干涉中国内政,参与康熙晚年各 

    皇子之间的明争暗斗。 

          传教士的不法活动逐渐引起了清政府的重视,原来对传教士颇有好 

    感的康熙帝也隐约觉察到欧洲国家将成为中国很大的威胁:“海外如西 

                                          ① 

    洋诸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因此,到康熙末年,清政府开始 

    加强对传教士在内地传教的限制。雍正即位后,规定除少数传教士留京 

    在内廷和钦天监效力外,禁止传教活动,关闭各省教堂,各省传教士全 

    部迁往澳门,令其搭船回国。1785年(乾隆五十年)和1811年(嘉庆十 

    六年),清政府又先后制定了西洋人传教治罪条例。1837年 (道光十七 

    年),传教士中担任钦天监监正的高守谦回国,早期的天主教传教士在 

    华的活动到此结束。但不久以后,鸦片战争爆发,欧洲传教士卷土重来, 



① 《东华录》,康熙朝,卷二十四。 


… Page 139…

    西方国家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进入到另一个阶段。 



          (3)闭关政策和鸦片贸易 

          16世纪以后,西欧一些国家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时期, 

    掠夺殖民地成为其积累资本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一背景之下,葡萄牙 

    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先后来到中国。早期殖民者来 

    到中国,普遍地采取欺骗讹诈和武力掠夺手段,骚扰中国沿海。英、美、 

    法等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新的更广阔 

    的市场,成为各国资产阶级的迫切要求。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话 

    般的中国,早已成为西方冒险家觊觎的对象。因此,他们积极要求打开 

     中国的市场。 

          清朝政府对于汹涌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者仍然采取传统的闭关政 

    策,即在对外贸易上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这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中国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不需要从国外输入大量商品;另一 

    方面,清政府防范、隔绝人民与西方国家接触以利于统治;而当时西方 

    资本主义强盗在中国沿海港口的种种侵略行径,也不能不引起清朝统治 

    者的严密关注和防范。 

          清朝入关之初,为了断绝东南沿海各抗清武装的物资供应,清政府 

                                        ① 

    厉行“海禁”,“寸板不许下水”,来华的外国商船也只准停靠澳门一 

    地。统一台湾后,清政府曾一度开放海禁,并在澳门、漳州、宁波、江 

    云台山等地设立海关,作为对外通商的口岸。但后来由于英国等殖民者 

    在中国沿海进行种种非法活动,清政府又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下 

    令只准在广州一处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统一处理对外 

    事宜。同时,清政府还制定了许多条规和章程,对广州的外商贸易做了 

    种种限制。 

          清政府的闭关政策,使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受到很大阻碍。当时在 

    西方各国的对华贸易中,英国居于首位。因此,各国都支持英国派遣使 

     臣到北京交涉,以便促使清政府能解除通商的限制,打开中国的通商大 

    门。 

          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政府以给乾隆帝祝寿为名,派使臣 

    马戛尔尼来中国交涉通商事宜,提出6条要求:一、英国派使臣驻北京, 

    照管本国商务;二、英国商船在舟山、宁波、天津等处登岸经商;三、 

     占用舟山附近小岛一处,以居留商人,存放货物;四、于广州附近亦拨 

    给一地,听任英国人自由来往,不加禁止;五、减免从澳门运往广州的 

    英国商货的税收;六、公布税率,并不得在此额外加征。英国政府的这 

    些要求,具有浓厚的殖民主义侵略色彩,实际上是要求中国割地、开埠、 

    减免税率以及许可其种种特权,这当然不能为清政府所接受,因而当即 

    遭到乾隆帝的严辞拒绝。1816年 (嘉庆二十一年),英国政府又派阿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