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日本经济的发展,产业界要求建立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中级技术人
才和管理人才。因此,日本在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体系后,一些职业专科学校
也相继创办起来,也有的实业学校升格为实业专科学校。如在工业专科学校
方面,从1901到1910年,先后有东京工业学校升格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
大阪工业学校升格为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此外还新设立了京都高等工业学
校、名古屋高等工业学校、仙台高等工业学校、米泽高等工业学校等。在农
业专科学校方面,有新创立的盛冈高等农林学校、鹿儿岛高等农林学校、千
叶县县立园艺专科学校、上田蚕丝专科学校等。在商业专科学校方面,创建
的有神户高等商业学校,在东京的高等商业学校后来改名为东京高等商业学
校。
随着实业学校的增加,职业课教师的需要量也增加了,为此,文部省制
定了《实业学校教师培训规程》,在一些高等职业学校附设教师培训所,并
… Page 85…
补助培训教师的费用,以吸引更多的人从事实业学校的教师工作,促进实业
教育的发展。
第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这是明治维新后期近代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是在1907年3月21日重新修改的《小学校令》中规定
的:普通小学校的修业年限由4年改为6年,同时还规定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两年,由4年改为6年;高等小学校的修业年限改为两年,也可3年。从1908
年4月开始按照这个规定,实行六年义务教育制度。
实施这一规定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
得到迅速发展,国民收入大有提高,国民生活趋于近代化,有了延长义务教
育年限的经济条件。同时又由于实行国库补助义务教育制度,特别是由于最
终确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所以六年义务教育制度得以实施。
总之,在20世纪初,日本国家主义教育制度已趋于完善、成熟,无论就
学校系统来说,还是就各类教育机构的内部结构来说,已经适应日本经济发
展的需要,也满足了日本对内对外政策的要求。
20世纪初,英国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又作了某些改
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与此同时,印度政府也加强了对学校教育特别是
对大学教育的管理。
1904年,政府颁布了《大学法》,为每个大学划定了地区范围,规定了
附属学院的严格条件,并制定了大学对附属学院的督导制度。同时《大学法》
还规定大学有权聘任教授和讲师,增添实验室各种设备,设置各种课程。这
对印度大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这个时期,印度的教育管理机构也更加完善。政府一方面加强了对学
校教育的管理,另一方面注意开展有益的社会教育。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
起成人教育,对中等教育职业化的问题也比较关注。
此外,由于国家的努力和各级改革社团的帮助支持,妇女教育在这个时
期也有很大进展。政府设立了一些女子专科学校,1916年成立了印度女子大
学,在某些省份还出现了男女同校。
随着20世纪初印度蓬勃发展的社会改革运动,印度教育的发展也加快
了。
中国变法维新运动失败后,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加紧了对中国文化教育
的控制和渗透。同时它们为了实现其“以华治华”的政治阴谋,也不得不允
许中国人自己开办学校,发展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清朝末年(1903年)诞
生了中国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新学制——《奏定学
堂章程》,通常称为“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共分3段7级,长达29到30年。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
为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4年,共3级13年。第二阶段为中
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共5年。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
预备科3年,分科大学堂3到4年,通儒院5年,共3级11到12年。
与上述直系的各级学校并行,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师
范教育分初级、优级师范学堂,修学年限8年;实业教育分初等、中等、高
等实业学堂,修业年限15年。
此外,还没有译学馆和方言学堂,属于高等教育阶段,修学年限约5年;
设有为新进士学习新知识设立的进士馆,和为已仕的官员学习新知识设立的
仕学馆,也属于高等教育性质。
… Page 86…
这个新学制对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在组织的形式上影响很大,清末民
初的新学校教育制度,主要都是以此为依据的。依照 《章程》各地所开办的
中等教育获得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水平,师范教育得到重视,留
学教育制度也日臻完善。
新教育制度因袭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日本教育制度的躯壳,在
形式上确是比旧的教育制度前进了一大步。但是,无论就教育行政制度来讲,
还是就教育内容来讲,其实质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
中国广大民众对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新式”学校是厌恶的,
他们称这种学堂为“洋学堂”、“奴隶学堂”,不少地方常常发生反抗洋学
堂,焚毁洋学堂之事。
以孙中山为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掀起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的革命浪潮中,在提出“三民主义”的同时也提出了用“革命的教
育”来反对传统的封建性的“奴隶教育”的主张。他们认为,帝国主义侵略
势力在中国开办的“洋学堂”,封建统治者开设的“奴隶学堂”,其目的都
是在培养为帝国主义,为清朝封建统治者服务的“奴隶”,革命的教育应与
此完全相反,其目的应在于培养挣脱封建束缚的自由、独立的国民。
那么革命党人是怎样进行革命教育的呢?
他们主要是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来进行革命教育的。
在社会教育方面,主要采取集会讲演和文字宣传的方式,组织各种革命
团体和会社,印发革命刊物,利用各种公共机关进行革命活动,向全民宣传
“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不过,他们所指的“民”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和小
资产阶级,即“中等社会”的人民,而对“下等社会”的广大人民他们注意
得还很不够。
在学校教育方面,主要是利用学校来进行革命活动。当时特别有影响的
是1902年在上海创立的“中国教育会”,这是一所名为“爱国学社”的学校,
蔡元培为总理。在这所学校里,内部组织简单,采取学生自治的方式,学生
享有最大的民主和自由,师生出版革命刊物,讨论国家大事,支持革命学潮。
“爱国学社”对各地学生革命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此外,蔡元培和他的革
命同志还为进行革命暴动在“爱国学社”组织了义勇队,练习军操。
除“爱国学社”,蔡元培在上海还创设了“爱国女学校”,陶成章、徐
锡麟等在绍兴创办了大通学校,这都是当时宣传革命、培养革命干部的革命
据点。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不仅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来进行革命教育,而且
还对清末的教育作了某些重要的改革,这个改革主要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南
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担任第一任教育总长后进行的。
第一,新成立教育部后,立即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普通教
育暂行课程标准》等教育法令。这些法令对清末教育作了重要改革,这些改
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教育方面的进步要求。
第二,在实行教育改革的同时,蔡元培着手制定了教育的基本政策和制
度。其中他特别提出了关于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
育及世界观教育等意见,并批判了清末教育中忠君、尊孔的为封建王朝服务
的教育宗旨。
第三,召开中央教育会议,讨论教育政策与措施,制定了“注重道德教
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
… Page 87…
第四,确定“壬子癸丑学制”系统。这个学制所规定的各级各类的学校
系统是这样的:初等小学校4年 (为义务教育),7—10岁;高等小学校3
年,11—13岁;中学4年,14—17岁;大学或专门学校:预科3年,本科3
至4年,18至23或24岁;小学以下的蒙养园和大学以上的大学院都不计年
限。除了由小学、中学、大学或专门学校的直系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和实
业教育两个系统。师范教育分初级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所居地位为中、
高两段;实业教育分为乙种和甲种两级,所居地位为初、中两段。“壬子癸
丑学制”的修业年限,自小学至大学共17—18年,比1903年的“癸卯学制”
缩短了3年,这是两个学制的差别之一。差别之二是“癸卯学制”没有关于
女子教育的规定,而“壬子癸丑学制”则在很大程度上废除了男女在教育上
的差别,规定初等教育男女可以同学,中学、师范、职业各类学校都可以为
女生设立独立学校。此外,新学制还取消了清朝专为贵族设立的贵胄学堂,
因此,“壬子癸丑学制”在形式上是比较平等的。