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2喋血中原-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就是说,当时老天爷帮了刘备大忙,及时的降了一个霹雳,刘备才得以掩饰了自己的失常行为,此事在没发明成功“时间机器”之前看来是无法考证其真伪了,姑且算有此事吧。
  偏曹操并未对刘备失惊落箸的反常表现引起注意,由此看,此时的曹操对刘备还是深为信任的。而刘备却更加不能心安,急于离开许都脱离曹操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插点题外话:现在有些品读三国的专家竟然把罗老先生的艺术大作当成正史品论了起来,再抄段书:
  “搞错了的一点,是陈迩冬先生发现的。《三国演义》说,曹操要刘备说说谁是当今英雄,刘备第一个就提到了袁术,曹操笑着说:“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其实“冢中枯骨”这个说法不是曹操的,是孔融的。他说的也不是袁术,而是袁术的先人。据《三国志?先主传》,汉献帝兴平元年(故意194年),徐州牧陶谦因病去世,陈登等人要刘备来代理。刘备不敢贸然接手,说袁术近在咫尺,四世五公,海内所归,你们何不把徐州送给他?这时北海相孔融就说话了。孔融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耶?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也就是说,你不必担心,老袁家那“四世五公”早就在坟墓里了,怕他做甚!刘备这才代理了徐州牧。《三国演义》移花接木,把袁术本人说成“冢中枯骨”,是不确的。如果袁术已是“冢中枯骨”,又何必说“吾早晚必擒之”?”--摘自《品三国》
  抄这么长的书有凑字数之嫌!非学安意如大海,只为静心似平湖。实在是欲让大家明白老孙想说什么:
  一、说袁术已是“冢中枯骨”只不过是句形容而已,是不妨碍继续说“吾早晚必擒之”的;
  二、老孙在这里主要欲说明的是:陈迩冬先生发现的错误本身就是他自己的错误。--“……他说的也不是袁术,而是袁术的先人。”这个论断显明是错误的。
  上面《品三国》文中:“孔融说:‘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耶?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也就是说,你不必担心,老袁家那“四世五公”早就在坟墓里了,怕他做甚!’”
  --这样解释孔融的话对吗?这里很清楚:孔融明明是在说“袁公路”本人呀,与“老袁家那‘四世五公’”何干?哪能跟着陈先生继续错下去?对大师们故意装着看不懂这么粗浅的半文言文,老孙实在不明白为什么?
  题外话不说了,还是继续我们不会有什么“青梅”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正好有军情来报:淮南的袁术皇帝做不下去了,欲将皇位让给他一直不屑的嫬兄袁绍,并献上从孙坚遗孀那儿勒索来得皇家御印,那袁绍竟然默认,派儿子袁谭从青州迎接。
  淮南去青州必经徐州,刘备趁机表态,要督军去徐州截击袁术。曹操未经细虑,便应允了刘备协同大将朱灵一起带兵前往。刘备生怕曹操变卦,借口战机稍瞬即逝,点兵匆匆而别许都。
  程昱、郭嘉闻曹操派刘备出征,一起放起了马后炮:“刘备不可纵!”曹操虽然醒悟,但后悔莫及。
  那刘备如同鸟出牢笼,鱼归大海,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
  五十三、历史是可以假设的
  喜爱下棋的人都知道这么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其实不然,实际上旁观者的清都不是清在对局的当口,而是局后经过分析才变得“清”的,也就是说,我们看历史问题能头头是道,只是因为我们是后代人,离得越远,看得越清楚。
  但如逢上个按自己的政治需要来解释历史的政权,那就离的再远也不会清楚了,一般都会是气愤填膺的指责古人的,兴许还会拉过来批臭、斗垮、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对于曹操一时疏忽放走了刘备,史学专家们目前争议都不大,那就是:都认为这是曹操的一次大失误,有些争论也就是失误的程度不同而已。
  对此老孙不敢苟同:我认为曹操没做错什么,站在曹操当时的角度上看,放一个并没有发觉叛变的左将军出去督军作战,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大师们肯定会说了:问题在于派谁去,正是大意派出了刘备,才为以后的赤壁大败伏下了隐患。
  实际上问题不在于派出不派出刘备,以刘备当时的弱势,把他放到哪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是什么失误。换个角度考虑问题,还兴许是做对了:让一个身边的定时炸弹自己引爆了总不是什么坏事,留在身边,杀又杀不得,用又用不得,那才是将来的大麻烦。
  有人会说:等政变的密谋暴露了时,不就一并解决了吗?这不是我们替曹操一厢情愿吗?如果在刘备的参与下,曹操依旧被蒙在鼓里呢?万一密谋成功了呢?
  关键问题不在这里,也不是派谁出征,而是这次截击袁术的行动有必要吗?要让老孙说,应该暗中保护那袁术安全过境才对,袁术送玺对袁绍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曹操欲消灭这个难得的宝贝才是最大的失误!
  须知,曹操现在最主要的敌人是袁绍,能把袁绍政治上搞臭、内部搞乱、神智搞晕才是最紧迫的事情,欲做到这些,舍袁术其谁?
