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苏轼集-纯文本无空格版-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珍重寿圣师,听我送行偈。愿闵诸有情,不断一切法。人言眼睛上,一物不可住。我谓如虚空,何物住不得。我亦非然我,而不然彼义。然则两皆然,否则无然者。

《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并叙)》

.我观世间,诸得道者,多因苦恼。苦恼之极,无所告诉,则呼父母。父母不闻,仰而呼天。天不能救,则当归命,于佛世尊。佛以大悲,方便开示。令知诸苦,以爱为本。得爱则喜,犯爱则怒。失爱则悲,伤爱则惧。而此爱根,何所从生?展转观察,爱尽苦灭,得安乐处。诸佛亦言,爱别离苦。父母离别,其苦无量。于离别中,生离最苦。有大长者,曰朱寿昌。生及七岁,而母舍去。长大怀思,涕泣追求。剌血写经,礼佛忏悔。四十余年,乃见其母。念报佛恩,欲度众苦。观诸教门,切近周至。莫如梁武,所说忏悔。文既繁重,旨亦渊秘。一切众生,有不能了。乃以韵语,谐诸音律。使一切人,歌咏赞叹,获福无量。时有居士,蜀人苏轼。见闻随喜,而说偈曰:

长者失母,常自念言:母本生我,我生母去,有我无母,不如无我。誓以此身,出生入死,母若不见,我亦随尽。在众人中,犹如狂人,终日皇皇,四十余年,乃见其母。我初不记,母之长短,大小肥瘠,云何一见,便知是母。母子天性,自然冥契,如磁石针,不谋而合。我未见母,不求何获,既见母已,即无所求。诸佛子等,歌咏忏文,既忏罪已,当求佛道,如我所说,作求母观。

《玉石偈》

嘻嘻呀呀三伏中,草木生烟地生火。遗君玉石百有八,愿君置之白石盆。注以碧芦井中泉,遣君肝肺凉如水。热恼既除心自定,当观热相无去来。寒至折胶热流金,是我法身一呼吸。寒人者冰热者火,冰火初不自寒热。一切世间我四大,毕竟谁受寒热者。愿以法水浸摩尼,当观此石如瓦砾。

《地狱变相偈》

我闻吴道子,初作酆都变。都人惧罪业,两月罢屠宰。此画无实相,笔墨假合成。譬如说食饱,何从生怖汗。乃知法界性,一切惟心造。若人了此言,地狱自破碎。

《十二时中偈》

十二时中,常切觉察,遮个是什麽。十二月二十日,自泗守席上回,忽然梦得个消息。乃作偈曰:

百滚油铛里,恣把心肝炸。遮个在其中,不寒亦不热。似则是似,是则未是。不唯遮个不寒热,那个也不寒热,咄!甚叫做遮个那个。

《无相庵偈》

出庵见庵,入庵见圆。问此圆相,何所因起。非土非木,亦非虚空。求此圆相,了不可得。乃至无有,无有亦无。是中有相,名大圆觉。是佛心也,是诸魔种。

《送海印禅师偈》

海印禅师纪公,将赴峨眉,往别太子少保赵公于三衢。公以三诗赠行,而禅师复枉道过某于齐安,亦求一偈。公以元臣大老功成而归,某以非才窃禄得罪而去。禅师道眼,了无分别。乃知法界海惠,照了万殊,大小纵横,不相留碍。

直从巴峡逢僧宴,道到东坡别纪公。当时半破峨眉月,还在平羌江水中。

请以此偈附于三诗之末。

《南屏激水偈》

水激之高,如所从来。屈伸相报,报尽而止。止不先平,于以观法。

《观藏真画布袋和尚像偈》

柱杖指天,布袋著地。掉却数珠,好一觉睡。

《木峰偈》

元丰七年腊月朔日,东坡居士过临淮,谒普照王塔,过襄师房,观所藏佛骨舍利,舍山木一峰供养。乃说偈言:

枵然无根,生意永断。劫火洞然,为君作炭。

《寒热偈》

今岁大热,八十余日,物我同病,是热非虚。方其热时,谓不复凉。及其既凉,热复安在。凡此寒热,更相显见。热既无有,凉从何立。令我又复,认此为凉。后日更凉,此还是热。毕竟寒热,为无为有。如此分别,皆是众生。客尘浮想,以此为达。无有是处,使谓为迷。则又不可,如火烧木。从木成炭,从炭成灰。为灰不已,了无一物。当以此偈,更问子由。

仆在黄州戏书,为江夏李乐道持去。后七年,复相见京师,出此书,茫然如梦中语也。元戊辰六年三月三日。

《佛心鉴偈》

轼第三子过,蓄乌铜鉴,圜径数寸,光明洞澈。元丰八年十一月二日,游登州延洪禅院,院僧文泰方造释迦文像,乃舍为佛心鉴,且说偈云:

