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荣耀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现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消在国民教育方面的等级、民族和性别的限制,实行男女同校,实现教育的 

  民主化,积极建立统一的学校制度。 

       国家教育委员会通过了《统一劳动学校章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 

  则》,这两个文件规定所有学龄儿童全部免费进入两级的统一的九年制劳动 

  学校学习;规定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实施综合技 

  术教育,采用唯物主义的教育内容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反对形式主义和烦琐 

  哲学,尊重儿童的学习兴趣和首创精神,重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国家为 

  教育大量拨款,并由国家供给学生食物、衣物和学习用品,实行教育向工农 

  开门的政策。要求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增 

  加自然科学的学科内容,采用实验、参观等教学方法,要让体育、美育和劳 

  动教育在学校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四,开展教育运动,发展国民教育。俄国是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少数 

  民族教育尤为落后。列宁指出:“在一个文盲的国家内,是不能建成共产主 

                ① 

  义社会的。”苏维埃开展了扫盲运动,努力改变教育落后的面貌。人民委员 

  会公布了列宁创议并签署的《关于扫除俄罗斯联邦居民中文盲的法令》,规 

  定8—50岁的居民都要用本民族语言或俄语学习识字,严令要求立即贯彻执 

  行。到1920年识字人数每1000人中增加了近百人。 

       苏维埃政府又公布了《俄罗斯各民族权利宣言》,宣布了民族平等的国 

  策,成立了民族文化教育部,多次召开了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大力出版 

  各民族语言的教科书,帮助没有语言的民族创造文字,加速培养民族教育干 

  部,创办使用民族语言教学的学校,积极发展民族文化和民族教育。 

       由于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使十月革命胜 

  利之初的苏维埃教育得到了发展并取得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 

  恢复和建设,也为前苏联后来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列宁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列宁在其一生的革命实践中,十分重视工农和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他 

  始终把教育视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丰富的教 

  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贡献和发展。 

       列宁首先对沙皇政府的反动教育政策进行了揭露和抨击。19世纪末20 

  世纪初,沙皇政府在文化教育领域肆意推行其专制政策,“残害人民对光明 

  和知识的渴望”,蛮横关闭进步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为工人创办的星期日学校, 

  残酷迫害在星期日学校任职的教员和管理人员。为揭露和抨击反动专制政府 

  的反动教育政策,列宁在这个时期写了一系列文章。 

       1895年,列宁在《我们的大臣们在想些什么》的文章中,从事实出发, 

  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沙皇政府扼杀工人教育改革的动因。他说:“假如未经神 

  父和特务批准与审查的 ‘外人’要给工人教课,这简直是要闹革命!大臣把 



① 《列宁选集》第4 卷,第357 页。 


… Page 57…

  工人看成药,把知识和教育看成火星;大臣确信,火星一旦落到火药上,首 

                              ① 

  先被炸的就是政府。”因此,大臣们当然就要“学校应该远远地离开‘平民 

                ② 

  和工匠’”,就要劳动人民长期处于愚昧状态,以维持沙皇的长久统治。列 

  宁在文中号召并鼓励工人认清反动政府推行愚民政策的反动本质,努力学习 

  知识,学习本领。他说:“工人们!你们看,我们的大臣们多么害怕知识和 

  工人的结合!你们应当向所有的人表明: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工人觉醒!没 

  有知识,工人就无法自卫,有了知识,他们就有了力量!”③ 

        1913年,列宁在为出席第四届国家杜马的布尔什维克代表所写的《论国 

  民教育部的政策问题》的演说稿中,对沙皇政府的愚民主义政策进行了进一 

  步揭露。他指出:“由于农奴主地主在我国的独裁,俄国已经弄到了令人难 

                                          ④ 

  以置信的落后和野蛮的地步。”学龄儿童和少年占俄国居民22%以上,而 

  学生只有4。7%,4/5的儿童和少年不能上学,俄国识字的人,只占人口总数 

  的27%,73%的人是文盲。列宁说:“人民群众这样被剥夺了受教育、获得 

  光明、求取知识的权利的野蛮的国家,在欧洲除了俄国以外,再没有第二个。” 