  让我们做个假设:袁术顺利通过了徐州,到达了袁绍身边,献上了那块能使人疯狂的国玺,袁绍大喜,后面呢?对他这位一直看不起他的兄弟怎么安排呢?这恐怕是袁绍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袁术的工作情绪特高涨:“哥啊,以前都是兄弟我吃多猪油糊住心眼了,你当哥的大人大量,别跟我这个不争气的兄弟一般见识,谁叫你是哥呢?兄弟我以后只能跟着哥讨碗饭吃了,先给安排个工作吧,工资多少的兄弟我不争,只要能养住我哪些娘娘妃子就行,那可都是你弟妹呀?”
  袁绍的头有点大了:“这……远来辛苦,先休息,革命不分先后,工作不在一时,咱明天再谈这事?”
  袁绍晚上盘算开了:不管怎么说,人家也是做过一届皇帝的人啊,收做部下?不妥,大义灭亲宰了他?好像也不妥,倒不是说袁绍多看重亲情,主要是落个杀弟的名声受不了,这可是个挂明牌的朝廷钦犯,隐藏起来?不行,送交朝廷?也不行,那不成了我在向曹操邀功请赏去了?
  以前有过这么个先例:袁绍的主簿耿包看出了袁绍的美好理想,想提前拍个响马屁,便私下里对袁绍劝进:“赤德衰尽,袁为黄胤,宜顺天意,以从民心。”——(后汉书、袁绍传),袁绍觉得应该把耿包的建议让将军、幕僚们讨论一下,集思广益么,谁知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倒是议出了一个必须立斩耿包的结论:妖妄宜诛!袁绍不敢犯众怒,不得已杀了耿包,按史书说:以弭其迹。
  可现在是自己的亲兄弟呀,能说宰就宰么?就算不管后人咋说,杀了这个罪该灭九族的兄弟,那国玺怎么处理?上缴给曹操?呸!那叫下发给曹操,坚决不干!还有,这献玺大功该怎么奖赏这位该杀的兄弟?
  难煞人也!怎么一眨眼天亮了?唉,一夜无眠呀,看来以后别想睡安生觉了。
  容老孙再假设:袁绍自有了国玺,更加骄心膨胀,立时称帝于邺城,当然,那个什么“仲氏”国号是绝对不能用的,另起个什么国号呢?对,先占了那个大清的国号吧,于是不顾文武部属的反对,宣布大清国今天成立了!清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没想到这个导致袁绍身登九五的举动却带来了众叛亲离的后果,与“仲氏”帝国一样,招致了举国讨伐,当然也不会再有什么官渡大战了,应该是邺城保卫战才合理,结局就不用再假设下去了吧?大清国民心丧尽,国破人亡,历史一下少了二百多年!为什么?后世谁还会再用这个丧门星的国号呀?
  还用假设袁氏兄弟别的可能吗?暂时同心协力,黄土也变成了金,那也免不了兄弟俩为争金再次反目成仇呀,还是会把袁绍的小独立王国搅成一锅烂粥。
  所以,袁术去了冀州,其实肯定是给袁绍送去了一个大祸害,现在是曹操替袁绍除了一大害,不是个大失误是什么?
  实际上,历史是可以假设的,不管你怎样假设,都不会影响历史的丝毫进展,可是,能让我们了解另一种可能的结果,何乐而不为?
  就是由于曹操的这次决定出兵的失误,曹操才接到了令他又惊又气的紧急军报:徐州刺史车胄被刘备袭杀,刘备自领徐州牧,宣布独立,拥汉反曹!
  五十四、几家欢乐几家愁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世上的事历来如此。有暴富的必然有速贫的,有得意的必然有丧气的,有贪的才有贿的,有信的才有骗的。有船行顺水的当然也少不了逆水行舟的,有幸运的就会见到倒霉的。
  在曹操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日子里,袁术幸福的生活快过到头了,初登大宝,他找到了开国之君感觉,乍称皇帝,也尝到了亡国之主的凄凉,淮南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民相食,饿殍遍地,士兵们每天靠打水草、撸树叶裹腹,袁术则大封了数百嫔妃,具都锦衣玉食,兼罗纨,厌梁肉。很快,他那个“仲氏帝国”的一国收入也不够他一家花销的了。
  别说管一个国的事了,就是他一家的事他也没能耐玩转,就他那一帮老婆也照样忽悠的他睁眼犯晕,闭眼发昏。
  袁术最喜欢靓妞,司隶冯方的女儿,生得天姿国色,时随父亲避乱扬州,被袁术见到了,大悦之下,强纳为妾,新女嫩人,当然爱不释怀。其他几个老婆也理所当然的酸不溜地,于是便爱心无限的偷说给那冯氏小妞:“将军贵人有偏好,最喜欢有志节的女人,你只要成天涕泣忧愁,必然会敬重你。”
  那冯氏女毕竟人小智短,信以为真,以后每见到袁术便垂泪流涕,袁术以为小孩家心里想不开,也跟着忧烦。诸夫人一看时机成熟,就联手勒死了这冯家小妞,又伪造了上吊自杀的现场,袁术就真以为是想不开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