鉴中面像热时炎,无我无造无受者。心花发明照十方,还度如是常沙众。

《戏答佛印偈》

百千灯作一灯光,尽是恒沙妙法王。是故东坡不敢惜,借君四大作禅床。

《养生偈》

闲邪存诚,练气养精。一存一明,一练一清。清明乃极,丹元乃生。坎离乃交,梨枣乃成。中夜危坐,服此四药。一药一至,到极则处。几费千息,闲之廓然,存之卓然,养之郁然,练之赫然。守之以一,成之以久。功在一日,何迟之有。

《易》曰:“闲邪存其诚。”详味此字,知邪中有诚,无非邪者,闲亦邪也。至于无所闲,乃见其诚者,幻灭灭故,非幻不灭。

《送僧应托偈》

苏寿明、巢谷、僧应托与东坡居士,皆眉人也。会于黄岗。将之庐山,作偈送之。

一般口眼,两般肠肚。认取乡人,闻早归去。

《王晋卿前生图偈》

王晋卿得破墨三昧,又尝闻祖师第一义,故画邢和璞、房次律论前生图,以寄其高趣。东坡居士既作《破琴》诗以记梦异矣,复说偈言。

前梦后梦真是一,此幻彼幻非有二。正好长松水石间,更忆前生后生事。

《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时南华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他时语录中第一问》

斫得龙光竹两竿,持归岭北万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

《南华长老宠示四颂事忙只还一偈》

宿业相缠四十年,常行八棒十三禅。今著衲衣归玉局,可怜化作五通仙。





●卷一百
◎杂文十八首
《明正(送于失官东归)》

世俗之患,患在悲乐不以其正,非不以其正,其所取以为正者非也,请借子以明其正。子之失官,有为子悲如子之自悲者乎?有如子之父兄妻子之为子悲者乎?子之所以悲者,惑于得也。父兄妻子之所以悲者,惑于爱也。惟不与于己者,则不惑亦不悲。夫惑则悲,不惑则不悲,人宜以惑者为正欤,抑将以不惑者为正欤?以不惑者为正,则不悲者正也。然子亦有所乐者,曰:吾之所以为吾者,岂以是哉。虽失是,其所以为吾者犹存,则吾犹可乐焉已。而不乐,又从而悲之,则亦不忍夫天下之凡爱我者之悲而不释夫天下之凡恶我者之喜也。夫爱我而悲,恶我而喜,是知我之粗也。乐其所以为吾者存,是自知之深也。人不以自知之深为正,而以知我之粗者为正,是得为正也欤?故吾愿为子言其正。子将终身乐而不悲。《诗》云:“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慎改窜》

近世人轻以意改书,鄙浅之人好恶多同,故从而和之者众,遂使古书日就讹舛,深可忿疾。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自予少时,见前辈皆不敢轻改书。故蜀本大字书皆善本。蜀本《庄子》云:“用志不分,及疑于神。”此与《易》阴疑于阳、《礼》使人疑汝于夫子同。今四方本皆作“凝”。陶潜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今皆作“望南山”。杜子美云:“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盖灭没于烟波间耳。而宋敏求谓予云:“鸥不善没,改作波字。”二诗改两字,便觉一篇神气索然也。

《舍铜龟子文》

苏州报恩寺重造古塔,诸公皆舍所藏舍利。予无舍利可舍,独舍盛舍利者,敬为四恩三有舍之。故人王颐为武功宰,长安有修古塔者,发旧葬,得之以遗予,予以藏私印。成坏者有形之所不免,而以藏舍利则可以久存,藏私印或以速坏。贵舍利而贱私印,乐久存而悲速坏,物岂有是哉。予其并舍之。

《日喻》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扣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以为日也。日之与钟、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与烛也。自而之钟,自烛而之,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者以经术取士,士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问养生》

余问养生于吴子,得二言焉。曰和。曰安。何谓和?曰:子不见天地之为寒暑乎?寒暑之极,至于折胶流金,而物不以为病,其变者微也。寒暑之变,昼与日俱逝,夜与月并驰,俯仰之间,屡变而人不知者,微之至,和之极也。使此二极者,相寻而狎至,则人之死久矣。何谓安?曰:吾尝自牢山浮海达于淮,遇大风焉,舟中之人,如附于桔槔,而与之上下,如蹈车轮而行,反逆眩乱不可止。而吾饮食起居如他日。吾非有异术也,惟莫与之争,而听其所为。故凡病我者,举非物也。食中有蛆,人之见者必呕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