  ⑤因此,列宁怒斥俄国的国民教育部实际上是“愚弄青年部”,是“人民求知 

  欲的压制部”,是“国民蒙蔽部”。在这篇文章中,列宁还揭露了沙皇政府 

  对待国民教师政策的反动性。教师的生活饥寒交迫,“在没有生火的,几乎 

                                         ① 

  不能居住的小木房里受冻挨饿”,薪奉微薄,地位低下。“任何一个地方的 

                                                                                            ② 

  下级警官,农村黑帮分子或甘心做暗探和特务的人都可以陷害国民教师” 。 

        列宁在《评国家预算》中,用具体材料痛斥了沙皇政府对工人文化教育 

  工作的压制。他指出,沙皇政府在远东殖民冒险事务上可以花去千百万卢布, 

  而在国民教育上只支付几戈比。同时列宁还揭露沙皇政府压制非俄罗斯民族 

  文化,不准用本民族语对儿童教学的反动政策。 

        列宁还揭穿沙皇政府试图改革学校的虚伪性。他在《破产的征兆》一文 

  中,在谈到万诺夫斯基大臣改革高等学校的许诺时宣称,“我们革命者一分 

  钟也没有相信万诺夫斯基所许诺的改革是可靠的。我们知道万诺夫斯基 ‘安 

                                                                          ③ 

  抚’不了任何人和任何事情,满足不了任何进步的希望。” 列宁的宣称是对 

  的,事实证明万诺夫斯基的“改革”没有给俄国教育和学生生活带来任何实 

  质性的改变。 

        列宁这些文章有力地、实质性地揭露和抨击了沙皇政府反动的教育政 

  策,指明了无产阶级教育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与此同时,列宁对民粹派的“空想教育”也给予了批判。1895年,俄国 

  民粹派的代表尤沙柯夫在《俄国财富》5月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的空 

  想:全民中等义务教育》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提出,俄国有建立统一 

  的“普通教育”学校的可能性,因为他认为俄国专政体制是“超阶级性”的。 



① 《列宁全集》第2 卷,第66 页。 

② 《列宁全集》第2 卷,第68 页。 

③ 《列宁论教育》,第4 页。 

④ 《列宁全集》第19 卷,第125—126 页。 

⑤ 《列宁全集》第19 卷,第126 页。 

① 《列宁全集》第19 卷,第128 页。 

② 《列宁全集》第19 卷,第128 页。 

③ 《列宁全集》第6 卷,第61—62 页。 


… Page 58…

  他计划在全俄建立4万所 (男女各2万所)名为农业中学或中学农场的中等 

  学校,招收8—20岁的男女居民。这种学校主要经营农业和进行道德教育, 

  夏季不上课,专门从事农业劳动,用自己的劳动养活全体学生、教师和管理 

  人员,抵偿教育经费。“尤沙柯夫认为这是一种‘全民中等义务教育’,可 

                                      ① 

  使整整一半居民的生活社会化”,这样可使俄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又 

  可避免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而转向社会化。列宁写了《中学农庄和感化中学》 

  及《民粹主义空想计划》两篇文章,批判了尤沙柯大的“空想教育”计划。 

       首先,列宁指出,尤沙柯夫抹杀俄国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剥削的客观现实, 

  在所谓“全民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制定的“全民中等义务教育计划”,混淆 

  了农奴制的等级学校和资产阶级的阶级学校的区别,抹杀了阶级学校的实 

  质,列宁说,尤沙柯夫“根本不了解阶级学校的实质是什么……这个实质就 

  是:教育的组织和受教育的机会,对一切有产者来说,都是同样的。阶级学 

                                                                  ② 

  校不同于等级学校的实质就在于有产者这三个字上面。”创办学校的阶级原 

  则应该在于,全体公民进任何学校的权利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但在事实上, 

  只有有产者方能受教育。依据尤沙柯夫的“计划”,缴不起学费的穷学生进 

  农业中学,用生产劳动抵偿教育和生活费用,而富人的子弟进只读书的城市 

  中学,这种“有钱就缴学费,没有钱就做工”,“穷人进一种学校,富人进 

                  ③ 

  另一种学校”的做法,正是阶级学校的特征。 

       其次,列宁指出,尤沙柯夫以“完全独特”的形式,即“中学兼农庄” 

  的形式来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不仅是有背于早期乌托邦主义者们 

  表述的这一思想,更是对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