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明治天皇有一种恐惧感,他害怕民众对民主自由的要求影响到皇权之威,
于是在他到外地视察后发表了一个所谓的《教育大旨》,提出今后学校教学
的首要任务,“在于阐明仁义忠孝,探求知识才艺”,并要求在学校里要悬
挂古今忠臣、义士、孝子节妇画像,概述其事迹,……以便学生在脑海中对
此有深刻印象。1879年又公布了宣传儒家道德的《幼学纲要》,并确定为小
学课本。这样,封建的思想道德教育就被正式纳入了近代教育体系,实际上
这是实施皇权主义教育的一个步骤。这之后明治政府不断发布指示,强调要
从小学开始向学生灌输“尊皇爱国”思想。
日本的军国主义其实就是儒家的忠君爱国、纲常伦理和日本神道及武勇
精神的混合物。明治政府之所以以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教育学生就在于既要
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又要抵制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这样就求得既能实
现明治维新的根本目标,又不影响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打乱传统的社会
习惯,从而确保天皇体制安全无虞。
总之,明治政府在维新时期所采取的改革教育的重要措施,为日本资本
主义的确立和工业的近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知识和人才保证,并为
明治维新后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明治维新后期,日本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由改革实验阶段进入确立国
家主义教育体制阶段。所谓国家主义教育体制,是指所确立的教育制度、学
校体系及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是国家至上主义。日本国家主义教育体制的确
立不是孤立的偶然现象,它是和明治中期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状况密切
相连的,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君主立宪制的产物。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是日本第一任文部大臣森有礼提出来的。它包含这样
一些内容:①为了国家富强而办教育。②为了维护国家政体而实施“国民皆
受军事训练”的教育。③在学制上,要“以国家办学为主”;在学校行政上,
①
要“根据国家经济理论来办学”。
为了实践国家主义教育思想,森有礼制定了一套国民教育制度计划,而
为了使这套计划更加具体化,又制定了各级各类学校法。其中有1886年颁布
的《帝国大学令》、《师范学校令》、《中学校令》和《小学校令》。
这些校令对学校的培养目标、学制、考试制度、管理制度等方面作了调
整和修正。如《小学校令》规定注意儿童身体发育,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传授基础知识和生活技能,并规定不断提高小学教师待遇。 《中学校令》主
要对修学年限作了调整,对中学建制作了修正:把高等中学改为高等学校,
并颁布了《高等学校令》。《帝国大学令》主要明确了帝国大学的培养方向,
即为适应国家需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高级人才和将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国
家官吏。从调整和修正后的学校令中便可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期的学校教
育,从小学到寻常中学到高级中学,最后到帝国大学,已形成一个培养“英
才”的学校系统,而且这个系统是作为学校体系的主体在发挥着功能和作用
的。至此,日本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上确定了。
① 参阅王桂《日本教育史》,第161 页。
… Page 78…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治维新后期的学校教育中,天皇制的影响愈加深重
了。突出表现在1890年10月天皇《教育敕语》的颁布。《敕语》要求教师
要为天皇制效劳;学生要忠诚于天皇,服从国法、鼓励学习,战时要为天皇
英勇作战和献身。天皇的《敕语》成了日本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为贯
彻这一原则,文部省要求学校举行仪式时,必须悬挂天皇的“御影”,唱歌
颂天皇的赞歌,如果对此奉行不利,便要受到制裁。还规定中学增设兵式体
育课,中等师范学校实施准军队教育,过军事化生活。总之,《教育敕语》
是日本教育工作的根本方针,对日本的学校教育具有绝对影响。这表明,日
本教育中军国主义和皇权主义的色彩更加浓烈了。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时期的一系列改革,在19世纪80年代确立了资本主
义的社会制度,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近代化和军国主义化的教育日臻完备。
1889年2月,天皇制政府颁布了帝国宪法,确认了天皇制国家为君主立宪制,
这标志着明治维新改革运动的终结。
关于中国清末维新运动中的改良主义教育。19世纪60、70年代,中国
出现了一批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但其资本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在资金
和产品市场上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都存在着依赖关系。与此相适应,主张
在不消灭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改变现实的经济、教育乃至政治的改良主义
思想应运而生。其主要代表有冯桂芬、容闳、何君、胡礼垣、郑观应等。在
教育方面,他们提出学西学、设学校、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派青年出国留学、
改良科举制度等主张,借以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
早的改良主义教育思想。
19世纪9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列
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也日益加深,特别是甲午战争的惨败和《马关条约》的签
订,更加激起了全国的愤怒。在这种形势下,康有为号召在京的1000多名会
试举人,联名写信给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
书”。在上书中,他们提出了改良主义纲领:政治上,反对屈辱投降和君主
专制,要求反抗侵略和实行君主立宪的民主政治;经济上,反对由官僚资本
操纵的官办企业,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文化教育上,主张开展资
产阶级文化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此后,“维新运动”在全国各大城市
蓬勃发展起来。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非常薄弱,不能形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
量,而且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又多是从地主和官僚中转化而来,与封建阶级有
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他们既不可能提出彻底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纲领,
也不可能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寻找依靠的力量。他们的主张、要求只能是改
良的,他们的地位只能是孤立的,他们所领导的维新运动只能是失败的。
清末的维新运动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维新派所提出的改良教育的主张
对中国近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还是具有很大影响的。
当时维新派关于改良教育的主张和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第一,组织学会,这是维新派进行维新教育的主要途径。最著名的学会
有康有为、梁启超等于1895年在北京,不久又在上海设立的强学会和1898
年在北京设立的保国会,谭嗣同等在湖南所组织的南学会和湘学会等。此外,
各省也设有宣扬维新思想的学会,如粤学会、桂学会、蜀学会、闽学会、浙
学会、陕学会、苏学会等。学会所进行的活动以翻译、发行报刊、学术讲演
为主。另外,各地还设有各种特殊的研究学术和社会改良的学会。如:农学
… Page 79…
会、算学会、读书会、女学会、禁烟会等。
第二,兴办学校,这是培养维新人才和传播维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其中
有康有为于1891—1895年在广州长兴里设立的“万木草堂”,梁启超、谭嗣
同于1897—1898年在长沙主办的“时务学堂”,严复于1894年在北京创办
的“画艺学堂”,谭嗣同等还于1897年创办了“浏阳算学馆”,陈芝冒等于
1898年在广州创设了“时敏学堂”。同时,维新派也提倡对女子的教育,梁
启超于1897年在上海倡议女学,而吴怀疚和经元善等则办起了“务本女学”
和“经正女学”。
第三,设立报馆,这也是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思想而不遗余力的措施。
当时影响比较大的报纸有康有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万国公报》,梁启
超于1896年在上海主办的《时务报》,严复于1897年在天津创办的《国闻
汇编》,以及谭嗣同于1891年在湖南主编的《湘报》等。
通过这些学会、学校、报纸,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并配合当时发展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要求,很快就形成为社会上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这个
势力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统治的斗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特别在推进中国近代文化教育进步方面,影响力更强。主要体现在:
第一,由于光绪皇帝采纳了维新派一些主张,提出了几项改革教育的措
施,如确立培养“通经济变”之才的教育方针;废止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设立新式学堂等,这些改革措施对改变清末的学风和学习内容以及对发展新
式学校的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维新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民权”思想开始
深入人心,这就为人民思想的解放创造了条件,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作
了一定的准备。
第三,维新运动实际上是一次文化革新运动,运动中提出的关于倡导科
学、翻译西书、出版新刊、创办学校、改变科举制度等主张都反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